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山城记忆 图文回溯重庆开埠及陪都时期历史建筑

2023-04-11 17:23分类: 重庆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891年,按《烟台条约》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立德乐洋行、卜内门洋行、法国水师兵营、美国使馆酒吧等大量外来商务机构及教会机构先后入驻重庆南滨路。

  1937年,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大量国民政府机构和外国驻华使馆入驻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成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年,一年多利用部分周末的时间走访了一百多处主城区内文物保护单位及古建筑,一来了解重庆开埠文化及陪都历史,二来了解各时期的建筑形式。

  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17平方米。史迪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四星上将。1942年初,史迪威将军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命,来华担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参谋长和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等职。

  重庆市南岸区南滨路(原上新街新码头34号),含山门、仓库及三栋别墅建筑,建于1891年。1891年重庆开埠后,立德乐在南岸开设立德乐洋行,经营四川土特产和外国舶来品,最早在重庆南岸开办猪鬃厂,以永租的方式将上新街、马鞍山、瓦厂湾九湾十八堡的范围用来修建厂房、货栈、别墅等。光绪三十年(1904年),立德乐将洋行转让给隆茂洋行经营,后来又经历了太古、平和洋行。当年洋行几经演变,在南岸修建的仓库、货栈等建筑,解放后由于一次大火烧毁了一部建筑。

  立德乐别墅建筑,是由一幢砖木结构三层楼为主楼及一木结构的辅楼组成,主楼的二层和辅楼间由一架空曲廊连接。建筑顺应地形,背山面水,坐南向北,建筑通高约16米,面阔17米,进深17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主楼屋面是中式重檐斜山式屋顶,“如意式”宝顶,西式的壁炉烟囱,中西结合。临江面二楼的挑廊栏杆上镶嵌有龙纹卷草绿釉砖雕,木质雕花伸弓和建筑部件。房屋门前是鱼池假山、花台盆景,屋后花园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枝繁叶茂,高大挺拔。

  仓库建筑座东向西,两楼一底砖木结构,通高18米,面阔14.3米,进深28米,建筑面积1200米。

  洋行大门为石质重檐牌楼式仿古建筑,通高4.6米,宽3.6米,门前如意式踏道4级。

  位于现在的上新街老码头96号。这栋三楼一底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底楼一楼由条石砌成,二、三楼为砖砌。底楼为地下室,有地道与江边码头相通,方便货物装卸。一、二、三楼房间宽敞,内设有壁炉。

  该房原系英国人蒲兰田修建的公馆,后卖给美孚石油公司办公。1938至1942年成为美国使馆人员的休闲娱乐场所,故称美国使馆酒吧。

  建于上世纪30年代,位于李子坝正街50—57号、嘉陵新村74号至76号,地处渝中区嘉陵新路与李子坝正街交汇点。一说是抗战时美国驻华大使的住所。一说是原美军驻华战区司令部工作人员住所;一说是抗战时期交通银行办事处营业部旧址。

  该建筑已经重新修缮,看上去基本恢复了它陪都时期的旧貌。建筑整体布局坐南朝北,为砖木结构一楼一底建筑,面积约1162平方米。在修复过程中,外墙采用燕窝泥拉毛,体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

  该营业部设立于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的营业部。

  该处建筑建于30年代,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原为四川聚兴诚银行修建,系砖木结构楼房,营业部大门上方和正面墙体上,分别砌挂着由元老于右任题写的“新华日报”四个大字招牌。

  1938年10月迁至重庆,最初其整个机构都集中设于重庆市主城区内。1940年8月,原设在重庆市 西三街12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日本飞机炸毁。在地下党的帮助下,《新华日报》报社机关、编辑和印刷等部门皆迁往重庆市区近郊的化龙桥,而《新华日报》营业部却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被单独分离出来,迁往更靠近繁华商业中心的新址:民生路208号(现为民生路240号)。

  当时的《新华日报》社租下了这栋位于当时重庆“文化街”上的三层楼房作为营业部门市和办公用房,于1940年10月27日迁此对外营业和办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营业部被捣毁为止。

  建于1910年。整个建筑是石木结构,地上3层,三面连续券廊,欧式坡屋顶,出老虎窗。正立面圆弧形门窗与券廊相呼应,侧立面为竖向长窗,层间、檐下以及门窗洞口,均以欧式线脚装饰。

  这幢欧式风格建筑原属法国天主教真原堂的一部分。真原堂最早由法国传教士于1844年修建。真原堂曾是川东南代牧区(重庆教区)主教府,供中外神职人员(主教、神父)集中开展宗教活动的重点教堂。该建筑大约是于1915年左右复建,是传教士居住用房。上世纪30年代曾为日本人所用。抗战开始后,该建筑从日本人手里没收。战时它对外为英国怡和公司使用,实际是作为中英军事联络处。中英双方曾在这里交换情报,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占地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70平方米,五幢楼房,以砖木为主要建材。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是一个在中国长期坚持反日独立运动的。1919年4月成立于上海,后迁来重庆,为二战时在中国境内惟一的外国。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韩国临时政府派驻重庆的代表和部分家属,于1938年春到达重庆。

  1939年2月,韩国临时政府主要领导人金九等抵达重庆。次月,临时政府领导机构的全体成员从镇江,经长沙、广州、柳州等地辗转到达重庆远郊的綦江县沱湾镇,于1940年9月,又移住巴县土桥乡屏都镇。韩国临时政府在屏都住了长达四年之久,除租用部分办公用房外,还自己修建了礼堂和宿舍。

  1945年10月下旬,陪都各界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欢送韩国临时政府成员回国。金九在起飞前发表了《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称:抗战八年来,敝国临时政府随国府迁渝,举凡借拨政舍,供应军备,以及维持侨民生活,均荷于经济百度艰窘之秋,慨为河润。

  天主教最早传入重庆,可溯自清咸丰八年(1858年)。天主教若瑟堂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故名。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中经堂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因尊奉圣约瑟夫(Saint-Joseph)。按照老的翻译方法,翻译为若瑟堂。

  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面阔32.5米,进深12.73米,通高10.73米,有房屋28间,建筑面积822.72平方米,占地面积453.7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112平方米。该址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至1946年5月,为美国大使馆馆址之一。1946年美国大使馆返迁南京,该址即纳入当时的中正医院使用范围,辟作医院的行政办公楼和食堂。

  抗战时期先后共有30余个国家在重庆成立了大使馆或公使馆,另有数十个国家与迁驻重庆的国民政府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外交关系。

  位于鹅岭公园附近遗爱祠正街(后改名鹅岭正街)1号的重庆印制二厂(1993年和印制三厂合并为华彩印务公司),曾是重庆的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的彩印巨头。

  1950至1970年代,在重庆,凡是带色的纸片儿,差不多都是他们印的。印制二厂原为中央银行印钞厂。

  位于渝中区南纪门凤凰台33号。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经与清政府商定,法国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庆设立领事馆,任命原驻汉口的副领事哈士为重庆首任领事,馆址设在城内二仙庵,后迁至凤凰台。当时,凡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的事物,皆在其管辖之下。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重庆市人民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浪浪荐书《金蔷薇

下一篇:重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