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学堂”学生谈登陆之旅: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我以前对大陆的感觉一直是熟悉却陌生的——我们过农历年、吃中国菜,学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但除了2002年与长辈回乡探亲以外,我竟不曾实际踏足这片神州大地。适逢马先生访问大陆,何其幸运我也终于有机会,用我的五官和双脚,亲身观察、体会、认识大陆的模样。
拜谒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是我们12天行程的首站。一步一步踏在中山陵的石阶上,就好像回到那个风雨飘摇、樯倾楫摧的年代。天下为公,是孙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之一。这样的精神,无论是礼运大同篇,清末民初,还是今日,同等适用。紧接着来到武汉,这座承载武昌起义等厚重历史的文化名城走过百年大疫纷扰,仍保有其独有的楚地深情。岳麓书院藏身于湖南大学一隅,莘莘学子来到此地,总有一种莫名的敬意油然而生。行至重庆,眼见张自忠将军的烈士史迹,以一朵鲜花为将军扫墓,与台湾光复纪念碑合影,先人以血泪保卫下的和平、山河完整,又一次令我动容。上海是12天行程的起点,也是终站。复旦大学金校长和我们分享“复旦”二字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指君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我想于人生亦然。
此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各级台办悉心照顾、学生师长诚挚交流乃至乡亲朋友热情欢迎,无一不使我发自内心动容。台办人员的用心与贴心总在小细节里屡屡展现,从繁体字印刷的行程手册,大巴接送等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乃至特别调整过辣度的重庆小火锅……沿路上与武汉、湖南、复旦大学的年轻朋友们对谈,生活上,我们聊公务单位难不难考、研究所与大学生活的差异,还有独生子女对比兄弟姐妹;学术上,我们针对永续发展进行讨论,就目前我正在进行的碳交易、绿色金融等研究交换意见共鸣,好像从来都在我们心中,不假外求。
于重庆临别之际,导览老师分享了重庆市小学一篇课文《宝岛台湾》,他很向往阿里山的绝色,也想从101的观景台俯视台北,但因两岸情势紧张还有政策关系,一次也没能到得了台湾。经过这些日子里面对面的沟通对话,我发自内心感觉到两岸人民间,存在出于赤诚的互信与欣赏。
在湖南大学交流时,一位来自新疆的同学想了解中华文化对台湾年轻人的影响。我记得小学第一份寒假作业,便是背诵朱子治家格言。我们中秋节效法刘伯温吃月饼,初一、十五烧香礼佛,长大后看《笑傲江湖》里百变千幻衡山云雾十三式剑法。中华文化已内涵于我的喜怒哀乐,型塑我与他人的交往方式。80亿人口中几乎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我们共享同样的语言与文化精神脉络,“去中国化”实质上并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全体中国人的努力下推动中国不断进步,使中华文化正向地演绎,使举世钦慕、心向往之。和平奋斗,振兴中华,让我们相约明年玉兰盛放时。(作者是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商事法组二年级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到大陆,先前去过最接近的地方便是香港。在登陆之前,我对大陆的印象是建设发展迅速,这次实地走访,证明此言不虚,甚至超越我最初的想象。有一点令我特别在意:新楼之间都保持适当的间距,维持每一户的采光完整与通风舒适,这在台湾的新造楼房上是经常被忽略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陆在生活各方面都大力倡导“文明”概念,第一次看到倡导“文明”概念是在餐桌上,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用餐不浪费等原则,后续也在路上看到“文明出游”的告示牌,倡导正确的驾驶观念等。就连洗手间也看得到“文明”的影子,像是“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标语。
在与大陆学生的交流之中,他们在交流会上的自信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但更让我在意的是,他们给人的感觉与我们在台湾的同学没有太大的不同:我们一样都会刷手机、刷社交媒体、找寻校园地方美食,大家对于校园生活的追求可说是大同小异。我们参访团一行的学生,无不把握这次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也希望彼此在日后能维持联络,奠定两岸民众互相理解的良善基础。
在大陆之行所学到的抗战史,与以往的主要差别大概在于台湾的“纸上谈兵”,几乎所有的抗日战役都是在大陆发生,这次能够实地走访抗战遗址与博物馆,切身体验当时的历史环境,对加深这一段历史记忆有很大帮助。我希望其他台湾青年也能到大陆看看抗战遗址以及供奉英烈的忠烈祠。
