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天津卫有一道名吃叫“紫蟹”为何它绝迹了只因一个原因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的北京城美食众多,其中还有不少是从宫里流传出来的,不仅在北京城里受欢迎,甚至还传到了周边地区,比如老天津卫有一种紫蟹,就是慈禧太后的御膳之一。但可惜的是,紫蟹现在都绝迹了,背后的原因也让人心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天津是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之一,自明朝建立天津卫制度以来,它在这600多年都肩负着保卫北京城的重任。在清朝时期,天津卫也和北京城一样,各种美食让人流连忘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美味”,即银鱼,铁雀,韭黄和紫蟹。天津城外水系发达,在河流的出海口附近有一种全身透明的小鱼,故此人们称之为“银鱼”,它长度只有4-5厘米,是制作羹汤的美味食材;还有铁雀就是铁爪鹀,长得很像麻雀,它虽然体型不大,但肉质鲜美,腌制后烤制出来香飘十里;还有韭黄,虽然现在韭黄很常见了,但是在当时却是难得的一道蔬菜。
以上三种都是老天津的美食,但是真正能代表天津味道的还是紫蟹,即一种紫色的螃蟹。在天津卫郊外有一片水域,当地人都习惯性地称之为七里海,但实际是一片泄洪湖,生长着一望无际的芦苇和各种丰富的水草。或许是七里海的自然环境优越,这里竟生长着一种铜钱大小的紫螃蟹,虽然食之无肉,但是用紫蟹熬汤能让人垂涎三尺,尤其还得到宫中老太后的喜爱。
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太后每年到冬天都点名要喝紫蟹汤,而这也让原本默默无名的紫蟹登上了大雅之堂,也逐渐让天津紫蟹成为了蟹中极品。每到三九天,七里海都被冰雪冻住,此时也是紫蟹味道最好的时候,因此很多当地渔民都不畏严寒,凿冰抓蟹,有的人还光着脚在浅滩的淤泥中找紫蟹,通常一天忙活下来也只能抓到几只,然后由官差快马加鞭送到京城。当然,冒着严寒抓蟹的渔民也能获得丰厚的报酬,往往比他们一年的收入还多。
除了老太后爱吃紫蟹,很多王公大臣也想尝尝鲜,于是他们也经常派人到七里海附近找人抓紫蟹,而同样他们也会支付银两作为报酬。总而言之,最后紫蟹成为了天价菜肴,一般的人别说吃了,就是看都没机会看一眼,即便是死蟹也都能在市场上卖上好价钱。紫蟹的产量不高,但市场的需求还很大,于是就有人专门养殖紫蟹,比如七里海的渔民尝试过在酱坛子里养紫蟹,在一开始还获得的成功,但后来人们还是发现养殖的紫蟹和野生的相比味道天差地别,因此养殖的紫蟹就成了不值钱的便宜货,但不过也满足了普通老百姓对紫蟹的渴望。
清朝覆灭之后,在民国时期紫蟹也还依然风靡一时,成为地地道道的天津味道,最关键的是价格也亲民,不说是和白菜同价了,但也不会卖出天价,因此也逐渐走上了广大普通百姓的餐桌,所以七里海的紫蟹就如同现在阳澄湖大闸蟹。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之后,人们却发现紫蟹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最关键的是紫蟹的味道也大不如以前鲜美。经过水产专家们的研究和调查,最终确定是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另外还有七里海的水质和水生植物也变化了。
在清朝时期,七里海一到冬天就冰冻三尺,但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现在的七里海已经很少结冰,除非是偶尔几年的气温极低。此外,七里海的水质已经不如从前,因为现代的工业化生产工厂排污超标,再加上附近村民的生活垃圾污染,导致七里海中的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紫蟹的繁殖。总而言之,导致紫蟹减少和灭绝的罪魁祸首,还是各种环境污染。最近几年,当地村民和有关部门也都开始注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恢复七里海的水质,同时也大力号召村民们爱护环境,保护七里海,希望不久的将来紫蟹还能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津的味道也在不断地变化,过去的“四大美味”也都成为了记忆中的天津味道。如今,如果再提到天津的美味,那莫过于麻花和煎饼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