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大年初一到二月二天津人的老例儿都在这!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饺子”与“交子”谐音,表示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象征辞旧迎新。对于天津人来说,春节的饺子不能少,尤其是素馅饺子。为了讨吉利,有的人家还在过年饺子里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它的人在新年能发财交好运。为了保证卫生,有的家庭把硬币换做糖块,甜甜蜜蜜迎接新年。今天零点,您吃饺子了吗?吃的嘛馅儿的?
过去穷人家吃不起干饭,只能用稀饭混饱,因此大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
初二是出嫁的闺女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姑爷节”。这天回娘家不能空着手,要带一些回门礼,回门礼切忌为单数。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的打卤面。
天津人习惯把捞面当做“喜面”看待,由于面条有着“条条顺”的吉兆,在春节这个全家团聚的好日子里,自然也不能少了捞面,从而留下“初一饺子,初二面”的传统。
大年初三吃合子,在外地很少有类似的习俗。天津的合子也和其他北方城市有所区别——合子上的褶特别多。过年时吃的合子也以褶多为好,一定要双数,成双成对,寓意合美。“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转”与“赚”同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渴望。
在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糖瓜祭灶王爷,送走了灶王爷。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后,正月初四,是各家各户把他老人家接回来的日子。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就是说送神要赶在大清早,而接神却在傍晚之前(大约下午四点钟左右)。传说灶王爷回到各家各户,第一项工作就是查户口,所以初四不宜外出。不过还是有一趟门应该出,那就是这一天侄子看望姑姑不在禁忌之列。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春节里的诸多禁忌过了初五皆可不用再忌讳。
这一天照例要包饺子吃,称为“咬破五”。民间特别讲究“破五”捏小人的习俗。剁馅儿被说成是“剁小人”,捏饺子皮被认为是“捏小人嘴”。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从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过去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在古代,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也不能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古代民俗云:“年初十,地生日。”正月初十俗称“石头节”,这是历史上沿袭下来一种祭石神的习俗。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这一天,凡磨、碾、石臼等石制工具都不能搬动,否则会伤了庄稼,故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在天津人心目中,“闹元宵”是春节活动的最后高潮。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家家夜不闭户,门前张灯挂彩。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街道两旁的各式彩灯上画着花鸟鱼虫、民间传说。其中悬挂“走马灯”的最为神气。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都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色彩。
既然是元宵节,不能不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先做好馅儿,把馅料切成小立方块,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江米粉,滚成元宵。
正月十五舅舅要送灯为外甥祈福。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灯的种类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都是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正月十六,天津有“溜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同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溜”除百病,还会在溜百病的时候扔一些硬币,寓意把疾病都扔出去。
二月二这天,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将银灰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传说中的“龙鳞”,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吃焖子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天,妇女也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老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大家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这一习俗,就为图个吉利!而到了二月初二,天津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讨个“龙抬头”的好彩头。
天津旧时的禁忌、老例儿,尽管纷繁琐细,但都围绕着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的平安幸福这根主线,蕴含着对美好前途的无限希望。如今,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已日渐消亡;那些符合科学道理的习俗,被人们传承下来,相伴至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