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镜头里的年味”主题线上作品展(一)

2023-07-24 00:14分类: 山西风俗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23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和省委第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山西省文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文艺工作融入山西发展大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坚持一个遵循、推进两个转化、实施五项工程”的基本工作思路,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特在春节期间举办“镜头里的年味”图片展。

  本次展览由山西画报社、山西省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山西美术馆主办,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集摄影作品并精心筛选出具有浓郁年味的优秀作品100幅。这些作品主题突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探索性为一体,反映了新时代三晋大地的伟大变革,记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广大摄影工作者用手中的镜头、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眼光创作出一幅幅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以中国“年俗”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摄影作品,丰富了我省群众文化活动内涵,营造了健康向上、欢乐祥和、喜庆文明的浓厚节日氛围。

  习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让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殷期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新发展、焕发新气象,不断增强实践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凝聚共识,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不断推动我省文艺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大同市鼓楼,梦幻彩车巡游让观众大饱眼福。2023年“大同年 大不同”新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吸引了周边省市大量游客齐聚大同古城,感受浓浓年味。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各种文化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集中展示了古都大同的独特魅力与传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热闹非凡。大同正以强烈的文化自信,促进城市文旅振兴,打造更闪亮的文化品牌,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淀凝聚五千年的黄河文明,形塑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春节民俗文化。从时间上看,山西的春节民俗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交融特点,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山西春节民俗孕育于远古华夏先民的生产生活,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有了稳定的岁末、岁首等春节节日要素。

  上古时代,尧舜禹在山西建都立业。据推断,帝尧时期形成了岁末祭祀习俗。《礼记》载:“伊耆氏始为腊,腊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祭是以祭祀农神为主,兼及百神和先祖的一种仪式,重点祭祀以神农氏为代表的八位神灵。帝尧时期的腊祭是后世腊八节的雏形。

  先秦时期,蕴含春节意义的“岁首”观念开始形成。“十一月为岁首,十月以后为岁暮,九月为岁聿其暮”,岁暮、岁首观念是春节时间的雏形。在周代,岁首是新一年生产和生活的开始,也是天上火神星出现的时间,要“改新火”来迎接大火星,进而形成了“改旧火为新火”的习俗。

  周代,新年之际还举办一种称为“朝正”的官方拜年活动。《左传·文公四年》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至春秋战国,这一礼俗也开始流行于诸侯国之间。《日讲春秋解义》称“公如齐、晋,岁首阙朝正之礼亦多矣”,可知在当时的晋国,岁首有朝正之礼。“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臣子在岁首向国君拜贺,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拜贺,是官方在宗庙举行的庆贺活动。

  汉代以前,岁首没有固定的时间点,直到汉武帝制定《太初历》之后,才将夏历正月初一作为岁首,并延续至今。据《史记》载:“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元日为夏历正月初一,处于一年的开端、四时的开始、一月的开头,又称为“三元”或“三正”。

  魏晋南北朝时期,二十四节气逐渐确立,岁时节日文化渐趋成熟,春节成为一个较为完备的民间节日,传统春节民俗的基本事项形成。这一时期的春节习俗带有巫术禳灾的色彩,如正旦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立神茶、郁垒以驱鬼,进椒柏酒、屠苏酒、五辛盘以祛瘟疫等。

  北魏时期,佛家思想逐渐渗透进山西春节民俗文化中。每年腊月初八,为纪念佛祖得道成佛,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僧众会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至今山西中北部地区民众在过腊八节的时候仍有吃腊八粥、祭神等习俗。

  在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社会风俗逐步形成,同时,少数民族的习俗逐渐融入地域文化体系,山西春节民俗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隋唐时期,除夕守岁成为当时盛行的风俗。除夕夜,官方会举行盛大的守岁仪式,场面热闹隆重。唐太宗李世民在除夕夜与大臣一起守岁,留下《于大原召侍臣赐宴守岁》一诗:“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馀雪尽,迎岁早梅新。”

  唐宋时期,元宵节渐渐演变成大众娱乐的节日,张灯观灯成为普遍习俗。唐代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节,所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代元宵灯会以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最具代表性。人们在观灯赏灯时还能欣赏歌舞百戏表演,形成“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的热闹场景。

  宋朝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

  金元时期,杂剧等戏曲样式流行,迎神赛社、傩戏、锣鼓杂戏等民间戏曲也十分兴盛。上元节期间,民间都会有戏曲表演。

  经济与社会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社火的内容,晋商崛起有力促进了南北方年节文化的交流融合,山西春节民俗文化进入繁荣期。

