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刮起“美食风”:广东预制菜“绽放”上海滩两大城市群因“市”而动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5月9日-10日,在第七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供港乳鸽、出口狮头鹅等广东预制菜美食齐聚,名优“土特产”悉数亮相,“绽放”上海滩,为申城人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粤菜“食”尚盛宴。
2023年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并首次列入中央“一号文件”。上海与广东,一个位于长三角,一个位于粤港澳大湾区,2个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辐射范围广、极具经济活力和消费潜力的超级城市群,在资源、技术、市场、人才、资本以及产业出海等方面,各具特色和优势,互补性强,发展合作空间巨大。
此次,粤沪携手、各展所长,以“拼经济”的干劲搭建大平台,着力构建区域性全产业链,助力建设国内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组织的“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省际交流合作暨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走进长三角(上海)宣传推介活动,对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半径,提升预制菜产业价值链,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两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业界分析,借中国品牌日东风,粤沪携手打造的市场端与产业端的良性互动,或将重塑预制菜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促成预制菜走向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在上海绿地全球贸易品牌港推介活动现场,汕头狮头鹅、茂名荔枝、徐闻菠萝、中山腊味和三角生鱼、揭阳鲍鱼、阳西生蚝、隆江猪脚、唐顺兴乳鸽……由广东10个地市40多家企业带来的品类丰富、特色十足的广东预制菜美食,吸引了不少采购商和食客驻足品鉴。“猪脚5分钟就卖了3包,我强烈感受到了上海市民的消费热情和潜力。”
面对目前消费市场“烟火气”的快速升温,此次活动中的广东名优“土特产”,都从汕头、中山、江门、湛江、茂名、肇庆、揭阳等多个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精挑细选而来。
“不管是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还是广东荔枝,此次产品基本都是响当当的供港或出海‘拳头产品’。希望对接上海桥头堡进入长三角,并通过这个国际大都市进一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活动主办方介绍。
“交流后,我们发现许多产品很适合我们平台的采购需求,有些之前已有合作,这次又面对面‘淘’到了不少广东好货。”受邀而来的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清美集团、上蔬集团、上海酒店协会、蜀海供应链、上海西虹桥、阿里电商、社区团购等多个冷链物流和销售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
即将上市的广东荔枝吸引了众多关注。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荔枝是中国最娇美、最甜蜜、最恰如在水一方的“伊人”。“一年只有一次机会吃到荔枝,销售期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上海市民近期可多关注荔枝上市季,广东也将把最好的荔枝通过上海窗口远销国内外,进一步喊全球吃广东荔。”
为更好地实现同频共振,为高端粤式预制美食对接高市场匹配度、高资源契合度的资源和服务,活动现场,一批平台合作、产业项目相继签约,粤字号农产品(预制菜、荔枝)正式进驻上海交易中心。同时,“广东预制菜品牌上海展示交易中心”“广东预制菜出海选品基地”“长三角社区团长直播电商集采联盟选品中心”“上海西虹桥预制菜产业研究院(筹)”等进行揭牌;全球预制菜品牌展示交易中心(上海虹桥)全球招商活动也正式启动。
粤沪携手探索合作新模式,抢占制高点。未来,预制菜需求端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整个行业集中度也有待提升,企业发展面临更大考验。座谈会上,全产业链供需双方踊跃发言,围绕各自主营业务、产业现状、自身优势、痛点堵点、合作需求等进行交流对接。两地政府也在渠道拓展、品牌打造、产销对接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力求在发展预制菜新业态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服务产业的高质量突围。
此次布局,将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提升广东预制菜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两地餐饮等消费市场提供新的选择和体验,为两地食品产业增添新活力和新动能。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中“食材为先”理念的主要拥趸,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要发源地的淮扬菜和广东地区的粤菜,天然具有亲近性,不时不食、清爽鲜亮是两地饮食文化的共通之处,亦是两地餐饮消费产业链融通互补的重要基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便捷化、健康化需求提升,预制菜行业空间广阔,广东预制菜走进上海滩具有良好的产业前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加工研究中心主任乔勇进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产品技术研发角度来看,上海消费者对预制菜品类、品质、风味、口感和包装均有较高要求,既要好吃,也要实用好看,研发时要非常了解上海的消费类型和口味,B、C端也同步拓展推进。
