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山东革命传统及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023-04-17 12:16分类: 山东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山东相对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造就了许多被代代山东人民接续传递的淳风美德和优良传统,如吃苦耐劳、富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精神,粗犷豪放、侠肝义胆、不畏强暴的品格,以及英勇顽强、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的情怀等。探讨山东革命传统的内涵,分析其在抗战时期山东学校干部教育中的应用和表现,进而发挥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途径。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化视角下中国近代社会调查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20BSH006。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传统”的解释,有三个释义:①名词。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②形容词。属性词,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的;③形容词。守旧,保守[1]。显然,本文所探讨的“传统”,应用的是第一个释义,亦即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它不是短期的,而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并持久延续的价值和行为集合,通常通过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3]。同时,“传统”还具有区域性、阶级性,它总是由一定的社会群体来表现的,不同性质、不同阶级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形成的传统也一定是有差别的。

  就“传统”的本义来讲,它是不具备褒贬之分的,既有优秀的、进步的、革命的传统,也会有不良的、落后的、反动的传统,前者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后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革命传统”,一般是指优秀的、进步的传统,是社会进步力量在变革社会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累计、传递下来的优良的思想、品质、作风、经验等的总和。它是由对社会变革和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那部分人所保有和表现的。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在历朝历代反剥削反压迫、反侵略反外侮的伟大斗争中,积累了十分丰富、极其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处理各种事件的法则,这些就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也就是革命传统。它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是普遍的、广泛的传统。而具体到山东人民的革命传统,则是中国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山东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凝结和延续下来的精神总和,尤其是中国诞生以后,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山东文化传统推向了更高层次,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意义又具有区域特点的山东革命传统。它与人们公认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一样,是中国革命传统的区域性表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山东精神”。

  山东革命传统与山东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从地理角度看,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海岸线最长的沿海省份,省内地形复杂、山峦纵横,造就了山东人民勤劳苦干、勇于任事的奋斗精神和直爽豪迈、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反抗精神;同时,地处沿海又使得山东人民总是最先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之苦,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山东人民特殊的性格——朴实中带有倔强,平静中蕴藏强悍。从历史角度来看,地近京畿的山东,是封建统治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地主阶级最为顽固和残暴;在沉重的压迫下,山东人民的反抗也最为激烈。从人文角度来看,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山东人民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科技、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卓越的创造,为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山东还是中国运动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大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曾经为五四爱国运动掀开序幕。

  自古以来,在改造大自然的奋斗和劳动中,以及在与反动统治阶级和各种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山东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许多淳风美德和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包括吃苦耐劳、富于创造、乐于奉献、粗犷豪放、侠肝义胆、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热爱祖国、抵御外侮等,被一代代山东人接续传递,逐渐凝练成一种山东特色、山东品格,也就是山东革命传统。概括来看,这些传统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反抗精神。山东人民嫉恶如仇,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在中国历史上进行了无数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自春秋至清末,山东农民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是全国重要的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和农民战争的古战场,涌现了一大批农民领袖。一些封建史志和封建统治者的口中,山东“民风素强”“民性强悍”,以及老百姓常说的“山东出响马”,概因此而来。最早的有约公元前475年鲁国的盗跖起义,以及西汉末年琅琊海曲(今日照)的最早反抗王莽政权的吕母起义;后来还有隋末的王薄起义、黄巢起义,以及宋江起义、唐赛儿起义,等等。当然,在中国诞生后,山东人民开展了更多不屈不挠的反剥削、反压迫的革命斗争,仅1922年夏至1926年初,全省较大的工人罢工就有11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山东党组织还先后领导了阳谷坡里暴动、高唐谷官屯暴动、博兴暴动、益都暴动、日照暴动、沂水暴动、苍山暴动、龙须崮暴动以及胶东“一一·四”暴动等近十次农村武装暴动[4],经受了血与火的磨练洗礼。可见,山东英雄豪杰,代不乏人;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前赴后继,给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5],也形成了山东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

