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物语”书画公开课在云南旅游图书馆举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7月19日,主题为“雨林物语”的书画公开课在云南旅游图书馆举行,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
当天,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书画家何阿平,分享云南植物描绘的历史沿革;张志平、王晋元等画家,分享对热带雨林的不同描绘以及自己绘制雨林时体会到的人生感悟,现场听众对此报以热烈掌声。
何阿平介绍,东晋常璩著的《华阳国志》是与云南古代美术相关的第一条文献,尽管没有记载雨林植物的描绘情况,但填补了蜀汉时期云南古代美术的资料空白。谈到近现代的花鸟画创作,何阿平说:“云南曾有三种花卉被视作‘鼎甲’。清代的《滇海虞衡志》中有云‘滇无鼎甲,以三花鼎甲之,足以破荒而洗陋矣。’这里的‘三花’即为云南的茶花、红梅、紫薇花。”
何阿平认为,绘画不仅是简单地描绘植物,还需要创作者看到植物与人之间的共通性。藤蔓交织、不断向上生长的树枝、枯萎的枝藤……这些都是植物的不同形态,而枯萎的枝藤起初生长于大地,它历经繁茂后最终归于大地并为土壤提供养分,成为新生植物的养料,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在雨林画创作中要找到精神内核,才能产生感染力和人文关怀。
公开课结束前,线上参与活动的各领域专家,还从各自角度出发,分享了对何阿平作品的看法。
云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有直接的经济价值、生态服务的功能价值、遗传多样性的价值,还有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云南这块土地为不少创作者提供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热带雨林有最丰富的物种组成、最复杂的群落结构和最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因此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块宝地。
何阿平老师分享的云南的植物绘画历史沿革,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再聚焦现代具体作品,让我受益匪浅。何阿平老师的雨林画给观众一种生命蓬勃之感,充满力量。画作中展现手法的多样,也十分符合热带雨林丰富多彩的特点。
如今,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人们欣赏到的具象化表达越来越多,而绘画描绘的是画家心中的第二自然,它既可以体现物种表达的严谨性,同时又可兼具艺术性。
了解了何阿平雨林画作中蕴含的内核,能让我们看到生命中的另一种美,也能感受到画作中的力量,而游客能从中体会到热带雨林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