作为成熟的消费市场,上海国际化消费习惯也有助于广东预制菜品牌在竞争中更好地打磨产品质量,以创意创新和深厚的饮食文化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乔勇进表示,预制菜加工技术需要提升,在调味上要更加精准,降低消费者的二次加工难度,还要准确控制产品的火候和熟度,确保在消费者二次加工后,产品才达到最佳口感。此外,针对不同品类预制菜的包装模式和贮藏保鲜,贮运物流等方面也要进行技术上的提升。
上海西虹桥预制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汉卿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上海人民的口味与广东菜系非常接近,广东预制菜企业的优势在于对味型的研发和对工艺的考究。在销售端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在于提升自身规格标准,提供契合上海市场需求的中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跨区域的合作既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机遇,也对两地预制菜产品的安全标准与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2年3月,广东就印发《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简称“预制菜十条”),从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等方面对产业发展提出了要求。
2023年1月,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长三角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指引》;2月,上海发布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规范性文件《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对预制菜的定义、产品类别、生产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多位参与活动的采访对象指出,广东预制菜走进长三角,不仅有助于加强两地产业市场协作,作为走在全国产业发展前沿的预制菜领先地区,两地的进一步合作也将更有助于行业标准和执法监管层面的交流,为我国预制菜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标准化发展积累政策经验。
“预制菜‘南品北上,北品南下’有助于预制菜企业在交流与实践中打磨自身的产品标准,借鉴先进的品控经验。”程汉卿表示,此前预制菜行业的标准与管理存在一定混乱,随着全国性的市场交流愈加频繁,产业得以实现共振共鸣,在价格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检验标准等层面形成更具可操作性和引领性的政策标准。
老火靓汤,预制“食”尚。汇聚天南地北、国内外不同美食的上海,粤菜也占据重要一席。曾经,侯孝贤以晚清上海为背景拍摄的电影《海上花》,就有梁朝伟饰演的王莲生讲粤语,是因为彼时粤商在上海广泛从事水产、南糖、洋货等贸易,打响了粤式品牌,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如今,勇立潮头的广东,是预制菜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也是诸多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打造的热土。
不管是菠萝的海、四会兰花、年鱼经济,还是这一次在上海主推的广东荔枝和广东预制菜,都已成为被消费者熟知和喜爱的品牌。这些品牌背后,是“12221”市场体系建设密码在发力。
“12221”是指“1”个大数据,采购商、生产商“2”支队伍,销区、产地“2”个市场,走进销区、迎进产地“2”场活动,实现价格合理、质量过硬、产销对路、农民致富等“1”揽子目标,提升品牌价值,增加农民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5月8日,2023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作主题发言分享广东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时,对“12221”进行阐述。
农产品曾经的销售模式是“萝卜青菜 装筐就卖”,而今,农业生意的更大价值在于“12221”市场体系建设,在于品牌赋能,在于让大基地升级为大IP。这一点,已然成为广东农业界奉行的底层逻辑。
在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上海家喻户晓的本地品牌——清美集团时,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农产品市场,已从价格竞争走向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该集团创立于1998年,从一块豆腐起家,到如今成为年产值超40亿元的“食品王国”,集食品研发、数字农业、冷链物流、智能制造、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打造覆盖生鲜食品一二三全产业链的综合产业体,打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优势。
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惊艳天下知”,如何创新营销和推介手段扩大品牌声量?此次入“沪”,双方期待,能共同打造预制菜产业营销实践的品牌典范和平台,谋求共赢,“例如,鸽子大王如何飞进上海滩,贯通长三角,联动全世界”。
在白热化竞争中,要变身市场超级网红,绝非一日之功,农业品牌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更多人全力以赴。“当前,预制菜市场增量空间,在于线上网店、直播带货端等销售渠道渐趋完善,在于进一步打通社区团购等线下场景,还在于更多的品牌带动引领。”活动中,多名社区团长、直播电商等采购商表示。
对此,座谈会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广东预制菜产业集群在上海打造广东预制菜长三角的“五个一”:即广东预制菜一条街、一个前置仓,一个产业园,一个预制菜原材料集散地,一个广东预制菜“富士康”工厂。
该负责人表示,要研究大湾区、长三角的差异化,实现互补性;要梳理把握各自需求,实现有效供给;要拓展渠道,实现精准投送;要建设平台,实现集聚整合;要张需求与供给两张榜,组织揭榜合作。“期待共同努力,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大品牌,走向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