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人学习 研学路上知识很丰富 学习周总理的革命之路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天津是周恩来青年时代求学的地方,也是开展革命活动的起点。在天津,他度过了勤奋学习的学生时代,开始了探求真理的革命生涯,领导了出生入死的白区斗争,为天津近代革命斗争历史和天津地方党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1913年春天,周恩来随伯父周贻赓来到天津,考入南开学校读书。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教育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学术空气浓厚,课程设置丰富,综合要求很高。周恩来学习刻苦,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很突出,多次获得各类考试第一名。在校期间,参与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演出、全校演说比赛,当选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与天津各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被时任校长张伯苓誉为“南开最好的学生”。由于品学兼优,在入学第二年,经教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唯一的免费生。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赴日留学。
1919年5月,周恩来回到天津后,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参加天津学生联合会,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从1919年8月下旬到10月初,为了支援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周恩来与天津各界人民代表两次进京到门前示威,他负责后勤供应和宣传、报道。这期间,周恩来、马骏、郭隆线名男女学生组成觉悟社,以其明确的指导思想、严密的组织形式、坚定的斗争精神,传播、研究马克思主义,推动天津反帝爱国斗争深入开展。
11月,日本驻福州领事指使歹徒打死打伤中国学生和警察,并令驱逐舰侵入中国海域,派水兵登陆挑衅。周恩来等组织学生和爱国民众声援福州人民,举行示威游行和抵制日货活动。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学生请愿活动,周恩来等二十余人被捕。在狱中,周恩来和难友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举办读书团,学习新知识,介绍新思潮,研讨社会问题。其间,周恩来先后用五个晚上介绍了马克思生平和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全国舆论和天津各界人民声援下,7月17日,反动当局不得不无条件释放周恩来等全体被捕代表。1920年周恩来离开天津,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
1928年1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派秘密回到天津,解决顺直省委存在的问题。顺直指的是北京(顺天府)和河北(直隶省)。顺直省委设在天津,是党在北方的重要领导机构,负责指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河南北部以及陕西一部的工作。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复杂,顺直省委内部一定程度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和凝聚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虽经几次整顿,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周恩来到天津后,先后参加省委、区委、支部会议,召开谈话会,听取各方意见,本着“从积极工作的出路上解决过去一切纠纷”的方针,多方开展工作,说服大家接受中央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顺直省委改组工作。12月22日,周恩来召开顺直省委扩大会议,并在会上作政治报告,提出这次会议的总方针是贯彻“六大”决议,争取群众,发动斗争,准备迎接新的革命高潮。会议按照中央决定恢复了省委职权,改组了省委常委会。在周恩来指导下,经过调整的顺直省委,认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并迅速收到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开展工运、农运和各项工作的计划,党组织得到健全和发展,政治生活走上正确的轨道。就在这次整顿顺直省委工作期间,周恩来还看望了南开学校的老校长张伯苓。
此后20余年,紧张的工作和戎马生涯,周恩来一直未能得闲重回青年时代的故乡天津。建国后,他曾十余次来天津视察工作或参加会议,多次对天津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对天津建设事业给予亲切关怀。他曾深情地说:“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在北京逝世。遵照生前遗愿,他的部分骨灰撒在天津。
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近代文化发展史上一位学贯中西的旷世奇才,书法、绘画、音乐、戏剧、佛学无一不通,堪称中国近代文坛的天之骄子,他的艺术才能与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天津的地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李叔同,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1880年10月23日)出生于天津经济与文化的发扬地三岔河口,这里离海河很近,商贾云集。一生共计在天津生活约22年,母亲病逝后,东渡日本求学,毕业归国,1918年出家。
在天津,他经历了洋务运动兴起、中日战争爆发、戊戌变法种种大事件,天津由封建性质的城市沦为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复杂的社会环境总孕育出会发芽的新文化。此时,天津形成了一种务实的学术氛围,天津文人大都潜心经史,治学求实,金石考据、读经研史在学界蔚然成风。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天津是北方研究古文字的中心,而且吸收了西方文化、浙东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运河文化、粤域文化的诸种优长。
李叔同的家庭是通过业盐发家的书香门第,为他的学识积累奠定了基础,加上从小家教严格,他饱读经史子集和其他杂著。诗词师从赵元礼,赵元礼学东坡,因此李诗有东坡风格。他还学习书画和篆刻,师从唐育垕,晚年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他也喜欢收藏与鉴赏古代文物。结交的诸多良友,拓展了他的才艺。受戊戌变法影响,接受新思想,逐渐走上了艺术教育的生涯。家庭的破落,母亲作为签室的不幸处境,让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形成一种慈悲为怀的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何遁入空门。
他品味高雅,诸多好友,始终保持着一种矜持之态,谦恭而和易,是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然而他的嘉言鼓行与天津的地域文化有着难解之缘。一起来学习那首难忘的《送别》,以此表达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