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病毒最近的人 筑起了第一道坚实的屏障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8日讯在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楼报告室,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孙晓光指着一张折叠床若有所思:“去年年底济南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检测人员就睡在这里。”这是他们与疫情战斗的“印迹”,刻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作为传染病病毒检测人员,疫情三年也是孙晓光和同事们不断与病毒“相互较量”的三年。
2020年1月31日清晨,大年初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由孙晓光、林彬、吴巨龙、李岩四位队员组成的山东援湖北鄂州疾控应急检测队,协助当地开展新冠肺炎病例实验室检测工作。应急检测队是山东省援助湖北第二批医疗队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第一批支援湖北抗疫一线的疾控队伍。四人都是长期从事病毒学检测的业务骨干,由孙晓光担任队长。
虽然早已递交了“请战书”,但他们在临行前一天才接到通知。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同事的帮助下,几乎把省疾控中心的应急仓库“掏空”,准备了防护服、N95口罩、移液器等14箱防疫物资。
来不及顾虑和担心,孙晓光和队员们乘坐高铁紧急从济南出发,先到武汉,再去鄂州。“大家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没底,但我们就是干这个的,不能怕,不能退缩。员就得冲到前面去。”
从武汉到鄂州一路走来,静静的车站、空空的马路、每个路口的关卡,见证着那段时间的不同。
真正来到疫情“震中”才发现,实际情况比孙晓光预想的要严重得多。抵达鄂州的第二天,他们一大早就出现在了鄂州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孙晓光带领队员们,与当地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梳理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排查生物安全隐患,安装调试了核酸提取仪和荧光定量PCR仪,同时整体设计实验流程,确保检验准确无误和操作安全,为鄂州市疾控中心建立了一个能够安全、高效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的实验室。
实验室建好了,最令他们“头疼”的是防疫物资短缺的问题。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他们却是“离病毒最近的人”,每天接触的都是可能带有活病毒的标本,尤其是前半个月,每天的样本都有一半的阳性率。接收、分拣、编号、加样、检测,每一个实验环节,都有感染病毒的风险。
防护装备不足,孙晓光和队友们一起想办法克服。为了尽可能节省防护装备,他们决定将轮班时间延长,每次在实验室都是五六小时起步,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避免耽误时间和浪费防护装备。一轮工作下来,每个人就如同“蒸了桑拿”。
寻找病毒的踪影,捞出“漏网之鱼”,犹如大海捞针,需要做大量的核酸检测。一批样本处理完毕,另一批样本又送了进来,孙晓光带领应急检测队几乎连轴转,加班加点成为常态。让孙晓光记忆最深刻的一次就是鄂州市第一例待出院的确诊病例,“晚上11点多送来核酸样本,我们第一时间投入检测,经过几个小时就拿到核酸阴性结果,以最快的时间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这例病人在第二天一早就出院了。”
在鄂州奋战58天,当地疾控中心的病毒检测能力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当时全部是单管核酸样本,他们从最初每天检测几十份、一百多份,提升到后来的每天几百份,效率大大提升。
除了在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孙晓光还会依照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安排,到鄂州市所辖40余个乡镇卫生院及留观点,对医护人员进行采样培训。因为鄂州市没有区县一级的疾控中心,疫情刚发生时很多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采样经验几乎为零。他们耐下性子,一点点给基层医护人员演示,让基层医疗机构的采样过程逐步规范起来。
“拼了,自己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58天,孙晓光和队友们一天没有休息,尽早地将疫情控制住,这是孙晓光在心里最朴素的想法。
检测队中年龄最小的李岩,是唯一的90后,“因为我年龄最小,光哥和我一组,一直对我很照顾,在检测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冲上去处理。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但一直在咬牙坚持。”李岩告诉记者。
到达鄂州之后,孙晓光才得知妻子已经怀了二胎,惊喜之余,孙晓光对家里多了一份牵挂。“但是顾不上了,只能先把这边的工作完成。”
58天,他们和鄂州市疾控中心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最后一周,孙晓光饱受牙疼的折磨,当时没有办法看牙医只能忍着,听说这事后鄂州疾控很快送来了各种药物,让孙晓光心里很暖。回到济南后,孙晓光和队友们往鄂州寄去了德州扒鸡,让他们也尝一尝山东的特产。
三年来,除了鄂州,孙晓光还支援过烟台、威海、滨州、菏泽等地的核酸检测工作。在曹县驻点时,当地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流程并不熟练。孙晓光到了之后给当地人员进行了一遍系统的培训,帮助当地从检测人员素质和技术都进行了更新,到孙晓光离开时,曹县当地也已经完全可以独立高效地完成检测任务了。
孙晓光离开鄂州后,鄂州市疾控中心建了新的大楼和实验室,购置了新的仪器和设备,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再发生突发状况,他们肯定不需要支援了。”
疫情三年,从最初的单管核酸检测,到后来的混管;从最初的至少五六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到现在的两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核酸检测技术不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价格也一次次下降。“以前到了哪里支援,当地连像样的检测实验室都没有,现在有了应急检测车,哪里有疫情,直接就开过去了,设备也早已变成了全自动。”说起这些变化,孙晓光很是欣慰。
目前,孙晓光和李岩等同事正在进行病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个技术从疫情发生之后我们就开始着手研究了,依托对于新冠病毒的测序平台,再去做新技术的开发。假如以后再有一个未知病原体发生,常规的临床检测不出来,我们就可以依托这个技术将它识别出来。”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再碰到这种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就可以更加从容应对了。”孙晓光说。
名字写在洁白的防护服上,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便于战友们互相辨认。白衣裹身看不清面容,胸前背后是两个醒目的大字:山东!很多像孙晓光一样离病毒最近的人,成为一个个“抗疫勇士”。他们默默奋战在疫情最前端,近乎和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在大家看不到的实验室里,用汗水和一双“火眼金睛”仔细筛检病毒,为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实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