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从古代到当代人口变迁史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公元前314年置巴郡,辖江州(今重庆市城区)等县,确立起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制度,为便于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开始编造户册统计人口。
西汉元始二年(2年),巴郡有70万余人。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人口增至108万余人。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永兴二年(154年)达187万余人。
经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后,巴部残破萧条,人口锐减,到晋太康元年(280年),其区域范围相当于东汉巴郡(4县)、巴西郡、巴东郡和涪陵郡,而人口仅有13万多人,比之永兴二年(154年)十不存一。
成汉统治四川期间,巴都江州一带战火不断,居民大量流入荆湘,当地人口锐减,村落萧条,江州成了一座只有几百户人家的荒残废城。
宋代是古代巴渝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人口增加也较多。元丰三年(1080年)达到13万余户,约67万人,比唐代增加了3倍。
元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和逃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重庆路的中央部版籍人口仅9万人,加上同等数量的流寓之民,人口仍只有南宋时期的20%一25%。
经过几代人的休养生息,重庆的经济逐渐恢复,到明代,重庆人口已占四川总人口的1/3左右。
明末清初,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庆城“为督臣驻节之地,哀鸿稍集,然不过数百家;此外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
经过几代休养生息和外地人口迁入,人口逐渐恢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庆府人口已达约56万人。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约236万人至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达到692万余人,比嘉庆中期增加近两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次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大批党政军机构、科技文教单位、工矿企业和沦陷区流亡人口迁渝,重庆人口迅速增加,在辖区有所扩大的同时,1938年人口达到52万余人。到1945年,人口达到民国时期的高峰,约125万人。
抗战结束后,随着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人口有所回落,到重庆解放之前一年的1948年末,约100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人口自身的生产也得了发展,加之重庆所辖区域在历次调整中不断扩大,总人口规模亦不断扩大。
1954年开始,重庆市人口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1953一1958年,累计出生人口357.4万人。与此同时,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恶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口死亡率尤其是婴儿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的居高不下和死亡率的逐步回落,带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显著提高。
1953一1958年,自然增加人数228万人,年均增加38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达19.91‰,人口总量从893.69万增加到1005.22万。
1959一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从1958年的23.16‰逐年下降到1961年的10.99‰,死亡率大幅度上升并超过了出生率,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人口由自发的高速增长进入了有计划的减速增长时期。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且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从1975年的28.06%下降到1978年的9.9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在12‰上下波动,高点为1986年的19.54‰和2010年的19.10‰,最低点为2001年的8.48‰。
2017年人口出生率为12.12‰,人口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一路走低,直至2005年的4.40‰。此后略有波动,2017年死亡率为13.21‰。
1975年末,重庆市有户籍人口1312.56万人,至2017年末,达到人口3389.8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