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园

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走进平津战役 讲述红色故事——人物故事·英烈事迹(十)

2023-04-16 22:30分类: 天津名人 阅读:647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走进平津战役 讲述红色故事》是平津战役纪念馆推出的系列故事,介绍伟人风采、革命文物、战斗英雄、经典战役,欢迎大家浏览、留言、分享!

  2003年3月的一天,一位天津市民整修危房时在屋角墙边处发现了一块青灰色长方形墓碑,碑体上“张云亭同志之墓”七个繁体字,醒目而凝重。

  为了不让烈士的墓碑再度流落,市民将这块墓碑捐献给平津战役纪念馆。我馆工作人员围绕烈士成长和牺牲的经过展开寻访,得知张云亭烈士是战斗英雄董来扶新兵入伍时的指导员,也是他的入党介绍人。当董来扶老人得知指导员的墓碑已找到,异常欣慰。他感慨地回忆起与张云亭那段深厚的战友情。

  张云亭,1924年出生于山西省临县索达干乡吉墕村,1944年来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从延安炮校调到坦克大队,后任东北野战军特纵战车团1营2连指导员。1949年1月15日在解放天津的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北平解放后,战车团在北大礼堂召开庆功大会,部队追认张云亭为“特等坦克功臣”。

  这张身着戎装的全身照片是董来扶老人提供的,照片中,张云亭气质威武,眼神中透露着刚毅与坚强。战场上的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身先士卒,是战车团出了名的优秀指导员。生活中的他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总是用春风般的态度教育和帮助身边的战友。他经常给战士们读书、读报,教战士们识字。在战争的岁月里,张云亭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是战士们心中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董来扶老人还为我们讲述过这样一段故事:“那次部队配发新棉袄,我当时爱美,便将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想等天冷了再把棉花续上。指导员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件棉袄是老百姓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不能拆啊!’说着就找来针线,用他那长满老茧的大手给我缝起了军衣。”

  解放区妇女为前线日,天津攻坚战打响,张云亭率领坦克三排战斗至海光寺时,被居高临下的敌人密集火力网压得抬不起头来。天渐渐黑了,机枪手在坦克仓内根本无法看清目标,而此时坦克内只剩下两发炮弹和一梭子机枪子弹,张云亭急在心里。他果断地对机枪手说:“你驾驶坦克射击,我上去指挥。”机枪手闻听一把抱住了他的腿,机枪手知道,一旦将身体探出坦克,就不可能有生的希望。他死死拽住张云亭:“指导员让我去。”“不要再争了,这是命令!”张云亭猛地掀起炮塔顶盖,毅然将头探出坦克指挥射击,很快敌人的火力被我军压制住。

  当他再次打开顶盖搜索下一个火力点时,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他身子一挺,鲜血顿时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滴到机枪手的头上、身上、手上。为了不让失控的身体下滑,张云亭把双臂架在坦克顶上,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前方40米,射击。”最后一个碉堡飞上了天,而年仅25岁的张云亭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当战友们把他从坦克里拽出来的时候,一张被鲜血浸透的信纸从他的上衣口袋里滑落出来:“娘,又要上战场了,儿不知道明天能否活着回来,如果我在战场上光荣了,您千万别为我伤心,只是不能为娘尽孝,在这儿给娘磕头了!”

  这封血迹斑斑还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信,成为张云亭最后的心愿。看着张云亭微微的闭着眼睛,战友们不忍把他惊醒,将他安葬在津沽大地海河岸边。为了日后能够找到指导员,战友们立碑铭志,寄托哀思。

  1954年著名军旅诗人、俄文翻译家蓝曼在《天津日报》刊登了饱含深情,怀念亲密战友的诗作《埋在心田里的种子——纪念特等坦克功臣张云亭同志》:

  七十多年过去了,经过炮火洗礼而获得新生的津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长眠于海河岸边的英烈们!这块墓碑也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碑上刻着:“勇敢顽强!”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没留下一张父亲的照片 成了遗憾

下一篇:革命先驱李大钊为天津培养一批进步青年 一颗赤子心 点亮革命明灯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