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小巷总理”的情与诚——记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谢兰

2023-04-11 14:20分类: 重庆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茎干古态盎然、叶片嫩绿光亮,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代生活的烟火气。邢家桥建于晚清,位于人和场集市的场口,1957年成为重庆市江北县人和区公所所在地,自来就是交通便利、热闹繁华之地。如今,4000多户1万多名居民生活在这里,日日熙来攘往。谢兰着黑色大衣,在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的蓝绿色围挡外,正在和施工负责人交谈。每天在社区里转一转是她的必修课,她熟悉邢家桥1.3平方公里的每条巷子、每家店铺、每户居民。

  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诗篇”,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成为热词。同年8月,重庆被列为长江沿线开放城市,主城区发展“北移东下”提上日程,人和被划入北部新城规划区。为支持210国道建设,488户村民的土地被征收,户口实现“农转非”,从原来的荒僻乡村来到了繁华热闹的邢家桥。

  1992年,也是这些新市民最难忘的一年。他们在羡慕的目光中搬进了“农转非”安置房,这是当时最洋气的小区——多层砖混结构商住楼,有独立的厨房、厕所,还有天然气、自来水。他们还可以去红菱摩配厂、山城榨油厂工作,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了月月开工资、偶尔发福利的工人。

  他们的转变,是时代的缩影。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新市民。2003年前后,人和逐渐形成8个社区,其中7个为混合型社区,以“农转非”居民为主,3万多人。与此同时,改革阵痛逐渐显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邢家桥,变化似乎来得更快,这些新市民刚完成岗前培训,一些工厂就停工了,他们只能靠打零工、做点小生意为生。

  头脑灵活、性格豪爽的谢兰则成了弄潮儿,几年间,从鞋厂女工成长为手握3辆卡车、腰别大哥大的运输老板。2000年,她在邢家桥社区搞第五次人口普查,本是为朋友帮忙,没想到这一留就是时光荏苒23载。

  为什么留在社区工作,有时任邢家桥社区书记邓美清情深义重的挽留,更多应该是谢兰的不舍。这些“农转非”居民,有她从小到大的邻居、同学、朋友,她了解他们生活的细节——那些苦涩中的坚韧、欢欣中的期盼,这让她在情感上与他们血肉相连。谢兰性格中还有悲悯和侠义,多少来自父亲谢家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是一名公而忘私的乡镇干部,1983年为了把电线牵进自己所在的大队,架设6根电线多元,乡亲们拿不出,每个月只有30元工资的谢家华把钱垫上了。尽管全家为此吃了几个月咸菜,但白炽灯发出橙黄色光亮的那一刻,谢兰至今难忘,美好生活就应该是明亮的、温暖的。灯下乡亲们的欢呼声以及围坐桌前舍不得睡觉的身影,更让她感受到,众人共享的美好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如今,时代风云突变之下,他们的差距似乎越来越大,她也许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什么是美好生活?安居乐业、人际和谐。但再次走入居民家时,谢兰发现,大家关门闭户,气氛沉闷,“要通过活动凝聚人心”。每晚她都去学坝坝舞,动作拿本子记下来,配乐磁带也买回来,再教给大家。不久,社区活起来了,田坎摆龙门阵、树下吃百家饭的热闹烟火气又回来了。如今在邢家桥教居民跳舞的冯老师,当年也教过谢兰,社区里十几位居民踩着高跟鞋,哒哒哒踏在木地板上,颈间红丝巾招展起来。

  2005年,黎国平差点轻生。她是谢兰多年的朋友,因为没有收入,又遭遇家庭危机,闺蜜女儿结婚的份子钱都拿不出来。谢兰深刻意识到,自立最重要就是有一份工作。早在2004年,邢家桥社区开始了职业技能培训。这件事后,谢兰和同事们更加用心收集用工信息,每年推荐就业上百人次,黎国平也有了一份在市场当志愿者的工作。

  其实,最让居民闹心的是房子。由于规划布局、房屋标准、用材用料难与以后的小区相比,一段时间后,安置房开始漏水,2008年汶川地震后,漏水更加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一些家庭甚至还因此出现矛盾。安居,是他们的期盼。

  2012年11月,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以一句真诚、质朴的话语为新时代答卷起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农转非”居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是奔着美好生活去的;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向遭遇困难的他们伸出了温暖的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党心民心的双向奔赴。正是谢兰这样的社区干部,让“百姓盼的”与“党和政府干的”契合起来。继和谐、乐业之后,一次前所未有的“安居”综合整治即将到来。

  邢家桥“农转非”安置房从1992年入住到2017年综合整治立项,20多年间,房子从“喜”变成了“痛”。漏水是常事,黢黑阴潮的墙壁里还有裸露的电线……即便如此,居民们放弃了2005年、2009年、2013年三次旧房整治的机会,2017年立项之初居民支持率仅23%。

