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果子是天津人“小确幸” 津味名吃走向世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天津北方网讯:“热炉子铁板上的面糊一勺,优美地一转;磕俩鸡蛋,金光一闪,熟练地一铲;煎饼一翻,翻开了天津人的美食文化;咬一口,品味这座城的酸甜苦辣。”天津人用说唱音乐把煎饼果子这道津城传统小吃诠释得淋漓尽致。一套煎饼果子不仅有其独特的制作手法,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情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天津市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津传统小吃煎饼果子名列其中。此番煎饼果子入选非遗名录,有助于它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从普通天津人的视角看,煎饼果子进入非遗名录,是对它最大的保护,更可以让这道津门名吃不被“山寨”、传播的过程中不被“扭曲”,让这道津味名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每当提起煎饼果子,天津人对它总有说不完的“情话”。多数天津人都是自己带着鸡蛋去摊煎饼果子的,这个传统延续至今;舀在饼铛上的那勺面糊是要合理配比的,绿豆面自然是主角;鸡蛋液与煎饼皮的贴合要严丝合缝;那一小撮葱花都分熟与生。煎饼皮一翻最考验师傅手法是否纯熟,要保证它完好无损,更要让那一层底面糊得恰到好处。果子、果篦随意选择,刷上面酱、辣酱,葱花点缀其上,一套煎饼果子趁热吃,越吃越香。多少年来,天津人就是以此为早点、为夜宵,长久不变。
正是因为天津人对它爱得那么炽烈,因此对“煎饼果子”这块招牌自然倍加珍爱,但凡和天津本地做法有区别,并且打着“天津风味煎饼果子”旗号经营的商家,就会引发天津人的“集体抗议”。
网络上有人说过:千万不要在天津人面前卖弄煎饼果子的做法,否则后果自负,一位知名的美食博主就感受过这番压力,通过私信她和记者袒露心声,道出了那段时间自己饱受的争议。
一次天津之行让爱吃的博主第一次品尝了津门风味煎饼果子,那唇齿留香的味觉久久难忘。思前想后琢磨着它的制作方法,经过若干次尝试后,终于研发出来了,并且拍成视频放在网上,起名是《教你做天津风味煎饼果子》。凭借自己知名博主的身份,加上诱人的标题,视频吸引了众多网友浏览,全国多地的网友纷纷点赞,但天津网友看过之后立即发出抗议。
“你叫它煎饼果子,它答应吗?别坑人了!”“这东西换个名我还吃,如果非叫煎饼果子,就该直接扔进垃圾桶。”“你考虑过煎饼果子的感受吗?在我们天津,煎饼果子里不加生菜和香肠是人对人最起码的尊重!”……
起初是调侃,逐渐火药味十足,长久以来在网络上积累的好人品即将被一套煎饼果子“摧毁”。“随着浏览量不断攀升,过来批评我的网友越来越多,绝大多数都来自天津。起初我还为自己辩解,当越来越多的人群起而攻时,我不得不把视频删除。”这位博主介绍说。她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明明和在天津街头吃到的煎饼果子极其相似啊,怎么就惹怒了天津人?身边一位天津朋友看过视频向她道出原委:你从第一关就错了,绿豆面是天津煎饼果子的“魂”,你做的这个东西没灵魂。之后加入的香肠、生菜更是触动了我们天津人的忍耐底线……而关键的是,你把它叫煎饼果子,更扯上了“天津风味”。
通过这件事,这位博主终于体会到了煎饼果子对天津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天津人对煎饼果子是心存执念的,是绝对不允许玷污的。天津人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这一美味,但更希望这道美味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变味,保持天津风味的本色。”
天津人为什么会对煎饼果子如此较真儿,甚至有些偏执?因为煎饼果子在天津有着漫长的历史传承,早年间无论是跑码头的劳工还是社会名流都对这一口情有独钟,传到今天依旧广受欢迎。天津人真正捍卫的就是天津味的口感,仅此而已。
进入午夜,城市中大多数商家纷纷打烊,而煎饼果子店铺却依旧生意兴隆。过去煎饼果子被定义为早餐食品,而今它已摘掉了时间标签,24小时随时都可以买到。
煎饼果子摊主王师傅驻守自己的煎饼摊十余年,每天晚上10时出摊,转日凌晨5时收摊,经营时间主要放在深夜时段。别人或许会觉得大半夜人们都睡了,谁会来摊煎饼果子啊?但错时营业恰恰是王师傅及众多煎饼摊主的经营之道,对于煎饼摊来说称得上“越夜越兴隆”。娱乐之后的年轻人,挑灯夜读的学生族,熬夜加班的上班族,出租车司机、代驾司机……成为主力购买人群,天津人为此执着可以理解,有些北京、河北周边城市的居民也要开车过来,就为那一口地道的天津味。
记者留意观察着王师傅的煎饼摊,干净整洁。果子、果篦整齐码放,鸡蛋归置在纸槽里,装调料的瓶瓶罐罐摆放有序,甚至连边边沿沿的酱料都要及时擦拭干净。之所以如此精心,是为了给顾客信赖感,对自己这份工作也会具有仪式感。
“煎饼果子不像‘津门三绝’一样只有唯一的品牌,可以说它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王师傅这样理解,“只要掌握了技艺,谁都能借助它营生,这是祖辈留给我们后辈的共同遗产,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感恩的心去经营。”的确如王师傅领悟到的,煎饼果子不是哪一个店家的专属品牌,它属于所有天津人,在经营过程中每家店铺口味上会略有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共同遗产令天津的煎饼果子店众多,想在这里卖出名声,着实要费些力气钻研。当煎饼果子摊遇到“卫嘴子”,竞争就变得格外激烈。
