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之子——曹禺大师和天津人艺的缘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天津人艺曾经跻身于全国八大剧院并产生过许多优秀表、导演艺术家和编剧,至今在全国仍广有影响
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带有强烈独特演出风格的话剧表演艺术团体,毫无疑问继承了许多优秀的传统,融合了几代艺术家的心血结晶,它让我们想起了那些逝去的大师的身影,那些永远让我们追怀的日子……
和天津人艺结下深厚交情、对天津人艺有着深厚感情的戏剧家,还得数曹禺先生。
曹禺先生1982年6月在上海和编写戏剧史的同志谈话时,特意以非常严肃庄重的语气提到:
“天津出了不少人才。……天津人艺是个出色的话剧剧院,要着重地单写一下。”
1956年天津人艺准备排演曹禺先生的《雷雨》,这是天津人艺第一次排曹禺的戏。
适逢北京正在举行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曹禺先生很忙,由赵大民的老战友高瑞(时任北京人艺行政办公室主任)事先替他们约好,曹禺先生在百忙中还是接待了他们,并约定谈话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雷雨》是我在脑子里孕育了好几年才写的,戏里的故事和人物,都是我经常见到的亲友和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
有人说《雷雨》故事是影射周学熙家,那是无稽之谈,没有的事。如果是那样,我就不会叫剧中人姓周了。周家是个大家庭,和我家有来往,但与剧中的故事毫不相干,只不过是借用了他家在英租界一幢很古老的房子罢了。
鲁贵,这种人在天津在北京都有,我写得更贴近天津的生活。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一带,住着一些很贫困的人,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因为在大户人家当差,又沾染了很多坏习气,很会计算,察言观色,看主人眼色行事,所谓势利小人。但这种人最后的命运都很悲惨,所以我希望演员不要把这个人物演成小丑和无赖。”
曹禺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非常懂得舞台上的规律。在谈到周朴园时,他对赵大民和沙惟说……
“演这个人物要注意把握分寸。他有暴戾,也有温情,不要一上来就把他演成两面派、伪君子,或者像封建暴君那样的人物。那样一来戏就不好发展了。
比如他对鲁侍萍的怀念,不全是装出来做给别人看的,他对她很可能有过真感情,也许是他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所以演三十年后重逢这一段戏,两人都要有感情色彩,不能一见面就剑拔弩张。
至于以后周朴园给鲁侍萍开支票把他们打发走,这里当然有他的阶级局限,但仔细推敲,在那个时代,也只有给她一些钱才能改变鲁侍萍悲惨的处境。”
后来两人还问了一些其他人物的问题,因为时间已过,曹禺先生还有其他活动,两人就告辞了。
分手时曹禺先生还不忘嘱咐说,有些事你们可到北京人艺去问问夏淳,他刚刚排完这个戏,他有很好的导演分析,对每个人物都有想法,比我想得还好。你们找他谈谈,肯定会有帮助。
1981年,适逢天津人艺建院三十周年。天津人艺排演了我国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的话剧《闯江湖》。这部剧作以旧社会戏曲艺人的经历为剧情发展线索,表现了新旧两个社会艺人的不同境遇。
2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北京戏剧家协会联合为该戏举行座谈会,三十余位著名戏剧专家出席,一致赞扬这是一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好戏,导演酣畅淋漓,演员阵容整齐,老中青演员都有精彩表演,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随后,曹禺先生在自己家中接见了该剧主要艺术创作人员,兴致勃勃地畅谈了他对该剧的意见并表达了对当今话剧事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在场的剧院领导请曹禺先生为剧院题词,曹禺先生高兴地答应了,当场铺纸研墨,挥毫写下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三十年”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他把满腔的热情和对家乡的挚爱,灌注在字里行间。
曹禺先生的好友、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在曹禺先生接见《闯江湖》剧组主要创作人员后不久,观看了《闯江湖》,非常激动,这个豪爽的湖南汉子,禁不住当场为剧组的每个工作人员,画了一幅形象逼真的速写。
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在天津人艺至少上演过七版,其中四次是著名导演方沉执导、三次是方沉先生的爱人、著名导演丁小平老师执导。
1983年,为导好《雷雨》,突出新意,丁小平老师打算另辟蹊径,她做了几个方面的改动:
其一,改变了《雷雨》传统的封闭式舞台空间布景,以框架式的布景代替,以使演员在舞台上有更大的表演空间和自由;
其二,强调并突出那个看不见的人物即“第九个人物”,也就是笼罩在所有人物头上的悲剧命运;
其三,对原来演出中所使用的音效做了很大的改动;其四,因为原剧本比较长,丁小平老师做了一些删节。
这样的改变,对传统的演出风格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丁小平老师非常担心曹禺先生不同意,为此,她带着自己的导演构思,专门去了一趟上海,向正在上海家中养病的曹禺先生求教。
当她把自己的导演构思向曹禺先生详细汇报后,曹禺先生给予了充分肯定,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是名人,写的东西就一点都不能改动。
记得当时曹禺先生还转头问站在身边的女儿万方:“你看这个阿姨的想法怎么样?这样改行吗?”
