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正月十六别忘了“遛百病”“走桥”毕竟年算过完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如果单从名字来看,最适合天津人的民俗,应该是元宵节——闹元宵的闹,一个字就把哏儿都的性情写进去了。
旧年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三天,城厢内外、民宅铺户、商号门前要张灯结彩,燃放烟花。尤其在估衣街、宫南宫北大街等商业旺地,整条街都被各色彩灯、花串装饰一新。各家商户门前更是争奇斗艳,豪华的宫灯和走马灯令行人目不暇接。
从古文化街到估衣街,从和平路到滨江道、西开教堂,天津人能遛的地方太多了,一趟走下来,在微信运动圈怎么也是个15000+步。
尤其大约从1956年开始,每逢周六下午、周日全天,从河北路到和平路的滨江道路段便划为“游览区”,设置栅栏路障,即今所称的步行街。当时,滨江道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今人难以想象。上世纪90年代,滨江道为适应时代发展,开发为商贸旅游街,其繁盛达到巅峰,甚至也有个“小香港”的花名了。
除了逛街,遛百病还讲究“走桥”——我怀疑是“走俏”的变音,毕竟旧时代的大姑娘小媳妇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花枝招展。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小小遛百病的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咱天津的民俗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
小时候不懂,嘛民俗民风,一概不理,就知道正月十六肯定会出去玩。最常去的就是古文化街,因为那时交通不便,文化街离家最近。
印象里一到那时,街里的人都挤不动,只能随着人流走,想站定看看街边的商品都费劲,不过以我的经验,正月十六这天到古文化街您最好嘛也别买,我小时候买过一次糖画,那大龙画的倍好,在街南门买的,到娘娘宫挤得就剩根儿竹签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