天津人嘴“刁”远近闻名,一口煎饼果子咬下去就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从味道讲:豆香和蛋香要扑鼻;从色泽看:面皮要金黄、薄厚要均匀;从口感讲:得有韧劲,煎饼边儿还得起酥皮儿,这些尺度拿捏起来需要时间的磨砺。王师傅讲:“想要达到这样的标准,需要关注绿豆面的配比。”水磨豆面要摊好的确需要一些技法,力度和速度都得恰到好处,煎饼太厚影响口感,太薄翻不过来。同时,铛面的温度必须恰到好处,温度过高就糊了,过低煎饼皮就会粘在铛面上。果子、果篦最好是新炸出来的,沥油后晾凉,要保证其焦脆弹牙,并且没有油底子味,很多商家在煎饼果子摊位旁另起炉灶现场炸制果子、果篦,目的就是要保证每一套工序都达到极致。
调料上的选配同样要求得严苛。面酱要纯粮发酵,咸中带甜,稀了不行稠了也不行。辣椒要炸出香味,酱豆腐要像红泥儿一样,天然滑腻。撒在煎饼果子上的葱花要切成半厘米见方的碎末,薄撒匀铺,葱的选择要不嫩不老、叶多茎少。王师傅说:“面酱、辣椒、酱豆腐买回家只能算原材料,我都得重新再加工,顾客们说这是‘秘制’调料。其实都是老主顾们给我留下的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直到最后,煎饼对折好,还要在铛面上滴上两滴香油,成套的煎饼果子沾点香气,用纸袋裹上,递到顾客的手里。到今天,裹煎饼的包装也回归到纸袋,并不完全是因为纸袋包装美观,重要的是它透气性好,用塑料兜装就绵了。
精益求精是天津人对煎饼果子摊主的要求,也是从业者自身恪守的经营准则。或许在其他地方,煎饼果子只是果腹的食物,但在天津它的意义远超过了这一切。
天津小吃名扬四海,包括“津门三绝”在内,都有着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煎饼果子源于民间,也有悠久历史,如今已经成为天津城市的一个饮食文化符号。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煎饼果子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从市民的反馈看,称得上是众望所归。
李治邦介绍说:“早年间煎饼果子在天津落地生根,到今天枝繁叶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融合的过程。”九河下梢天津卫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相互交融,饮食文化也在相互影响、不断改良,变得更适合大众的口味。比如早年间,煎饼果子没有鸡蛋,俗称“素的”,后来鸡蛋摊在面皮上味道更佳,加鸡蛋的煎饼果子成为了主流。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断磨合、不断尝试的过程。
有人说煎饼果子代表着天津人的一种包容精神,这一点李治邦也深有体会。首先从煎饼果子的形状来看,它太适合走出去了。今天在美国、英国、法国,都能看到天津风味煎饼果子的身影,之所以在欧美等国家也能受到好评,是因为它的做法能够贴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符合海外交流的味道。其次,煎饼果子虽然是天津这座城市的遗产,但对从业者的籍贯从未有限制,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坚守住绿豆面煎饼皮、棒槌果子、酥脆果篦,你就可以在这里经营,做好了照样可以风靡。
今天津城煎饼果子的从业者多达千人以上,人们墨守着前辈传承的规矩,为津城百姓奉献着地道的美食。李治邦说:“之所以要把煎饼果子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让这些真正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化遗产,更好地接续,更好地光大。”
简单的一款小吃历经风云变幻谱写了一篇大文章,今天津城百姓青睐的煎饼果子已经走出了天津。热炉子铁板上的面糊一勺,优美地一转,转出了天津人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转出了这座城市人海纳百川的性格,这就是天津人眼中的“小确幸”。(“津云”—北方网编辑曲璐琳)
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批准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名录中,名满海内外的天津“煎饼果子”成功入选。其中,在传统技艺类中,德禄斋煎饼果子制作技艺、二嫂子煎饼果子制作技艺和艺津老味煎饼果子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天津“煎饼果子”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批准公布了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名录中,名满海内外的天津“煎饼果子”成功入选。其中,在传统技艺类中,德禄斋煎饼果子制作技艺、二嫂子煎饼果子制作技艺和艺津老味煎饼果子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昨日下午,渝北西政校区旁学林路,李玉红在做煎饼,刚开始卖就有学生来买。李玉红一边上大学一边打工,毕业后南下广州一家外企打工,张先生则一边工作一边备战考研。去年8月,李玉红将梦想变成了现实,煎饼果子摊在西南政法大学对面开业了。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热炉子铁板上的面糊一勺,优美地一转;磕俩鸡蛋,金光一闪,熟练地一铲;煎饼一翻,翻开了天津人的美食文化;咬一口,品味这座城的酸甜苦辣。煎饼果子摊主王师傅驻守自己的煎饼摊十余年,每天晚上10时出摊,转日凌晨5时收摊,经营时间主要放在深夜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