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阎锡山:独霸山西38年晚年隐居深山过着古人的生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从曾经一手遮天的山西王,到后来被解放军赶出山西,赶出中国大陆,阎锡山的一生像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摆脱开摆脱开染上洗干净很不易,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去甚为难”,闭眼之前,阎锡山为自己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这似乎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感慨,然而,却带着那么一丝自欺欺人的洗白色彩。
1883年10月8日,也就是清光绪九年九月初八,阎锡山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
9岁的时候,阎锡山便进入私塾读书,在当时社会,只有家境尚可的人家,才有这个财力。
14岁时,阎锡山辍学与父亲闫书堂到了五台县内,自己开的吉庆长钱铺学习经商,说是经商,其实就是放债收息和金融投机。
不过,到底是有过金融相关的经验,这位阎锡山之后进行政治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两年后,不甘平凡一生的阎锡山考入了山西武备学堂,也是从此之后,阎锡山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1904年7月,由于综合条件达标,阎锡山得到了官费保送前往日本留学的机会。
在日本留学期间,阎锡山受到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潮的影响,于1905年10月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在此期间,阎锡山偶然见到了孙中山先生,并参与制定了中国同门会“南响北应”的战略决策。
山西作为决策中的重要据点,又是阎锡山的老家,阎锡山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好的机遇。
而在同年在京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士官生会试中,阎锡山的成绩上等,直接得了个协军校,也就是等同于少尉的军衔。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阎锡山已经从最初的小教官,一跃成为了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与标统,官职等同于上校团长。
阎锡山的野心不小,一面升着官职,一面又与其他中国同盟会的成员,进行着秘密的革命活动。
清政府早已腐败不堪,各种势力在此期间不断冒头,势必要推翻清政府。阎锡山心里清楚,自己该走哪条路,期间一直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也借着这一动荡成功上位,成为了山西副都督,而大都督则是吴禄贞。
重兵在握的阎锡山,碍了袁世凯的事,挡了袁世凯入京就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还准备挥师北上推翻清政府。
袁世凯就此起了杀心,先是收买了吴禄贞身边的卫队长,取了他的性命,随后便将矛头对向了阎锡山。
袁世凯不顾“南北议和”,先后派兵多次攻打山西,想要将山西彻底收入自己囊中。
为了稳住局面,阎锡山听取了旁人的建议,向袁世凯示弱,提出如果袁世凯能“协同军民,颠覆帝制,然后“敷政共和,与民更始”,自己便支持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一方面,阎锡山请求孙中山给予自己一定的支持,一方面又在暗地里,向袁世凯表示诚意。
原本是靠着同盟会杀掉了时任山西巡抚,自己才得以坐拥山西,但是,在时局面前,阎锡山最终还是背叛了同盟会。
袁世凯看着阎锡山显出了诚意,便将阎锡山任命为山西都督,自此,阎锡山彻底坐拥山西。
1912年8月25日,中国同盟会第五团体正式改组为,依附于袁世凯的阎锡山,于次年宣布脱离。
曾经的同盟,如今的敌人,阎锡山在袁世凯的命令下大肆打击、杀害曾经同盟会的成员。
1914年 6月,阎锡山被任命为“同武将军”,山西的大小事务,尽揽于阎锡山之手。
阎锡山一面将辛亥革命贬为“新旧递嬗时代之权宜手续”,一面又为自己出财出力的行为,很是讨好了袁世凯。
眼见袁世凯倒台段祺瑞上位,阎锡山转而抱起了段祺瑞的大腿,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阎锡山大肆排挤、打压异己。
