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名人录:晋军名将李存审六百骑兵吓退朱温大破契丹三十万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本作品网络传播权、复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等相关权力(不包括文字出版权)由本人“理工男读历史”授权河北烟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家使用。
每月发文约10篇,先行转为音频发布在qq音乐平台,之后图文内容在烟雨文化及本人微信公众号同步发送。
唐末五代梁晋争霸四十年,不少优秀军事将领活跃其间,后梁一方名将有葛从周、杨师厚,晋军一方有周德威、李存审与之抗衡。
周德威在李克用处在最低谷时期承担重任,三次太原保卫战艰难胜利保住了晋王势力最后一点希望,山西潞州夹寨之战辅助李存勖一战成名,河北柏乡之战把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战变成酣畅淋漓的胜利从而扭转梁晋争霸不利局面,幽州之战、河北大决战等关键战役中更是不可替代。
与周德威齐名的李存审丝毫不差,他在周德威攻略幽州过程中取得了六百骑兵破朱温十万大军的传奇战绩,之后七万步骑大破契丹耶律阿保机三十万骑兵更是当时名将中少有的外战胜利。梁晋争霸后期,李存审指挥的河北大决战、夹河之战、关中战役都取得了胜利,给了李存勖突袭大梁城并消灭大梁帝国的机会。
如果说,周德威的最大成就是让晋王势力从谷底走出,李存审做到了持续上升,并完成了对大梁帝国最后一击之前的全部准备工作。
李存审与周德威出身略有不同,周德威是山西人,自小就是李克用麾下士兵,靠着一刀一枪征战几十年才成了晋王体系武装力量总司令;李存审在晋王体系中算是走了捷径,他原本是河南陈州唐军将领的后代,由于家乡先后受到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军以及“
”秦宗权等几股反朝廷势力的袭扰,当时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李存审先是组织乡民保卫家乡,之后又加入当地唐军,并随着主将李罕之转战河南、河北,担任低级武官职务,直到李罕之失势部队溃散,李存审才北上山西投靠了李克用。
这时应该是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前后,李存审刚刚二十五岁,不知怎么就被李克用一眼看中。李克用只比李存审大六岁,但仍然把李存审收为义子,并任命为“
”组建而成,大多将领士兵被李克用收为干儿子,也就是李克用最信任的亲卫部队以及后备干部培养基地。
这段时间也是李克用势力发展壮大的一段时期,先后消灭了周边长期敌对的吐谷浑人和幽州卢龙镇两大势力,又在关中与西北诸藩镇作战,包括与朱温争夺河北、山西南部地区,李存审一直非常活跃,逐渐积功成为高级将领。
直到二十年过去,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唐王朝的倒数第二年,李克用势力也由盛转衰到了最低点,周德威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晋军“
之后不久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承晋王位置,潞州夹寨之战李存审参与其中,击败了围困潞州城近一年的朱温后梁军。由于李存审长期在大本营太原留守,错过了梁晋争霸转折点战役柏乡之战,不过紧接而来的幽州之战李存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一战成名。
当时李存勖任命周德威统御大军攻略幽州,李存审率领三千骑兵驻扎在同盟势力河北成德镇。成德镇是之前柏乡之战时投靠过来的半独立势力,在这里驻军一方面是协助防守,另一方面多少也有监督的意思。由于成德镇本身实力不弱,所以晋军在这里留守兵力不多,但让李存审这样的高级将领负责,也是非常重视。
