手机“云种菜”、测土配方施肥!济南“新农人”助力家乡土特产“出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手机遥控,种菜上云”“北斗导航,铁牛精耕”“测土配方,高效施肥”……一个个农业新名词的背后,离不开“新农人”的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他们扎根泥土,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智慧和汗水,为广袤乡村大地带来青春活力、创新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嗨,直播间的粉丝们好!我所在的垛庄镇圣水泉,地处山区,清澈甘甜的山泉水穿村而过。而喝山泉水长大的野生山鸡更是肉质鲜嫩,吃一口,真的是满嘴留香。”近日,垛庄镇圣水泉村党支部书记何继东,正通过“懂东东”京东官方直播间,和主播一起热情地向网友们推介山货。
“我一直有家乡情怀,从我幼年时就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起增收。”2021年,适逢村“两委”换届,在垛庄镇党委政府、父老乡亲的期盼下,何继东怀揣着家乡情怀,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圣水泉村一直以来因缺乏特色产业、经济结构单一,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怎么让村民增收,怎么让村里富起来,是何继东当选以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实现强村富民目标,何继东依托当地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抢抓“三变”改革发展机遇,牵头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整合“碎片地”,复垦“休眠地”,盘活“撂荒地”,聚焦特色种植,因地制宜打造“青石山”小米种植园区,同时积极吸纳脱贫户、低收入户到合作社务工。
何继东深知,要想让村民们从“小田丰产”变成“大家丰收”,实现“土里刨金”,必须得打消村民的顾虑。为此,何继东带领村“两委”成员主动带头“挑担子”,将村内荒地变成发展种植“青石山”小米的种植基地,同时免费为村民提供高产耐旱谷子,统一收购、包装、销售,有效降低了村民种植风险。
看到何继东热火朝天种小米、求增产,很多村民深受鼓舞,陆续加入到队伍中。“现在我们村种植热情很高,山坡上种小米的收益好,人人都种,现在已经有3000多亩了,收获后,村民们钱包又能鼓一鼓了。”何继东说。
为了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销售农产品,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圣水泉村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携手京东官方微信视频号“懂东东”公益助农直播间,走进圣水泉村的田间地头,以创新的直播方式、丰富多彩的载体帮助村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将来自大山深处的优质农产品“青石山”小米、黄金板栗、农家散养土鸡远销全国各地,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圣水泉村已经建成了小米加工厂、地瓜粉皮加工作坊,下步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把大山深处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成附加值更高的有机食品,助力乡村振兴。”何继东说。
20多万只鸡日产鸡蛋20多万枚,占地600多亩的大型养鸡场坐落在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长白山脚下,是目前济南市养殖规模最大、山东省内设备最先进的蛋鸡养殖企业。
“喂水、喂料、环控、捡蛋、包装等工序全程自动化,机器准时定量给水、给料,仅需3个人就能做好日常管理。”山东欣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亮说。
透过参观大厅的玻璃窗,只见鸡舍有上下5层,每只鸡都有一个单独“房间”,新鲜的鸡蛋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旁边的包装车间。一台蛋托机将散乱的鸡蛋码放进纸盘,再由工人封装,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产量有了,如何提升品质?张亮告诉记者,他们在谷物饲料中添加多种益生菌,同时精准测量每只鸡的产蛋量,及时淘汰体质较弱的鸡,保证所产鸡蛋每公斤富硒含量不低于300毫克。
为了发展循环农业,他们每月可将鸡粪加工成有机肥100吨,用于园区蔬菜、果树的无公害种植,还肥于田,既能解决环保问题,又能
“欣农山谷”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作为章丘区镇级“三变”改革试点单位,2021年,相公庄街道党工委牵头成立“欣农山谷”党建联合体,引领镇级“三变”改革。项目采取“镇级联合社+村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山东欣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纳7个村170户家庭和5个村集体集资入股,实现集体分红40万元,群众分红17.12万元。
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小鸡蛋”撬动乡村“大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打造以相公庄为中心的研学旅游线路,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更好助力村民增收集体增效。”张亮说。
草长莺飞二月天。踏着明媚的春光,走进济南市长清区紫仟家庭农场的大棚,立刻被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整齐摆放的数万盆多肉震撼到了。刚刚浇过水,一盆盆多肉上面带着点点水珠,本就五颜六色的饱满嫩叶,在阳光照耀下愈发可爱。
农场负责人段莹莹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基层回乡创业的“90后”大学生代表。
“长清有花卉种植的基础,全国多肉兴起于济南,我们恰巧抓住了机遇,成为第一批规模化养殖多肉的企业。”段莹莹说。
起初,团队主要从德国、韩国进口新品种,后来联合山农大教授培育新品种。2017年,杂交的多肉品种赶超荷兰等国家,基本实现了自主研发。去年在韩国畅销的“麦秆”系列,便是在这里培育的。现在,基地每年11月份开展杂交育种,次年4月份收种、再播种,实现了春播种、秋冬卖的自然循环。”农场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紫仟家庭农场主要从事多肉植物新品种的研发和选育工作,自涉足此行业至今,累计已投资2000余万元,依托强大的研发繁育能力,形成以云南昆明300余亩设施农业示
范园区和山东济南长清近40亩高标准种植农场南北方结合、辐射全国的战略性布局,逐步成为国内极少的集新品种研发、优选、繁育、推广、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打破了德国、韩国等国家几十年的品种优势,并成功出口。
“多肉市场波动非常大,可以用‘风起云涌’四个字来形容。这个月还40多块钱一盆的品种,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一二十块了。我们能够生存下来并不断做大,最主要得益于我们自己育种的优势,十个品种里只要有一个能够进入高价市场,便能够让我们站稳脚跟。”段莹莹说。
“种业振兴,多肉也有力量。我们将持续引导该农场坚持以研发为导向、良种繁育为重点、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为基调的发展思路,使其成长为全国多肉植物领域的领头羊、高端品种的风向标,为种业振兴贡献多肉力量”,长清区农业农村局农技部负责人陈士亮介绍。
得益于家庭农场的打造,水泉峪的村民也多了增收的渠道。从刚开始的1个温室大棚,发展到现在的20个大棚,除了以每亩地1300多块钱的价格流转水泉峪的土地外,该农场常年聘用工作人员10名,高峰期时30-40人。
“我已经在这里干了8年多了,上午7点到11点、下午1点到5点上班。从家里走过来也就十来分钟,既能给老人做饭,也不耽误家里的事,每个月还能收入2000多块钱,再加上流转土地的钱,对于俺这种不能出门打工的人来说,就已经很好了,多亏了有这样的企业在我们村落户。”正在给多肉浇水的村民说。
目前,该农场正与多家公司洽谈合作事宜,对于未来的发展,段莹莹充满希望。“作为新时代新型农民创立的创新型农场,我们将继续立足创新、勇于突破,争取更多的多肉繁育项目落户长清,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富裕,为长清农业强区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增添多姿多彩的多肉力量。”(济南日报 记者:时晔然 钱堃 通讯员:张健 郑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