然而,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段祺瑞的大腿,都不是很结实,阎锡山思来想去,给自己定了个“三不二要主义”。
所谓的“三不二要”,就是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力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这种“保境安民”的思想听起来似乎是觉悟了,其实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明哲保身。
不过,这样的思想带来了一个好处,阎锡山开始“保境安民”,因此在军阀混战中,则是能避就避。
期间,阎锡山还推行“六政三事”,也就是推行水利、蚕桑、植树、禁烟、天足、剪发、种棉、造林、畜牧。
无论初心如何,这个期间的山西,在阎锡山的治理下,确实得到了良性发展。山西一度成为了其他省流民的避难所,也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然而,和平表象之下实则暗藏玄机,长期韬光养晦之后,阎锡山觉得自己的翅膀又硬了。
眼看着兵马粮草充足,阎锡山开始大杀四方,一路摧枯拉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虽然阎锡山的军事才能并不出色,但是阎锡山十分注重军事发展,在自保的前提下,阎锡山逐渐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势力。
1949年3月28日,时任总统李宗仁,给阎锡山发了一封电报,称有大事要与其商决。
阎锡山知道,在与我党的较量中,自己已然是强弩之末,他知道这一走,或许就回不来了。
在被问到他何时归来的时候,阎锡山说:“也许三五天,也许十天八天,一俟和谈有了结果,我就回来。”
此时的太原,已经被解放军层层包围,几月前信誓旦旦对着美联社说着自己不成功便成仁,早已准备了五百瓶药水,若是城破便与高层们一同赴死的阎锡山,此刻却登上了飞机匆匆逃离。
然而,这一切都是强撑颜面,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仅仅用了四个半小时便结束了战斗,同年5月1日,大同宣布投诚。
阎锡山没有自杀,他的妹妹却与梁化之一同服了毒。面对与自己共承一脉的妹妹,阎锡山在逃跑时却并未带上她。
大部分人都认为,阎锡山之所以将妹妹留在太原,就是为了营造自己还会回来的假象。
很多时候,阎锡山像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他两边下注,败了他也能逃命,赢了他也能名正言顺地回去。
没了山西,也没了自己手上的军队,阎锡山只剩下了强撑的空壳,山西回不去了,但是阎锡山却升职了。
当然,这并不是出于对阎锡山的肯定,而是内部各势力间的较量,阎锡山只是其中一枚任人摆布的棋子。
因为阎锡山曾多次充当“和事佬”,调节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所以这个高位只能由他这个中间角色来当。
不过虚名虽在,做起事来却举步维艰,没了硬实力的支撑,阎锡山根本难以服众。
蒋介石早已将财富转移至台湾,守着烂摊子的阎锡山,再也没有了“山西王”的威风。
势力大势已去,尽管阎锡山提出了《扭转时局方案》、《台湾保卫案》、《保卫华南西北案》等,却都成为了一纸空谈。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只有快乐不起来。
同年10月15日,阎锡山从台湾起飞,准备回到广州,却无奈得知广州也回不去了。
然而,尽管苦苦挣扎、维持颜面,阎锡山还是于12月8日,向其他一样,只能逃往台湾。
此时的阎锡山已经66岁了,他还想着如何,却没想到自己先被“攻”了。
1950年1月底,政局发生巨变,阎锡山被剥夺了权力,因为他碍了蒋介石的眼。
之前,他能靠着充当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和事佬”谋得高位,现在,李宗仁退到了美国,他便没了价值。
阎锡山彻底退居二线,搬到了阳明山上的菁山草庐,看起来像是搬进了世外桃源,实际上就是避世隐居。
每日早上七点起床,吃过午饭后午休两个小时,晚饭后再外出散步十分钟,晚上十点准时就寝。
不过,因为头上还顶着虚名,必要的时候阎锡山还是要到场参加一些活动,忙的时候,一天还要发表5、6次甚至更多的演讲。
一边维持着表面的体面,一边利用闲暇时光著书,《世界大同》、《三百年的中国》、《孔子是个什么家》等几十本书籍,都是在此期间撰写的。
有传言说,阎锡山之所以选择了菁山草庐,实际上是听说那里有金矿,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强有力的佐证,阎锡山的晚年三餐,皆是馒头配咸菜,像是沉浮了一生终于看淡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