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上新展陈“上心”!4月1日山西博物院“晋魂”相约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山西日报新媒体记者刘妍报道 流失海外的北魏云冈佛头和唐代邓峪石塔重磅亮相,展柜玻璃换为低反射玻璃打造“裸展”,1238件(组)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历时三年之久,提升改造后的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展将于4月1日全新开放,从展陈内容到形式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3431件(组)精美文物全方位解读三晋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提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志明介绍,升级后的展陈打破空间限制,从人类文明的宏观空间语境层层过渡到华夏文明,充分彰显山西在中华文明研究和弘扬传承中华文明中的责任与担当。
徜徉在山西博物院,探寻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感知三千年前的晋国功业,体悟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解读称雄世界500年的晋商精神……在一个个全新的展厅中,历史如漫空星子,璀璨至今。
“文明摇篮”展厅,呈现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山西风采,更是对农业起源问题进行了诠释和解读。与此同时,时下最新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课题也在展厅内得以呈现,激发公众与考古话题的融合;“夏商踪迹”展厅内,增加绛县西吴壁采矿和冶铜遗址以及商代晚期闻喜酒务头遗址的相关内容,讲述了晋南地区在夏商时期的历史地位。
“晋国霸业”展厅,“鸟尊”有了独立空间,意图打造一个“展中展”的概念。同时融入“封唐改晋”等历史资料,在突出镇馆之宝的同时,扩充了晋国起源的故事,便于大家更好地解读三晋大地的历史。
“佛风遗韵”展厅对展示空间进行了扩充和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海外回归文物的展示,大型碑刻、造像以优化组合的方式亮相,使整个展陈方式更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山西被称为“中国戏曲故乡”,改陈后的“戏曲故乡”展厅更加俏皮灵动。墓室砖雕上的乐俑,千姿百态,憨态可掬,壁画中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也被呈现出来,似乎在讲述山西人爱听戏、爱唱戏的传统风俗。在多媒体呈现手段下,皮影戏、山西四大梆子为大家呈上一场场视听盛宴,让戏曲变得立体起来。
昔日的“明清晋商”更名“天下晋商”,使晋商在历史进程中发展的地位更明确。展厅内增加了对万里茶道的展示及晚清民国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保晋公司”实业救国的功绩,新增文物达到了全部新增文物的38%。
另一个改名的展厅叫做“玉韫华夏”,在原有玉器的基础上更新了38件(组)文物,也是对最新考古成果的展示。提升后的玉器展示更贴近百姓生活,让考古成果向艺术性转变,增加了对玉器的解读,对玉器知识进行延伸。
“土木华章”展区把山西古建筑和古建内的附属文物进行了整体的融合。该展厅展陈顺序以年代划分,比如古建筑的早期营建、大唐遗构、千年法式、精工华筑等板块。
展品上新,展陈形式“上心”。山西博物院展览部主任、副研究员马静介绍,提升后的展厅布局更加考究、形式更加新颖、展线更加流畅。“展柜玻璃全部采用低反射玻璃,视觉效果近乎‘裸展’。我们还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1:1复原场景,营构逼真的原生态环境意象,同时通过现代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利用,配置了动手体验、互动游戏等展项……”谈到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的灵活应用,马静将其带来的展览效果娓娓道来,她表示,将展览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进行有效融合,更加贴合观众对新时代展览艺术的审美需求。
透物见人、透物见史、透物见精神。在本次提升改造后,每个展厅围绕重点展品进行重点展示,在辅陈、解读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给观众明确的信号,便于观众进一步理解展览。山西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安瑞军介绍,如今对展品的解读,没有仅仅停留在展品本身,而是努力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将展品背后的人物、历史、社会背景、时代精神等讲出来,让观众从中可以吸收更多的信息。
百年晋博风华正茂,无数珍宝续写传奇。“山西博物院依托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印证历史典籍,吸纳学术研究成果,在提升中凝练了‘晋魂’这个主题,展示了我们山西人民的历史创造和凝结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凝聚了我们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赵志明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