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 过桥米线也“过桥”特色美食“标准化”用心良苦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从行业的角度看,实行标准化才能形成规模化、品牌化,这是壮大地方特色美食的必要前提。
说起云南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饮食,恐怕非“过桥米线”莫属。近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该《规范》从设备、烹饪器具、食材种类、烫制过程要求等方面对过桥米线进行了规定,比如“生肉片厚度不超过2毫米”“装米线厘米”等等。
了解正宗过桥米线的烹饪方法,便能理解相关规定的“良苦用心”。过桥米线烹饪方式独特,需将猪肉、鱼片、蔬菜等等生荤素食用高温热汤烹饪至熟,因此,对食材标准、烹饪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对食材把关不严或加工过程控制不当,消费者很容易摄入病原微生物,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规范的生产流程指导过桥米线餐饮加工、经营,首先守护的是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是米线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许多地方特色美食都纷纷推出标准,扬州炒饭、西安肉夹馍、南京鸭血粉丝、天津煎饼果子……从最初的一次次争议不断,到后来一个个被普遍接纳,应该说,地方特色美食的标准化正在成为一种常态。 这些标准通过保留美食最核心的特色,引导商家规范美食制作,推动地方特色美食叫得更响、吃得更开、走得更远。 地方特色美食发展到一定阶段,告别一盘散沙式的生产模式,使之实现标准化,是规范行业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云南过桥米线也是如此。
地方特色美食的标准化,也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 某种美食获得人们认可后,无论是后来人对它的传承,还是同类食品制作者对它的借鉴,都是在形成标准。标准被具体量化出来,可以让商家心中有“谱”、对照操作。长期以来,很多地方特色美食制作流程五花八门,到底哪一家最正宗很难说得明白,缺乏统一标准,成为地方特色美食有特色、无品牌的重要阻力。沙县小吃在品牌化上非常成功,正是得益于早在2006年,当地就制定了拌面等8个小吃品种的标准,并在全国连锁推广。 从行业的角度看,实行标准化才能形成规模化、品牌化,这是壮大地方特色美食的必要前提。
不过,有人担心,地方美食过于强调标准会抹杀特色,被“标准化”后的地方美食在全国,是不是也是“东西南北中,全是一个味”?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这也提醒相关部门, 在制定标准的时候,标准化不应该排斥差异化,不必过于严苛,“全国一个味”的“特色”,消费者未必买账。 一些国际餐饮大牌在我国开店时也纷纷推出具有本土风味的新品,就是很好的例证。尊重消费者地域、口味的差异,给各地商家企业创新的空间,才能让地方特色美食在严守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更有个性化的发展。标准化并不是标准的一刀切,而是要让特色更加稳固,更加有利于复制。相信过桥米线的标准化,也将走出一条更趋精细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让地方、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多赢,让这一“云南味道”香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