果然,朱温为了报夹寨、柏乡两战的仇,又要阻止李存勖拿下幽州扩大实力,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调集大军来攻,总兵力号称五十万,前线总指挥是后梁帝国名将杨师厚,兵锋直指成德。
成德镇这种老牌藩镇以长期经营的坚城堡垒为依托,非常难打,朱温和杨师厚军事水平再高也只能逐一攻克。这个过程中朱温开始变得急躁且心烦意乱,于是就和杨师厚分兵,自己统御一路人马约有十万人攻打其他成德镇城池。
李存审手头只有三千骑兵,与朱温至少有二十万的总兵力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手下将领建议退回山西保存实力,李存审当即予以拒绝。当时晋军主力在攻打幽州,一旦成德这边有失,必定会影响整个战略部署。而且既然晋军与成德镇结盟反梁,遇到危险自己退兵,这个同盟也就是名存实亡,成德镇没准儿会再次倒向朱温。于是,正面战场主要是成德镇自己负责防御,李存审在成德镇广大区域内自由活动,并逐渐靠近了朱温大军,驻扎在一个叫下博桥的地方。
”,就是抓舌头,其中一队收获不小,遇到了一支后梁军外出砍柴采草的后勤兵,一次抓获了数百人。晋军人少,审讯之后一并杀掉,只留下几个士兵砍断手臂放了回去,并让他们给朱温带话,说李存勖亲率大军已经赶到。
了解朱温大军动向后,李存审派遣手下两员悍将各率领三百骑兵,伪装成后梁军靠近朱温大营。当时正是日落时分,后梁军忙忙碌碌的正在扎营,这六百骑兵就和其他回营的后梁辎重兵一并混到了朱温大营门口。
到了这里就混不进去了,这六百人只是服装旗帜与后梁军相同,什么令牌、口令之类的军队识别信息一概没有。这些骑兵索性放手大杀,先杀掉营门守卫,随后冲入营中杀人放火到处放箭,又纵马狂奔制造混乱,直到天黑才带着斩获的人头退出朱温大营。
实际上六百人再怎么杀也杀不掉多少敌人,而且也不过是临近几个营地受到影响,但对整个后梁军包括朱温本人的心理影响非常严重。这时,之前晋军放回去的那几个被砍断手臂的后梁士兵也回到了大营,这些败兵自然要夸大敌人实力,就把晋军大军来到的消息告诉了朱温。朱温这时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之前柏乡之战七万大军被李存勖一举击败,这次自己手头也就是十万人,身为皇帝不能冒这样的风险,于是,朱温下令连夜烧毁大营退兵,途中还迷了路,一夜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安全地区。
朱温有马骑、有车坐,一晚上能走一百五十里,其他后梁军可做不到,尤其又在成德境内,不少成德百姓拿着锄头木棒打落水狗,后梁军估计人员损失不会太多,但军械物资损失不可计数。
朱温随后就得到了准确情报,知道晋军只是来了六百先锋骑兵,又是羞愧又是愤怒,病情加重,不久就回了洛阳,此次五十万大军大举北伐无功而返。
以朱温军的实力,李存勖必须要从幽州前线调回主力才能守住成德,幽州攻略必定会受到影响。而且双方大军靠近可能就会触发一场大会战,朱温那边不但兵力数量远超李存勖,还有杨师厚这样一个不可小视的优秀将领,晋军战败的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李存审此战胜利虽然有很大偶然性,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价值。加上之后朱温回洛阳养病被儿子朱友珪杀死篡位,李存审某种程度上是杀死朱温的凶手之一。
朱温死后,后梁帝国仍然有名将杨师厚镇守河北,双方僵持了近三年,李存勖一直找不到南下的机会。直到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杨师厚病亡,后梁末帝朱友贞削藩魏博,激起魏博反叛,才有了梁晋双方争夺河北的一场大决战。
