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原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很唯美的名字被日本人沿用至今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提起苹果,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红彤彤的外形就让人十分有食欲,入口香甜,汁多味美。这种十分常见的水果,你知道它的名字的发展历史吗?
如果追溯到中国的苹果最早出现的时期,应该是很早的夏朝,只不过那时苹果不叫这个名字。人们称它为“柰”,同“奈”,并把它定义为蔷薇科植物。
但是我们可以在记载中了解一二,第一次提到“柰”,从《上林赋》中可以看到。有学者认为,这是历史中真正意义上把“柰”字作为对苹果的称呼。因为这种称呼,人们了解了这个东西。
也有人说他出自梵语,表达阳光美好的意思,不管是出自什么记载,“柰”可以说是苹果发展的鼻祖。
“柰”可以分为赤、青和白柰,大概是古人根据它的不同颜色,划分出了不同品种。
前面提到的蔷薇科植物,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很常见,除了苹果,我们平常吃的梨属于蔷薇科,包括我们喜欢的玫瑰和月季花也都属于蔷薇科植物。
“柰”也称作林檎,从广义上看,这两种不同的称呼都是对苹果的叫法,并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林檎的意思是果实的味道香甜,于是就会经常引来周边树林中的鸟儿来品尝,檎也有禽类的意思,由此而得名。
这个名词听来就很美,试想一下,当林檎的果实成熟后,成群的鸟儿呼亲唤友,都来一起品尝。加上它们自己窃窃私语的分享,听来就像是在唱歌。
林檎到了唐代,又把苹果称为频婆果,对于它是否是苹果,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像凤凰眼睛的水果,与苹果没有关系。
而之所以被混淆成苹果,是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频婆果是什么,想当然的以为频婆果是红色,误将它当成了苹果。
其实两者的联系也可以归结为佛教的关系,因为佛教的传播,使得频婆果又加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寓意相思。
苹果这两个字真正出现是在明朝,专家认为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苹果”二字,《群芳谱》中有记载。
在苹果真正达到现在的口味时,它还有一段历史,这就要提起苹果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棉苹果。为什么叫棉苹果?顾名思义,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种植技术还不是非常发达。
种出来的苹果虽然甘甜,但是有一个弊端口感绵软,所以在没熟的时候口感像棉花一般,而完全熟了的时候又不好存放。
只能是在七八分熟的时候口感是最好的,既不过分绵软,又易存放,那个时候的绵苹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沙瓤苹果。
在这里就要提起中国人民的智慧,因为绵苹果不易存放的特点,于是唐朝人们便研究出果脯。
将苹果晒成果脯,不仅保存了其中的甜度,而且还能更久的享受美味,一举两得。也就因此有了更多水果制成的果脯。
我们已经说了苹果发展的几个名字,每一个都很唯美,在历史的变迁中,我们慢慢抛弃了这些名字。
虽然我们不常用了,但是据说这个称呼竟然被日本“打包”了回去,传到日本后,一直被日本在沿用着。
其实在中文上讲,林檎二字并非完全代表苹果,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可以代表番荔枝科的植物。日本的沿用稍微有些一知半解。
日本人理解的林檎就是代表苹果,用苹果制作成的果酒叫林檎酒,举办的节日叫林檎节。
可见日本对这个词语的喜欢,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苹果手机是不是也叫林檎手机呢?
最初,中国的苹果大多被种植在新疆地区,苹果喜欢沙质土壤,加上良好的排水性会让苹果更容易生长,因此苹果也被称为西域水果。
西域水果当时在古代是指从新疆等地区运到中原的水果,像葡萄、哈密瓜等都是一些常见的西域水果。
而这种西域水果因为价格高、产量少的原因,大多被进贡到宫廷享用,普通的百姓家是很难吃到西域水果的。
还有一些记载表示,因为苹果独特的甘甜口味,多被用于香薰放置于家中熏屋子,或者是作为香囊贴身放在衣服内,很少食用。
到了晚清时期,随着中国被迫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的苹果也被传入中国,那时被称为西洋苹果。
西方列强国家对我们不仅有军事上的侵略,在文化上,他们也希望能同化我们的思想。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起初以传教士的身份在中国兴办了学校。
后来将西洋的葡萄、樱桃等水果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山东烟台进行试点。可以说为我国水果家族增添了新成员。
如今苹果对于我们都是家喻户晓的水果,而且产量大的原因,使得大多数人都能够吃的起。
对苹果情有独钟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苹果的营养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坚持每天一个苹果,就可以免去很多疾病,苹果对降血脂和胆固醇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在享受这些好处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去了解它们的发展历史,都是古人集中了大智慧的结果。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更要铭记于心,不能忘记古人的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