我是1996年出生的学生,直到小学六年级才接触到历史,且内容十分简短。我在高中就读文科,相比而言算是读了相当多的历史。当时高中三年的六册历史课本中,有两册是中国史。而在介绍抗战时,虽然关键事件都有所介绍,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南京大屠杀等,也讲到张学良迫使蒋介石终止剿共、与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但对于战争的终结,则归功于美国所投下的两颗。当时历史老师补充说明,中国战场让日军深陷其中,耗损了当时日本相当大的兵力和物力,是奠定最终对日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基础。
当局企图将台湾所有的中国元素进行淡化与去除,力图凸显台湾与大陆的不同,这种做法在大多数台湾人眼中,是非必要且非常浪费行政资源的。由于抗战历史过于惨烈,台湾现今的课纲中无法完全抹灭对日抗战,但也越来越轻描淡写地带过这一段历史,转而强调当代台湾史以及和日本的友好关系。近几年主张,参与抗日以及受到战争残害的只有当时大陆的人民,台湾岛由于处在日本“统治”之下,并非抗战受害者。这是相当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叙述。在日本殖民初期,台湾岛上有一系列的抗日活动,直至日本殖民中后期才逐渐转为非武装的政治抗日。我固然同意不能利用历史事件去仇恨一个民族与国家,但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需要被正确地认知与记忆。(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四年级学生)
基金会已经举办三期“大九学堂”,每一期都在台湾走访历史景点。这次能亲访大陆,探寻抗战历史,机会自是难得。
这是我第二次来大陆。上一次是2018年秋末,当时是中学的校际交流,这次又是全然不同的新颖体验。最冲击的感受在高铁,非常舒适,速度又快且不晃动。从南京至武汉搭乘的那一段高铁,是我过去在任何移动中的交通工具上,睡得最沉的一次。
2018年那次到访大陆,我已经有与山东中学生的互动经验,当时就充分感受到,两岸学生是没有距离的。这次跟三所学校交流,自由互动时间较少,但那份两岸学生互动的热情、亲密、自然,自2018年到现在,没有因为近几年两岸更迫切紧张的关系与政治对抗而有所隔阂,这是令我最感动、最难忘的景象。目前,我依然和部分同学保持联络,其中,湖南大学一位研究生同学将于9月赴台交换,我们相约到时带他在台湾游玩、并到我所就读的新竹清华大学参观,我相当期待他的到访。
针对这次行程中着重的抗日战争相关纪念地,我本身对抗战有一定兴趣,也小有研究,唯理解较限于军事层面,对民情方面的故事知之甚少。第二天到访的拉贝故居,对我而言就是新的学习,印象深刻。我没有读过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不过就我们拜访的历史景点与古迹而言,其保存甚好、也有丰富史料呈现,拥有如此资源,对于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必然有很大帮助。
台湾中学虽然会教抗战历史,高中内容较为深入,然篇幅不多,且更关注在战争的爆发与结束,以及其后的国际环境变化。在当前执政党“去中国化”政策影响下,整个中国史部分都有所减少,相应增加了东南亚史、韩国史与日本史。广泛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始末,固然不是坏事,但牺牲部分中国历史,还是感到可惜。
对于未来与大陆的交流,我一直都想要到访北京。我年初向学校申请两岸暑期专题交流计划,日前已发榜,被分发至北京大学做短期研究,最快暑假就可踏入京城,一睹千年名城的绚丽、精彩,感到非常振奋与期待。(作者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三年级学生)
上次到大陆是在2021年,因为适逢疫情还是有诸多不便。此趟随马先生一同访陆,我会用“历史性”来形容这次行程。
这次登陆之旅最令我讶异的是治安可以做得这么好。台办人员的专业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有许多人并非第一次见马先生,有些人还多次到过台湾,无论中央或地方台办人员,他们都了解台湾,具备很高的交流与沟通技巧。如此专业的幕僚团队,其素养和人员的培养想必是持之以恒,且对台事务处理是严谨且有恒心的。
在整个行程中,交通十分便利,住宿地的接待和环境都非常好。餐饮的安排也都是当地特色菜,无论是南京桂花鸭、重庆麻辣锅,都相当好吃。此趟行程充满着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各地的菜色也不仅是当地特色呈现,同时因许多因素,展现出的是大江南北各路菜系的综合。
本次行程安排上,是以抗日战争记忆为主轴进行。我感受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法忘却的记忆,同时也在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
最令我难忘的是在复旦大学,“偶遇”了以往在台湾交流过的学长。现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王中原老师,之前曾到台湾大学交换,同在台大石之瑜教授读书会。很巧的是,此行出发前,石老师建议我在复旦可以联络“王学长”,结果在座位安排上,刚好坐在王老师旁边,不得不说是一次有趣的碰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