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的故事】山东在城市更新中探索历史文化保护新路径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个地方名为御码头,相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宁时曾在此处登船。”一河碧水,两岸青葱,泛舟于山东济宁“运河记忆”景区,游客在桨声灯影里谈论着、体会着运河昔日的繁华。
近年来,山东以“绣花功夫”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深挖历史资源。去年,全省新增历史建筑近1000处,全面清查大拆大建、拆线条问题清单,实行整改销号管理。如今,山东各地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济宁市把历史文化保护同改善城市居住生活条件相结合。“为将‘运河记忆’项目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项目区周边太白小区的70个单体建筑,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纳入老旧小区改造中,对小区内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打造城市更新试点片区,从而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增就业岗位。项目建成后与现有城市风貌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沿岸美景。”济宁市任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庆峰告诉记者,为走好绿色、低碳和集约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他们在老运河文物保护范围内不实施任何改造工程,在建设控制地带按“保原貌、微改造、做精品”思路,下足“绣花功夫”进行精致提升改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有建筑结构,没有新增建设用地。
“去年,历时半年,我们将地处中心城区的任城区266处文物保护点进行精准测绘,明晰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与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无缝对接,为城市项目建设划出文物保护红线,并在此基础上编印了《任城区文物保护地图册》,融入了文物保护点的详细经纬度坐标和路网信息,方便日常工作中查找具体位置,为任城区进一步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汪孟军说。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市明故城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达500余万人次。在坚持保护名胜古迹原则的基础上,曲阜兼顾现代城市交通特色,采用外围截流、内部联通、公交支持、慢行覆盖、分区停车、划定完全步行区域等措施优化历史城区交通。各个景点间通有专门的旅游线路,结合公交首末站及景点出入口,设置共享单车停车场,方便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前往景点。
“旅游交通网循环畅通高效,能够推动文化旅游向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迈进,实现路路畅通、处处风景。”曲阜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齐祥灿说,曲阜依托横纵路网,将孔府、孔庙、孔林“老三孔”与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尼山圣境“新三孔”串联起来,让各处名胜古迹可以“一站通达”,有效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火迹斑驳的圆窑里陈列着流光溢彩的陶瓷琉璃,上世纪中叶的旧厂房里满是咖啡香气,废弃的红砖烟囱亮起五彩霓虹……在中国琉璃发祥地之一的山东淄博市博山区颜神古镇,人们来这里踏访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陶瓷生产窑址。民宿、大师工作室、鲁菜美食街区、陶琉精品交易市场、儿童艺术研学基地……完备的产业链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
“颜神古镇及其周边有老旧居民住房350余套,厂区荒废多年,周边多为棚户区,房屋陈旧,土地利用率低。我们坚决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推动颜神古镇历史建筑绿色化更新改造。引进国内顶尖团队,通过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把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下来,把独特的建筑风格保留下来,彰显千年古镇的建筑之美和时代特色。”淄博市博山区副区长李林说。
“腾笼换鸟”换出新活力。济南市莱芜区对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处印刷厂遗址进行功能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盘活国有闲置土地123亩,将其打造成“709文化产业园”。停业多年的亚东标准件老厂房修葺改造为烟台工业博物馆,与周边新建筑一起组成了公益性博物馆、艺术、影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业态新型城市脉络。自2018年起,烟台开发区全面盘活闲置楼宇厂房,处置低效和闲置土地,陆续启动了76个城市更新项目。
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古”和“旧”不是一座城市的包袱,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历史“活起来”,重新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日照市岚山区在对安东卫古城的历史复原过程中,摒弃“大拆大建”模式,反而以整体风貌、空间肌理、街巷尺度“不改变”为基本原则。曾经的商贾重镇,如今仍是全国最大的海产品交易市场。“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基因,是岚山区城市建设最根本遵循。”岚山区委书记焦春锋表示,这是历史的优势,更是历史使命。
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山东不断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方法和路径,坚持以用促保,丰富城市特色和内涵,推动城乡建设更高质量发展。
“要让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说,对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更新不应仅停留在对建筑实体等物质环境的保护层面,还应该准确把握街区的历史文脉、生态环境,促进街区的业态更新、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王玉志认为,由于资金投入、活化利用措施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老旧,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场所,街区的价值没有被及时挖潜,活力不足,传统文化未能较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现代产业元素也未能走进传统街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由于街区人气不足,面临闲置、空置等问题。
在调研中,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刘涛发现,历史文化街区多为城市老区,建筑密度较高、街巷较窄,在进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时,现有的设计标准难以适用。部分街区受制于设计标准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开展设施完善改造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按照现行规划标准,当街道宽度小于7.5米时,就很难同时布置给水、污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管线。而这些管网正是满足街区基本生活和活化利用的设施保障。
“公共财政的强力支持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保障。”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总经济师刘海泉说,“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依据各级事权做好资金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相应制度机制,保护资金落实执行力度不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难以纳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
为此,刘海泉建议,让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永续传承。支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活化的方法和路径,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植入与街区文脉传承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元素。
“最重要的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街区设施改善和活化利用,支持原住居民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街区保护利用和建设提升,并享受合理收益。”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高宜生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