此战李存勖亲自领军,李存审相当于是战场前线指挥,负责镇守幽州的周德威也被迫出战,三人与后梁帝国统帅、名将刘鄩在河北、山西斗智斗勇,双方战争持续半年之久。最后由于后梁皇帝朱友贞在洛阳不断催促刘鄩出战,刘鄩心浮气躁犯了错误,落入李存勖和李存审的包围当中,双方一场大战,后梁军七万大军损失惨重,无奈只得全面退回河南,天下局势从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变成了梁晋双方分占黄河南北。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月,李存勖全面占领河北后准备大举南下,这时却发生了契丹耶律阿保机率领三十万大军入寇幽州的意外情况,镇守幽州的周德威措不及防又寡不敌众,被契丹人围困在幽州城中二百多天。
当时晋军决策层也有争议,按惯例北方游牧民族入侵都不会持久,抢不到东西自然就会回去,像幽州这样的坚固城池轻易不会被攻占,李存审就是持这种观点,李嗣源意见相反。实际上这次契丹人入寇与以往不同,不但是三月份春天来,投降的汉人将领带来了攻城战术,还有淮南杨吴势力提供的攻城神器猛火油,之前周德威与契丹人野战战败损失不小,幽州城虽然坚固,但难以承受长期的守城消耗。
确实周德威可能能守住幽州,不过李嗣源的判断更加准确,晋军不能冒着丢失幽州、损失周德威这样军中高层人物的风险,所以必须要救,李存勖下定了决心。随后,李存勖自己留守黄河北岸,李存审、李嗣源二人率领七万精锐北返幽州,此战同样是精彩纷呈。
李存审在决策过程中能表示不同意见,在执行过程中却是全力以赴,七万大军潜伏靠近幽州,直到距离幽州六十里才被契丹人发现。救援幽州是第一目标,晋军冲破契丹人游骑的一道道封锁在山谷中行军,契丹人在山顶随行,每到山口双方就激战一场,直到走出大山来到平原。
这里已经集结了契丹人上万骑兵,必须要大战一场才能有前进道路。于是,李存审命令步兵每人手持一根木制鹿角,一旦停下来就组成防御工事,契丹骑兵环绕工事却找不到下口的地方,晋军在工事中万弩齐发,弩矢遮天蔽日,给了缺乏优秀甲胄防护的契丹人沉重打击。
如此一路行进一路战斗,快到幽州城下时,契丹人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在前方列阵等候。行军途中晋军都能打败契丹人骑兵,现在列好阵势更是没有问题,哪怕前方有数倍于己的敌人。李存审让一些老弱士兵拖拽树枝扬起尘土遮蔽敌军视线,趁着契丹人无法分辨时精锐部队冲锋,一举击败了契丹大军,之前契丹人在幽州抢掠的大批财物以及带来的牛羊马匹漫山遍野都成了晋军的战利品。
步兵对付骑兵办法很多,之前后梁名将葛从周给李克用上过课,这次李存审又给耶律阿保机上了一课,可惜几十年后的宋朝人没学会。
后梁贞明四年(918年),由于李存勖轻敌冒进,晋军与实力犹存的后梁帝国在河南胡柳陂展开一次决战,此战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晋军名将周德威窝囊的战死,暂时结束了晋军百战百胜的势头,双方只能各自依托黄河进行长期消耗战,史称“
”一职(我个人理解是之前“番汉马步都指挥使”职务的升级名称),并负责整个黄河战局。
夹河之战前后持续数年之久,双方围绕黄河浮桥、渡口,在黄河两岸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不过,毕竟晋军战斗力强于后梁军,逐渐占了上风。
其间,双方在西北关中地区开辟了分战场,李存审率军援助投靠过来的原后梁河中节度使朱友谦,他的对手是老朋友刘鄩,之前梁晋河北大决战的手下败将。果然,刘鄩虽然号称“
”,但在李存审面前只有吃瘪的份儿,几次激战,后梁军战斗力不如晋军,刘鄩一举一动又都在李存审预料之中,晋军取得了关中战役的全面胜利,从关中到河中的广阔区域也成了李存勖的势力范围。后世史学家评论,以刘鄩的能力,在李存审面前“
关中一役后,李存审拜祭了周边的唐王朝帝王陵墓,这个举动是晋王体系内包括李克用、李存勖以及其他将领前所未有的。毕竟李存审曾经是百分之百的大唐子民,父亲也是大唐军队将领,也许除了前大唐宦官监军张承业之外,晋王体系中唯一一个仍然怀念大唐的人就是李存审。