  对于整治,谢兰并不陌生,她曾进行过人和菜市场、夜市的整治,所以深知此次安置房整治是块“硬骨头”。房子,在中国人心里不仅仅是居所,更与安全感幸福感相关。对于居民来说,这不仅是房屋整治,更是信心的重塑,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对于邢家桥社区而言,这是对其治理能力和水平前所未有的考验。

  2017年安置房综合整治立项后,谢兰和同事们组织召开党员会、居民会、院坝会,收集了上千条民意,尤其是意见最集中的厨卫漏水,488套住房中465套存在不同程度漏水。但综合整治仅涉及房屋外立面和外环境,这也是此前数次整治无法取得居民支持的重要原因。

  谢兰理解居民的难处和不满,并总结成五个字:拆,居民想着靠拆迁获得一笔补偿;补,邢家桥社区开发早、补偿低,和后来的差距大,不平衡;气,以前对他们的困难了解不够、关心不够;疑,怀疑有人通过整治搞政绩工程;利,整治工程估算投资8000万元,如果按照579户平均算下来,每户可领到13.8万元。

  “拆”和“补”涉及政策,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治工作才有可能开展得下去。谢兰一面向群众说明政策,安置房不符合危房拆迁条件;一面向人和街道、两江新区管委会说明安置房现状以及居民当时拆迁补偿情况,积极争取。2018年11月,厨卫因年久失修漏水严重,被纳入整治范围。

  但居民坚持要拆。2018年12月11日改造正式开始,一些居民聚集起来阻止施工。开院坝会,台下要么一哄而散,要么指责谩骂。谢兰觉得,仅组织居民开会不行,协商需要方向和引领。2012年,她在工作中提炼出“真情走访、真心帮助”,还在人和街道进行了推广。这次,谢兰决定把院坝会缩小到家庭内部,她将社区工作人员分成3组,带着《给居民的一封信》、《整治十条》,对488户居民进行全覆盖走访。

  在走访中,他们深入了解每个家庭的情况与诉求,除了一遍遍解释“拆”和“补”的问题,更要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干部的心,消除群众心中积累的怨气。至于“疑”,是谢兰最不理解的,看着她从小长大的长辈说她想吞钱,也是那一次,她公开了自己的工资2566.53元。关于“利”,居民们对于45天1000元过渡费用提出异议,谢兰答应根据实际工期向两江新区管委会争取。老人解释不通就找子女沟通,子女沟通不了就找亲朋好友帮忙。最终,确定4户作为样板房率先整治,让居民看到质量标准和效果。

  困难重重的整治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前期工作的深厚积淀功不可没。这得益于谢兰和同事们的扎实作风,更在于他们将坚持人民至上贯穿于整治工作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先后组织召开党员会、居民会、院坝会70余场,接待群众5000多人次。

  实际行动胜过一切语言。2019年春节前,4套样板房完工,居民看着修缮一新的房屋,也开始憧憬自己的新居,整治工作终于迎来了转折。

  样板房开放当天,谢兰一边带着居民参观,一边拿着本子记录下居民对于线路、浴霸等五六十个改造要求。当晚,她就和施工方协商,20个要求得到解决。

  为了彻底解决困扰群众20多年的房屋问题、让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对整治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两江新区召开专题会议10多次,同意将客厅、卧室内墙粉刷、电线更换一并纳入整治,过渡费用也涨至2000元。人和街道成立领导小组,11名班子成员和156名机关社区干部,负责联系楼栋和居民,建立了“包申请书签订、包矛盾纠纷协调、包违章建筑拆除、包突发事件处置”责任落实机制。在制定一户一策整治计划中、在劝慰反对施工的居民过程中……随着干部走进居民家,察实情、问需求,曾经的沟壑渐渐被填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2019年4月18日,谢兰一看微信群里的信息就急了:一期整治的90家中有14家打掉了承重墙,其中一栋7层楼,下面6层住户都把承重墙打了!但在工地前,居民们组成一道人墙,坚决不让她进去。“你跑来干啥子?命都可以不要?!赶快回去!”

