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李林:勤学、钻研、苦干 做无愧于时代的机械工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云南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各行各业先后涌现出大量先进模范人物。追寻劳模的光辉足迹,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方式,记录、留存、宣传劳模们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奋勇当先、顽强拼搏的人生历程,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红色档案·云南省全国劳模口述历史》微视频自4月26日起,每周一至两期陆续推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激励广大群众争做新时代奋斗者。
从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皮鞋厂学徒,到机修车间的工人,再成长为车工技师,李林始终秉持着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初心,一生砥砺奋进、钻研技术,将几十年光阴奉献给了机械行业,成为了一位在机械行业里“无所不能的超人”。
1947年,李林来到昆明市皮鞋厂当学徒,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做枪衣皮鞋,与此同时,他的心里一直怀揣着对机械行业的向往。1953年,恰逢会泽矿务局(时为会泽铅锌矿)招人,他当机立断前往矿务局成为了一名机修车间工人,开启了自己的工作生涯。他勤学肯干、吃苦耐劳,很快便成为一位具有创新思维的熟练车工,负责矿区的发电工作,同时担任了工会工资委员和车间劳保委员。1956年,李林被调至会泽铅锌矿分矿后,又承担起了分矿团总支委员的工作。
1958年3月,身为团员的李林怀着为国家作贡献的想法,积极响应国家“中央企业支援地方企业”的号召,“作为一个先进青年,支援地方工业是应该做的”,他主动请求调至昭通,参与昭通地区机械厂的支援工作。
昭通地区本没有机械厂,只有几个打锄头镰刀的铁匠、一个车工、一台老车床。李林就这样起家,从无到有、迎难而上,和众人一起将昭通地区机械厂一步步发展了起来。起初,由于经济与设备的限制,厂里的生产难以完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林边学、边想、边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最终李林帮助机械厂,先后成功生产出了煤气机、龙门刨、手扶拖拉机、摩擦压力机、猎枪等产品,并广泛供应全省乃至全国各个地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林深知这个道理。虽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他依然谦虚其心、努力求知,在实践工作之外长期订阅技术杂志并四处找资料,学习外地经验、钻研专业技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为了做出成果以适应国家的需要,李林对自己提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工作要求,他甚至连续一个多月没日没夜地扎在车间里,困了就打个盹,醒来又接着干,生病了也顾不上去医院,等到任务完成才回家。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李林落下了腰椎变形、静脉曲张等病根。虽面对重重困难,但他不轻言放弃,因为在李林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做没良心的人,不能辜负党的期待。”
因工作成绩突出,李林获“五四”红旗青年突击手、“云南省工业交通系统先进生产者”、“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云南省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先进生产者”、“全国先进生产者”等称号,并两次出席云南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又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尽管诸多荣誉加身,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不能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与信任”。
爱党信党为党,李林用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岁月,为自己年少时为国贡献的理想作答,成为无愧于党、无愧人民、无愧时代的机械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