后来河北成德镇反叛自立,李存勖派兵平叛,但成德镇仿佛是五代名将的克星,先后有晋军高级将领阎宝、李嗣昭、李存进、史建瑭等人病亡或阵亡在成德镇州城下,李存勖无奈从黄河前线调李存审回河北担任平叛主帅,这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随后契丹人经过几年恢复又有入寇迹象,李存审被安排镇守幽州,一方面是幽州确实需要大将镇守,另一方面,已经有了当皇帝想法的李存勖,可能觉得李存审之前拜祭唐王朝帝王陵墓表现出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还有一个原因,李存勖后期已经有了新的、更值得信任的军队统帅,就是后起之秀郭崇韬,此人军事水平不凡,是个优秀的参谋长人选。但郭崇韬政治上只是一般水平,为人不够大气,对军中李存审这样老资格将领有所排斥。当时李存审正好也有病在身在河北修养,郭崇韬建议让李存审镇守幽州,李存审觉得去了幽州就无法修养,更是无法参加随后即将到来的梁晋河南大决战,多少有些不想去。在李存勖坚持下,李存审还是服从命令去了幽州,并在幽州直到生命终结。
后梁帝国灭亡后,李存审本来就觉得自己身为晋军总司令、军中第一人错过灭梁战役多少有些不甘心,幽州又缺乏良好的医疗条件,难以医治自己的旧病,于是上表要求回洛阳觐见皇帝并修养,应该是想养好病后参加即将到来的消灭前蜀、杨吴势力两大战役。当时契丹耶律阿保机第一次入寇败于李存审手下后,第二次大举入侵河北又被李存勖领军击败,阿保机知道在中原占不到便宜,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辽东的渤海国身上,幽州暂时没有北方威胁,李存审回中原并不影响大局。
不过郭崇韬正准备自己亲自领兵西征前蜀、南平杨吴,这种盖世功绩不愿意让李存审分享,于是一直阻止,甚至李存审在洛阳的妻子哭求郭崇韬让李存审回来,仍然被郭崇韬拒绝。
直到李存审病情加重,李存勖才决定召李存审来洛阳,结果诏书尚未到幽州,李存审就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五月病亡于幽州,享年六十三岁,到死也没能亲眼看到新大唐帝国的都城洛阳城。
李存审一生以忠义二字教育儿子,经常把征战四十年间身体所中百余只箭矢的箭镞拿出来给儿子们看,让儿子们知道军二代地位来之不易,他的九个儿子也都是一时人杰。
李存审去世前,让长子李彦超把自己的亲信牙兵八千七百人献给了李存勖,并没有留给儿子们。牙兵相当于是将领的私人财产,一个节度使手下哪怕有十万大军,真正的精锐又值得信任的不过也就是一两万人。这八千七百精锐如果留给自己的儿子,足以在乱世当中自保甚至割据一方,当然,要是没本事的人,根本养不起这些士兵。
这段时间的几大名将,包括后梁的葛从周、杨师厚,以及晋军一方的周德威、李嗣昭,史书上都未提及死后亲兵处置的事情,其中李嗣昭死后,手下士兵被儿子控制并自立为节度使。史书上既然白纸黑字记录李存审进献牙兵之事,说明这个举动有特殊之处,李存审应该是在表明全家全族对皇帝的忠心,以及并无扶持子孙割据一方的态度。
李彦超在李嗣源与李存勖争位过程中担任河东太原地方官,保住河东没有被野心小人控制,并在大局已定后向李嗣源效忠。这也无可非议,李存勖不是李嗣源杀的,皇位更替又是老李家的家事,李彦超保住河东就是大功一件。而且因为站队正确得到奖赏,李彦超向李嗣源提出恢复本姓“符”,于是李存审变成符存审,他的儿子们也恢复符姓。
符存审的儿子们当中,四子符彦卿成就最高,一世功名不在父亲之下。当年洛阳兴教门之变时,符彦卿就是李存勖身边护卫将领之一,一直战斗到李存勖中箭身亡后才大哭一场突围离去。符彦卿先后在后唐、后晋、后汉担任封疆大吏,七十八岁寿终正寝,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周世宗、宋太宗,连带着整个符家在北宋成为一个“
符存审在幽州去世也不是坏事儿,否则亲眼看到自己辅佐夺取天下的李存勖是个永远长不大的熊孩子,毁了即将一统天下的后唐帝国并身死兴教门,必定会非常伤心又无能为力。梁晋四大名将,葛从周去世前被闲置十余年,杨师厚割据自立成了国家的叛徒,周德威更是在乱军中窝囊战死,结局都不算完美,子女后人也都沦为普通人(网传北宋杨家将是杨师厚后人,史书未见记载)。与他们相比,符存审是唯一一位善始善终的一代名将,在世时无比荣耀,去世在国家抵御外敌的前线,后人又能开枝散叶再创辉煌,可以知足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