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为什么选择重庆作为陪都而不是成都?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老蒋心目中一直有着一种“蜀粤并重”的观念,他十分在意四川和广东两地的战略地位。他第一次着手四川省的军政是在1935年,在将四川牢牢掌握在手中之后,便定下了以这片天府之地为复兴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在77事变以后的战争情势急转直下,国民政府不得不移驻重庆以谋新篇,最终于1938年底完成了初步入渝的工作,使重庆成为了重要的战时首都,而重庆背后的四川,则成为了抵抗侵略者的大后方,这一切计划,都是运筹良久的。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对于我国来说成都和重庆都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城市,而在我国古代战争历史上,割据蜀中、称雄一方的统治者也大多选择在成都开宗立业,无论怎么看,成都都要比重庆更具备先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放弃了成都,选择了重庆呢?
民国首都受到日本人的威胁并不始于1937年。早在1932年的128事变后,南京政府就已经开始了对迁都一事的探讨。当时呼声最大的两个迁都方向是西北和西南。那时候汪精卫还没有叛变,而日本人游弋长江的水军已经将南京城纳入射程,汪精卫当时极力主张将首都迁往洛阳。
为此,南京政府也一度出台了许多文件拟将洛阳作为陪都,可自从日军步步南下,整个华北都暴露在日本人的枪口下,洛阳又是平原地形,这座城市的安全性比起南京并没有太多的明显优势,因此在不知不觉间这项仓促的提议就搁浅掉了。
随着77事变爆发,迁都一事忽然变得迫在眉睫。因此在1937年8月7日,老蒋于南京将所有高级官员都聚拢在了一起,请所有人共同商议未来的决策。而在这次会议上,四川方面大员刘湘的表现尤为让他心安。刘湘不仅坚持拥护抗战,而且还就国民政府迁往四川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这让老蒋重新做起了迁都四川的打算。
我们都知道老蒋与孙先生关系十分密切,在很多认识和思想方面,老蒋都深受他的影响。孙先生在革命事业遭遇迟滞之后,就曾萌发在西南稳定政局的热情。早在1918年时,国民政府的国会重要议员就已经抵达了重庆,而在当时,处在旁边的四川局势并不稳定,严重的动荡最终导致了重庆护法军政府的瓦解。
不过如今刘湘的一番表现让老蒋对四川内部抗战积极性的疑虑消失,迁往四川变得极为可行。不过在民国时期,四川内部各路势力互相倾轧,而外部的中央政府力量又很难渗透进去,整个四川省相对于全国来说是一处十分独立的所在。
由于担心国军的中央部队不能够完全控制住整个四川省,老蒋便放弃了将成都作为战时首都的考量。那么这样一来,无论是安全性、战略意义还是他的个人情愫上来看,重庆都成为最合适作为陪都的城市了。不久之后,在国防最高会议上,老蒋果然做出了迁往重庆的决策。
未来的几年中,国民政府各路要员纷纷往重庆转移,而对这座城市的各项建设也已经铺开。到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才正式颁布了明确法令:重庆正式成为陪都。在此之前,重庆已经得到了长达三年的建设与考验,如今终于开始自己的职责。
重庆政府应运生于战火之中,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风霜不倒,重庆人民为打击日寇,保卫祖国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