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小吃尴尬面对现代市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广网天津7月12日消息(记者翟媛 张秀凤)在近日开幕的中华风味小吃美食节上,汇聚了各地传统特色的风味小吃。时下,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街头小吃怎样才能保持传统和紧随百姓生活的魅力,已经成为了百姓和商家都关注的问题。
中华风味小吃美食节上,不仅汇聚了诸如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石头门槛素包等津门传统小吃,一些久闻其名的外地特色美食也是应有尽有,比如新疆的手抓饭、陕西的饺子宴等等,让乘兴而来的天津市民兴奋不已。采访中,一些市民表示,如今的传统小吃花样、品种都在不断翻新。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有着小吃之乡的美誉。据专家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天津市红桥区,可以说出名字的小吃,就有500种以上,全市传统小吃的数量则更多。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向记者介绍说,“小吃文化和天津文化一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南北交融,东西荟萃’,这种特点正是由于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天津居民特点来形成的。所谓‘南北交融’就是天津不仅有北方小吃,还有大量的南方小吃,所谓‘东西荟萃’就是近代天津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天津小吃不仅有本地特色,而且汇集了很多西方饮食文化特色,充分展示了天津文化的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特色。”
然而记者也在采访中也发现,对于这些传统小吃,人们往往是看得多,买得少。谈到其中的原因,一些市民告诉记者,“传统还有,但是价格上涨得太快了,缺少吸引力了。狗不理包子吃一顿两个人7、80块钱,还不如吃炒菜呢。”,“过去天津小吃谁都买得起,现在变成精英食品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小吃叫好却不叫座,业内人士分析,正是由于一些传统小吃至今仍在采用手工制作的方法,这样就需要融入更多的人力成本,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致使小吃价格一路走高,从而限制了传统小吃的进一步发展。天津市河西区经贸委社区商业科科长张岩一告诉记者,标准化生产应该是传统小吃走向规模化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她说,“因为作为一些民族的东西,很难形成规模化,尤其是中国食品业,它是属于手工制作,一个人一个味道,一个人一个方法。我们现在正在推动企业向机械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标准化生产,从卫生到质量,口味就比较统一了,就有一定的保障,就能冲击市场了。”
在很多传统小吃发展后继无力的同时,记者也注意到,天津三绝之一的十八街麻花不仅稳稳地占据着国内传统小吃的消费市场,而且已经把触角伸向了国际,在美国、英国、澳洲等十几个国家都可以见到天津十八街麻花的踪迹。谈到他们的成功之道,天津市桂发祥麻花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李龙认为,在当前传统小吃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有大众化、精品化两个发展目标。他认为,“小吃嘛,还要保持它本身的传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还要保持它的低价位。我们这产品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小吃,但是这两年我们逐渐把产品往两条路线上去发展,一部分是通过包装的简单,降低价格来满足人们日常品尝的需要,第二部分就是通过对原材料的筛选和产品包装的精致,使它走向礼品化的道路,两条路同时走。”
看来,如果企业只顾追求精品化的市场份额,就会忽略了大众化的发展基础,使得传统小吃成了人们眼中望而却步的“精英”食品,这显然不是一条健康的道路。
同时,天津市社科院罗澍伟研究员也认为,天津传统小吃的文化内涵远远大于经济成分。所以,发展壮大津门传统小吃还应该充分依托其文化内涵,拓展市场资源。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外地都把小吃文化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有这么多丰富的小吃,证明天津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认识,那我们天津小吃文化的开发,会有非常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