沉吟了一会,曹禺先生对丁小平老师说:“你这个想法很好,很勇敢,但是,你一定要搞得很成熟,才能拿出来,才不会被打倒,有时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搞得不好,人家不会承认你。”
后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北京为天津人艺版的《雷雨》专门召开了一次“舞美和导演研讨会”,时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的薛殿杰对《雷雨》的舞台美术设计非常肯定;
名家过士行、熊源伟对其导演构思以及采用的新手法给予大力赞扬和肯定;北京人艺的著名导演夏淳在研讨会上激动地对丁小平老师说:
把自己的一生真诚地奉献给了话剧艺术事业的曹禺先生,始终对自己家乡天津人艺的戏情有独钟,那时只要天津人艺的戏进京,曹禺先生哪怕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去观看。
他看过天津人艺演出的《雷雨》、《日出》、《家》、《闯江湖》等等,并表达过自己对演出的真挚看法。
他说过:“《雷雨》完全可以进行不同的探索。演员之间合作很好,达到了高度默契,可谓珠联璧合。灯光既有舞台气氛,又能打亮人物。表演不带话筒。……话剧导表演艺术规律,是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这么一个过程。开始少,因为你不熟悉,逐渐多,经验、知识、理解等等,都使你对舞台的知识逐渐多了起来;但不能堆砌,要经过提炼最终减少,达到最佳境界。”
这真是肺腑之言,朴素而深刻的大实话。在先生看来,天津人艺的戏演得这么好,因此他愿意在自己家中接待天津人艺的朋友们。
他熟悉天津人艺的一批老艺术家:赵路、方沉、沙惟、赵大民、马超、颜美怡、路希……为天津人艺的出色表演,说过许多好话。
那时的天津人艺,每年都有好几个戏进京演出,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引起很大轰动。这令曹禺先生十分激动,他愿意看到天津人艺成长为一棵艺术的参天大树。
1985年,曹禺先生已经75岁高龄,天津人艺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为先生举办了“庆祝曹禺先生从艺60周年暨75岁华诞纪念“活动。
这天,曹禺先生兴致勃勃地来到天津人艺,在大家地簇拥下,先生四处观看,和大家嘘寒问暖,极为亲切。剧院领导和同志们在人艺大食堂,为曹禺先生摆了七桌酒席,庆祝先生的生日。
那天,先生的心情和身体状况都极好,端着酒杯不断给前来敬酒的南开大学、天津市文联、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天津市作家协会和天津人艺的领导同志碰杯。大家真心祝愿敬爱的曹禺大师健康长寿!
曹禺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天津人艺的所有同仁深深地怀念着他,他活在天津人艺的每一个人心中!
假如先生能活到今天,看到天津人艺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演出,他一定会为天津人艺这些高品位的大戏鼓掌喝彩,为它们不遗余力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