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在“古物晨列所”里讲古画“八卦”(图)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陈晨老师,在线下,他是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物馆与艺术鉴藏研究中心主任;在线上,他在B站以“古物晨列所”账号,发布介绍中国古代书画知识的短视频。他这样介绍自己,“我从一个画画的,到研究画的,再到卖画的,还在博物馆的书画研究部工作了八年,考察走访了国内外2000余座博物馆。”在陈晨老师的视频里,不仅有严肃的古代艺术史知识,还有关于古书画、古代画家的有趣异闻和“八卦”。
记者:您是如何开始做短视频的?将账号命名为“古物晨列所”,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陈晨:其实最开始,这套视频是为我们学校录制的慕课,名字是《古画之美》,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没想到学生的反馈很好。有学生就觉得这套视频的风格也很适合B站,建议我把这套视频发在B站上。后来经过剪辑,就陆续在B站发布了。
之所以将账号命名为“古物晨列所”,有两层原因。首先,我为这套视频创作文案时,正赶上暑期我在故宫培训,所以这套视频的创作与故宫有着一种缘分。其次,古物陈列所于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1948年3月与故宫博物院合并。我的短视频也不想只做书画的内容,我计划在以后的短视频中,输出更多的博物馆知识,所以就想到了“古物陈列所”。最后把我名字里的“晨”替换了“古物陈列所”的“陈”字,形成“古物晨列所”这个名字,一语双关。
记者:在您的短视频中,经常用一些现在的流行语去描述古代书画作品和艺术家,比如石涛“与时俱进的自信青年”,唐寅“画家‘网红’第一人”,《韩熙载夜宴图》“南唐的大型谍战剧”等。可以具体讲讲当初您是如何形成这些创意的吗?
陈晨:我以前出版过一本书《中国绘画史原来可以这样读》,视频里的文案是我根据这本书的内容来整理扩充的,当时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有这样的“流行语”风格了,后来视频就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搞专业研究的,在博物馆工作的时候,经常和观众交流,后来也跟很多非专业的学生交流,然后我就发现,古书画对于没有基础的普通人来说,是真看不懂。我就会经常问他们:“我要怎么跟你讲才能懂呢?”得到的很多反馈是:“你换成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我就能懂。”所以,我就逐渐地形成了这样一种讲解的风格。比如说,唐寅,我说他是“网红”。唐伯虎大家都知道,是因为专业性吗?可能对很多网友来说,是因为“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或者是一些衍生的影视剧。
我介绍他的时候,一说“网红”,大家都懂了,你再解释唐寅艺术中那些高深一些的东西,大家就容易接受了。我觉得大家会更容易对一个自己“hold得住”的事物感兴趣,能掌握得了。而且,书画它不是“必需品”,不是必须要去懂,所以要让人们觉得好玩儿,才可以激发人们想去“懂”的心理。
我觉得现代传媒要去包装这些艺术家、艺术品,拿他们当成明星,每个明星都有一个标签、人设,所以我也喜欢给古代艺术家、古书画贴这个标签。虽然说不能完全概括他们的成就和特性,但是至少有这个标签,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会好记。这个是我觉得在面向公众介绍艺术史时,很重要的一个事。
记者:在您的视频中讲了很多中国艺术家的小故事和“八卦”,有些“八卦”会引发网友的讨论甚至是争议,但是播出效果却很好,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陈晨:一些历史名人,他的很多故事未必是真实的,历史上的事儿,是没有一个绝对真相的。即使这位历史名人复活了,他所说的也未必是实话,因为有很多影响的因素在。有些故事,大家就当一个笑话来听就好了,当然,我在视频中讲的“八卦”、野史,它肯定是有出处的、书上有记载,具体这本书可信不可信,不是我在视频中要解决的问题。在短视频平台,面对普通观众的传播,如果说没有这些“八卦”,没有这些小故事,没有这些有争议的点,只是一本正经地来讲课,我也是可以那么讲的,但是观众可能就都没有兴趣了。
所以我觉得这些艺术史“八卦”它就是个引子,能够把观众引进去,然后通过这些兴趣点去让观众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正史是可以靠阅读论文和专业的书籍“补课”的,但如果没有这些个好玩的“八卦”,可能很多观众都不想去翻这个专业的书。
“古物晨列所”的视频内容,它毕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艺术史科普短视频,它并不是那种严肃的艺术史研究的论文。而且即便是研究论文,有很多问题也是在学术讨论范围里的,一直都在争论,这才是学术的魅力。有讨论、有争议,从某些侧面来看也是好事,可以吸引更多人去关注我们中国的古代艺术。
记者:在短视频中介绍艺术史,面对不同需求的受众,您觉得如何平衡专业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陈晨:专业性是必须的,我所处理的每一个“八卦”,都是有所依据的,是出自一些典故或者一些我所查找到的资料当中的,也包括我自己这么多年做专业研究的一些判断。视频文案是有比较严谨的专业基础的,那么在基础之上我要将其转化成有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表述方式,用年轻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说。
记者:今天,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和博物馆热,越来越多的人将逛博物馆当作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也渐渐地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博物馆“粉丝”。那么,您觉得今天的公众美术教育,其理念需要发生哪些改变?
陈晨:年轻人越来越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了,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年轻化了。现在博物馆的形象已经变了,它已经变得更亲民了;它的职能也发生改变了,以前是教育单位,现在是服务单位,以前是以物为本,现在是以人为本了。
去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博物馆的力量是年轻人的力量,是青春的力量。对于这种年轻化的观众,需要有更多样的手段去吸引他们进入博物馆。比如说,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让他们觉得博物馆的文物很好玩。“让文物动起来”,文物本身是不会动的,是让我们这些做文物研究的人动起来,通过展览、通过文创、通过数字化、通过演出等等,去实现“让文物动起来”。
陈晨:发布完古画系列的视频后,我计划做一系列介绍国内博物馆的视频。我的下一本书《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马上就要和读者见面了。我想依托这本书的内容,做一系列短视频或者是直播,去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馆,去讲解从哪几个角度来看博物馆,怎么看文物,等等。因为“古画之美”系列视频,并不是完全根据短视频规律打造的,所以新的博物馆系列,我想更有针对性地去制作,让视频更符合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更有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