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郑洞国当了“俘虏”还能“起义”他是如何做到的?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国军名将不少,单说兵团级的,就有黄维、邱清泉、胡琏等一大批为众人所熟知,要提起郑洞国,估计知道的人不多。虽然他的知名度不如前几位,但是要论起打仗,可能一点也不比前几位差,人生的经历的传奇色彩和运气则绝对碾压。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出生在湖南石门一个小康农民家庭,他在石门中学读书时,“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的鼓舞,他立下从军之志,希望以武力振兴国家。1922年夏,时任湘军总司令的赵恒惕决定恢复被张敬尧下令解散的湖南陆军讲武堂,郑洞国闻讯欣然报考,顺利通过赶赴长沙报道,谁知因为湘鄂两省军阀混战,赵恒惕的军队被打败,一时湘局大乱,陆军讲武堂被迫停办,郑洞国只好扫兴而归,错失了和刘副主席、彭老总、黄公略等成为校友的可能。不过失之东隅,得之桑隅;湖南陆军讲武堂没上成,却进了名气更大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的学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东征、北伐,显露出过人的指挥才能,刚满24岁就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团长。此后,无论军阀混战还是和红军作战,作为蒋介石的主力嫡系主力,郑洞国几乎是无役不与,立下战功无数。
1933年初,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和热河,尝到甜头的军国主义分子得寸进尺,不断在华北挑起事端,国难日深。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被迫下令抽调中央军第2、25、83师组成第17军(军长徐庭瑶)开赴古北口对日作战,郑洞国作为第17军2师4旅旅长率部参战,成为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将领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部相继率参加保定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1943年调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率部会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可以说是少有的打满全场、征战国内、国外的高级将领。
1946年3月, 郑洞国飞赴锦州就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解放战争初期,国军仗着先进的武器装备,乘民主联军立足未稳发起攻击,郑洞国指挥几十万国军沿北宁路节节推进,屡有斩获。但是风光没有多久,东北解放军就全面占优,很快对国军形成碾压之势。到1948年3月中旬,国军在东北就仅剩下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及周围少数中心城市。为使几十万军队在东北免遭覆没,郑洞国曾建议主动放弃长春,集中主力于沈阳、锦州之间,以期能战、能守、能退。但是蒋介石就像一个贪婪的土财主,什么破烂都舍不得丢掉,主动撤守长春就像割他身上的肉,自然不被允许。
郑洞国的建议不被允准倒还罢了,谁知蒋介石还任命他担任第1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负责固守长春的任务。此时只要不傻都知道固守长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极有可能有去无回,幕僚、好友都劝他不要从命,郑自己心中也颇踌躇,但是架不住老蒋一再催促,最后只好赴任。
此时长春已经在解放军的四面包围之中,驻守长春的国军部队约有10来万人,与外界联系均被切断,城内粮食、燃料匮乏 、军无斗志,全城笼罩在一片暮气之中。但因为长春城防坚固,再加之郑洞国又是一员名将,打仗特别有章法,在四平之战中就让林育容吃过苦头,所以解放军也不敢轻易强攻,决定对长春采取“久困长围”的方针,以军事包围为主,结合政治攻势、经济封锁等手段,企图不战而下。
1948年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后,蒋介石这才着了急,赶忙派飞机到长春空投手令,严令郑洞国率部突围南撤。可笑委员长真是“何不食肉糜”,此时城中军队已经断粮多日,依靠长春的城防工事勉强可以抵抗一下;如果出城,就是放开走估计也难以走到沈阳,更何况城外还有几十万虎狼之师。接到这道命令,郑洞国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长叹一声,便陷入沉思之中。
10月16日,郑洞国下决心执行老蒋的突围命令,召集部属制定了突围计划,决定在第二天拂晓行动。但是突围还没开始,守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率军部及第182师和暂编第21、第52师共2.6万余人举行起义,突围行动被迫终止。郑洞国虽然对突围已彻底绝望,却仍决心为“”效忠到底,拒不投降,率特务团死守中央银行大楼,还亲笔写下与蒋介石的诀别书。
但是形势比人强,此时东北野战军独立第6、第8师已经接管长春东半城第60军防区,再做抵抗只能是徒增毫无意义的伤亡,已经厌倦了战争的官兵们不愿再为腐败的政权做殉葬品,他们也要起义了!21日凌晨,还在仲阳银行地下室的兵团指挥部里筹划突围方案的他,被部下以突围为名,挟持到银行大楼的前厅“主持突围大计”谁知等到他来到大厅,眼前站着的是一排排严阵以待的解放军战士。他的部下倒也机灵,立即拿来解放军军帽给他戴上,拉着他的手高举起来越殂代疱,宣布“起义”。在懵懂状态中,郑洞国踏进战俘营中的那只脚被部下强拉回来,变成了新中国的座上宾!
按理说,像郑洞国这种情况,绝对妥妥的战俘,哪里有被俘了还“起义”的道理?但是滑稽的一幕就是在郑洞国身上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说说郑洞国的人品。原来,郑洞国特别会做人,体恤下属,打仗时经常亲临火线,深得官兵拥护和爱戴。所以当手下官兵在走投无路情况下瞒着他偷偷和解放军接触举行起义后,不忍看老长官沦落它途,这才上演了一出主持突围大计的戏码,硬生生把他拉到了革命队伍中来。所以说,诚心对人好,福报随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