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棋元金圣权挑梁主演音乐剧《哈姆雷特》5月首秀上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四百年来,《哈姆雷特》一直出现在世界舞台,我们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接近莎士比亚,想用音乐剧的形式,把这么一部伟大作品呈现在中国舞台上。”谈及音乐剧《哈姆雷特》的创作初衷,导演徐俊说。
作为中国原创音乐剧“铁三角”——导演徐俊、作曲家金培达、词作家梁芒的第三部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正在紧锣密鼓地排演,5月11日-21日将在上海文化广场首秀10场,拉开全年21座城市、22所剧院、57场演出的大幕。
从《犹太人在上海》《赵氏孤儿》到《哈姆雷特》,徐俊团队以平均三年一部的速度创作原创音乐剧,“中国原创音乐剧要建立起自己的民族特质,我们要快马加鞭。”
对照比较了诸多译本后,徐俊最终决定,基于梁实秋译本进行改编。“在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中,我们感受到其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力与当时西方新潮思想的激荡与融汇。”徐俊说,“这种兼具了严谨与深刻、诗意与流畅的译文,非常契合我们的音乐剧风格。”
“当徐导说要做《哈姆雷特》时,我觉得是一个担子、一个很重的任务。”金培达说,《哈姆雷特》披着复仇故事的外衣,却如万花筒一般,蕴藏了大千世界,以及人深邃的内心,他在创作中注重音乐的层次性、丰富性与多面性,赋予每一个人物以鲜明的色彩。
“在《赵氏孤儿》之后做《哈姆雷特》,我俩真的特别有压力。”对梁芒来说,最大的压力的在于,如何将那些经典词句转换成当下人欣赏的词感,“莎士比亚是文学巨擘,填词首先要尊重原著,尊重人物的风格气质。”创作过程中,梁芒反复通读并研究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咬文嚼字”方得佳词,每字每句都是用心、用泪成就。
继《赵氏孤儿》之后,张叔平再次为《哈姆雷特》设计人物服装,“他的服装永远可以给我们带来陌生化和惊喜感。”徐俊说。
萧丽河担纲灯光设计。有趣的是,她的导师金长烈与徐俊的导师徐企平曾在1981年共同为上戏第三届藏族班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首部藏语莎士比亚戏剧,在全国产生影响。如今,两位学生继承了两位老师对莎士比亚的敬意和追求。
“十年前萧老师做了一个实验,用投影取代灯光,光和影的气氛营造,比灯光更有力量,更有戏剧张力。我一直记在心里。”《赵氏孤儿》组建班底时,徐俊很快向萧丽河发出“实验”邀请,“萧老师没日没夜做实验,我们最后用了八台投影仪,全国巡演时八台投影也跟着走。”
“徐老师有这样一个‘场’,让我在里面游淌,给了创作者最舒服的环境。不管兜里多么紧张,他还是会抠出来给我们用,特别难得!因为大家想法很多,如果没有财力支持或对我们没有信心是做不成的。”萧丽河说。
《哈姆雷特》问世以来,成了演员的“试金石”,音乐剧版有31名演员,由郑棋元、金圣权等领衔主演。
在《赵氏孤儿》,郑棋元主演程婴,圈粉无数。摇身一变,如今的他成了《哈姆雷特》的丹麦王克劳狄斯。谈及角色反差,郑棋元坦言,“这是一次充满惊喜和意义的尝试,更是同自己的较量与对话。”这也是郑棋元主演的第19部中国原创音乐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要做哪一个?”金圣权曾不断质问自己,随着对角色揣摩的深入,他坚定了想法:创造自己的那一个。
饰演哈姆雷特,挑战是巨大的。“很多冲突要用音乐呈现,在音乐中把事情交代清楚,需要调配很多身心的能量。”排演过程中,金圣权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哈姆雷特颇为契合,“徐导的版本中,哈姆雷特是内向的人,内心中有很多思考和挣扎,他做出选择、做出判断和反应前的细节,我都蛮能理解的。”
随着排练深入,金圣权对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刚开始,我的理解会更趋向于自然的现代人。”导演徐俊强调,哈姆雷特身为王子,言行举止不会像常人那样直接,需要斟酌,几番深思熟虑才能做出决定,“很多人说他的性格优柔寡断,一开始我也觉得有点磨磨唧唧,后来理解了,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一个国家的门面,有很多需要顾虑和考量的地方,他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引发一系列后果,所以凡事要先思考,还要反复权衡利弊。”
探戈、古典、摇滚……剧中的音乐风格十分多样,“音乐相当震撼,绝不会让人听觉疲劳,光听音乐就很享受了。”金圣权的歌曲量极大,有十三四首,贯穿全剧的他要把能量调配到最满才能完成任务。
如果把剧组比作大家庭,用什么身份形容剧组成员?“导演徐俊应该是大老爷,家中的所有事情都要听他的安排。我们演员就像他的孙子辈,要完成好他的要求。我们的制作团队和主创团队就像妈妈爸爸,都在帮助我们。”金圣权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