  明朝时,春节设在正月初一,是正旦节。地方志中也称“元旦”,大都记录着兴旺火、祭祀天地、祖先诸神、拜年、宴请等习俗。其它有正月初五送穷神,“各家扫尘土,于五更爆竹送门外,俗云送穷土”。正月初七祭祀北斗,“人乐夜初分,各燃灯煮黍米,祀斗析福”。据《武乡县志》记载:“二十日曰小天仓,杂黍蒸作团祭仓、厢、困、簏之神,二十五日大天仓,礼如小天仓。”立春日有盛大的迎春活动,元宵节张灯习俗也非常壮观,燃火塔、放火炮,“火树银花,炫照街市,自十四日起十六日止”。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往来于全国各地,随着商人的足迹,山西春节民俗文化逐渐与其他各地的民俗文化交流融合。这种融合和丰富,在山西各地的社火表演中充分体现。例如晋商吕富、吕贵由江苏引入苏绣编织和彩绘工艺,改良清徐县南庄架火等。

  近现代以来,山西春节在保持传统习俗的同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年节文化,充分展现出山西春节民俗的现代性特征。

  民国时期,过年习俗中较为突出的变化是新旧年的共存。民国政府规定,以阳历的1月1日为新年的开始,称为“元旦”,把夏历正月初一叫作“春节”。民国《榆次县志》记载:“民国成立虽命令颁行国历,然民间风气迄未少改云。”如此便出现了新旧历同时存在,一年二岁的奇特风俗。此外,年节期间一些礼仪被废止,不再行跪拜、请安、作揖之礼,改为鞠躬、握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西春节民俗文化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变革并融入新的时代元素,春节拜年出现了团拜、短信微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新形式。在人民群众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山西各地也涌现出独具魅力的新文化标识——大型春节文化活动,如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晋中社火节、闻喜花馍文化节、锦绣太原中国年·凤舞龙城花灯会等。

  可以说,山西春节既承载了浓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又展现了三晋大地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不仅是全民欢庆的节日,更是山西人独特的文化符号,值得浓墨重彩记之。

  春节期间,太原方特推出系列精彩活动,让游客尽情感受科技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原农耕民俗文化、边塞军事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汇聚交融的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带。由于有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山西春节民俗文化表现出吸收、融汇、同化、定型的发展规律。

  晋北地区春节庆祝活动具有兼容豪放的特点。既有独特的“古军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也有突出的佛教文化特色,如五台山菩萨顶“跳鬼”;还有鲜明的混合交融特征,如保德一带“九曲黄河灯会”。此外,晋北“旺火”十分壮观,当地称为火龙。

  晋中地区春节习俗具有“农商”文化特征。一方面,平原农耕村落的社火艺术丰富多彩,如拉话、评说、秧歌、小戏、灯会等;另一方面,晋中一带的社火缘起还和明清时期晋商兴盛有关。

  晋南是古河东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如解州关帝庙、万荣后土庙、芮城永乐宫等;还保存了很多古老传统的春节民俗,如社火活动中的运城血故事、背冰等。

  晋西毗邻黄河,与陕西相望。从当地的神棚祭祀和三官会来看,其春节民俗的道教特点较为明显,“醮纸”仪式和“汾孝秧歌”为其代表。

  晋东南是古上党地区,也是古华夏的京畿之地,上古文化厚重,神话传说、历史信仰丰富多彩,像咽喉庙、高媒庙、汤王庙等,其他地方较为少见,体现出独特的地域特点。春节期间,八音会、闹故事和九莲灯别具特色。

  此外,在山西各地的春节民俗活动中,还有鼓乐表演如太原锣鼓、临汾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以及颇具特色的戏曲故事(扮故事)、民歌、秧歌戏等。

  运城市“关公故里中国年”盐湖七彩灯会,以池盐文化鼎盛时期的北宋为历史背景,用彩灯讲述河东故事,再现北宋年间盐运之城的繁华。

  春节饮食上,山西最有特色的是面食。晋南春节要蒸枣糕和年馍、包饺子,到了添仓节还要吃春饼、春卷。晋北春节的饮食特色是吃油糕、炖羊肉。晋东南的沁县、武乡等地,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隔宿面条或挂面,取连年有余、长寿吉样之意。

  从春节信仰方面看,山西各地祭祀种类丰富,有祖先神、历史人物神、自然神等。晋南、晋东南是重要的神话传说区,有突出的上古信仰特点,如商汤神、后土神、高禖神、女娲神、三嵕神等。晋中、晋北一带除夕前或正月初二要去坟祭祖先,在家中祭祀祖先神。几乎每个乡村都有村庙,在大年初一或除夕夜十二点,民众会争先烧头炷香祈福。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山西春节形成了古朴淳厚、粗犷豪放、多元交融、博采兼收的区域特征,在民俗特征上也表现出历史性、农耕性、文化交融性的特点。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新春走基层】好一幅山西高质量发展“热乎”景象

下一篇:【新春走基层】会宁:传统社火闹新春 民俗展演年味浓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