  其实早在2018年9月,谢兰总感觉心脏狂跳,一检查,心脏没问题,肺癌,而且长在血管旁边。她和医生说,忙过这阵就来做手术:向两江新区管委会争取将厨卫纳入综合整治、拆除门面违章建筑、带着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协调监督4套样板房施工……直到5个月后,一期整治工程的架子搭好了,她才在医生朋友的催促下走进手术室,还轻松地调侃“想看看手术台什么样子”。

  正是这种无所畏惧的性格以及对居民无法割舍的感情,让谢兰有着比“硬骨头”还硬核的心:作为社区书记,不就是要在关键时刻有定力有恒心、带着群众奔向美好生活么!以往的经验更让谢兰确信:她的选择是对的。2008年为了给进城的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她和同事们一家家一趟趟讲政策明利害,居民没钱他们自己掏钱垫上,正因如此,居民们拿到了养老金,现在不用吃低保。虽然面对老邻居、老朋友的怀疑误解,她会伤心落泪,但从未改变初衷。

  癌症也好、困难也罢,碰到谢兰都要靠边站。手术后10天,她就从病床上冲到施工一线,“找老周,他是党员,必须带头恢复!”邢家桥社区有160多名党员,居住在安置房中的有42名,在这场整治攻坚中,党员是她要抓住的关键少数。凌晨两点,14处打掉的承重墙全部补上了。回到家,谢兰感到钻心的疼痛,伤口崩开了,血水洇湿了衣服。从现场到办公室5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2小时,有居民关心病情的、也有反映问题的。虽然疼,但谢兰又觉得安慰,“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就装着你”。

  2020年1月16日,邢家桥院坝摆放了60多张桌子,围坐着900多名乔迁新居的居民,摆放在长条桌上的3000个饺子,承载着居民的美好愿望。回忆与现实交错,他们笑了又哭、哭了又笑,28年前走进邢家桥的安居梦终于实现了——安置楼综合整治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成了民心工程。

  2023年2月15日,邢家桥和雅小居议事会正在召开,改造施工队伍即将进场,20多名居民围坐在一起,讨论是否剔除外墙砖以及增设电梯,如果增设电梯物业费将从每月每平方米0.35元涨至0.8元。会议组织者张文元是一名老员,负责记录的黄承阳则是一名年轻的志愿者,作为教培老师,他还为孩子们开设了公益课程。

  早年间,邢家桥社区就有婆婆家庭纠纷调解队等志愿组织。但居民广泛参与志愿活动还是从安置房综合整治开始的:黄婆婆给居民做思想工作,还在家门前设置了停车栏,施工车辆进出全靠她把关;65岁的陈重徽坐公交车回到邢家桥、帮助梳理每家每户的关系图谱……2022年,邢家桥老旧小区二期改造启动时,居民争先恐后报名志愿者,社区精挑细选出70多人,开展入户摸排、现场协调、意见征集、施工监督等工作。简福明搞建筑出身,三言两语就能打消居民的疑虑;何云碧人缘好,不到一周就完成了包干楼栋50多户居民和商户的收费工作……仅一个月,居民支持率就从90%攀升至98%。目前,在邢家桥,1600余人加入了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邢家桥社区是一个典型的混合型社区,除了9个物业小区外,16栋“农转非”安置房、48栋单体楼虽然有物业服务,但整治后维护、电梯安装、电线下地改造等需要由居民自己决定的问题如何解决?谢兰的回答是:居民自治,自己服务自己。她带领大家打造了小院议事厅、校园放映厅、社区榜样、生态花园和便民服务点等多个居民自治场景。

  2022年春天,绿色悄悄爬上了曾经“光秃秃”的梯坎楼角,生态花园让这个老旧小区焕发了生机活力。堡坎墙壁上橙色管道连接着十多个花箱,花箱内种有水生植物,雨水通过管道进入花箱,形成了一个可存蓄、净化雨水的自流塘系统。还有鹅卵石按摩区、休闲座椅以及数十个大小不一的花池,种植鼠尾草、迷迭香、薄荷、香松、栀子花、睡莲等数十种花草植物。30多位居民参与了生态花园的设计、修建,10多位居民组成了养护团队。

  邢家桥社区还推出“四色四事”工作方法。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准确定位居民需求,按照“蓝微事”网格协调解决、“黄小事”社区参与解决、“橙大事”议事协商解决、“红难事”上报街道解决,将社区工作、居民自治活动向前延伸、向深拓展。

  虽然自治程度很高,谢兰依旧是无处不在的灵魂人物。八旬的谢高荣每天要给她发问候的信息,居民违停车辆被淋了涂料也要笑着和她抱怨几句,菜市场等待搬迁的摊主看到她纷纷围上来、诉说自己的想法……我的社区我做主,是居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居民营造这样的社区,带领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也是谢兰追求的美好生活。

  邢家桥的街,谢兰走了几十年,时光对于她意味着什么?是改变:23年关关难过关关过,磨砺了她的赤诚之心,赋予了她解时代之问的智慧与力量。亦有不变:黄桷树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人和”是她的向往与追求。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华润微获10家机构调研:公司深圳12吋产线年年底实现通线投产满产后将形成年产48万片12吋功率IC芯片的生产能力(附调研问答)

下一篇:重庆主城区+近郊区深度游指南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