  二是热爱故土、反对侵略的爱国精神。古代的山东人民,一向具有护乡保国、抵御外侮的优良传统,对外来侵略者也绝不容忍,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宋代抗金斗争中,民族英雄、一代词人辛弃疾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忠贞爱国的誓言;农民领袖兄妹杨安儿、杨妙真率领义军,从沂蒙山转战到江淮,进行长期的抗金斗争。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曾在山东沿海抗击倭寇,留下了英勇足迹。降至近代,山东更是成为了反帝反封建的前哨。彼时,山东因地处沿海,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中首当其冲;对内又临近京畿,受到地主阶级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和严密控制。粗犷豪放、侠骨丹心的山东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山东人民,为反对封建统治、军阀专制,反对外族入侵、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东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1895年,胶东人民反抗日军占领威海卫的斗争;1899年,高密孙文领导的抗德武装起义;同年,山东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强租威海卫的斗争;1900年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7年的德营坊子煤矿工人反帝罢工斗争……

  三是舍己为人、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山东人民,无论是通都大邑的市民,还是穷乡僻壤的耕者,无论是垂髫儿童,还是白发老人,都有一种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奉献精神。在民族危亡关头,山东人民或投笔从戎,或破家支前,有人出人,有粮出粮,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他们从不计较一己之得失,而是心系家国命运,甘于奉献。革命先驱王尽美,受李大钊委托在山海关一带领导了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总同盟罢工、秦皇岛码头工人大罢工,对推动全国工人运动起到重大作用,但自己却积劳成疾、身患重病、过早逝世;闻名全国的“红嫂”原型明德英,在抗日战争时期用圣洁的乳汁拯救重伤的八路军战士;滨海区日照县范大娘,先后送长子、次子上抗日战场,两个儿子光荣牺牲后,她又毅然送三子参军,谱写了“母亲送儿打东洋”的慷慨悲歌。此种事例,数不胜数:把伤员藏于山洞悉心照顾20多天的沂水县王大娘、为革命干部抚养孩子的王换于、“活着的烈士”韩成山……山东人的这种无私奉献,为人类解放事业的交响乐增添了极其动人的乐章。

  四是吃苦耐劳、勤俭创业的奋斗精神。山东人民不怕死,当然更不怕苦。他们历来吃苦耐劳,勤俭朴实,始终保持了一种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精神,保持了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了一种以苦为乐、自力更生的精神。抗战期间,由于敌人烧杀抢掠,根据地物质生活十分清苦,干部战士常以地瓜秧、果皮充饥;寒冬不能及时更换棉衣、盛夏仍穿棉袄的情况经常出现。面对这种情况,山东军民在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开荒拓土、增收节支,最终咬紧牙关克服了困难,坚持和巩固了山东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在自然灾害时期和和平建设时期,山东人民更是发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谱写了一曲曲“战穷山、降恶水”的英雄之歌,出现了厉家寨、张家庄、何家店、高家沟、王家坊等一批振奋人心的先进典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成为山东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五是积极主动、自力更生的首创精神。齐鲁儿女特别是山东人历来具有一种可贵的“历史主动性”和革命首创精神。这种精神是山东人民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革命的自觉性、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早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前,山东各界人民就函电交驰,奔走呼号,吁请北京政府和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取消中日密约,收回青岛,收回日本所侵占的山东主权。1919年4月20日在济南召开的山东各界万人大会,是五四运动前全国最早的一次群众行动,这次会上,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外争青岛,内惩国贼”,成为五四运动最具号召力的口号。五四爱国运动后,王尽美、邓恩铭等,率先转变为者,他们创办了研究、宣传新思想的社团和杂志,多次主动同北京的李大钊等联系,较早地开展了工人运动,山东也成为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中共山东党组织屡遭破坏(前后达10次之多),面对双重困难局面,赵建民、姚仲明、王文轩等人勇挑重担,在多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最终推动了中共山东省委的重建[6],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组织保证,也为根据地干部教育奠定了人员基础。抗战初期,中共山东党组织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持的情况下,独立领导了山东各地武装起义,建立了八路军山东队伍,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期间,山东军民更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地雷战术、翻边战术、铁道游击战术,有力地抗击了敌寇……面对历史赋予的形势和任务,山东人民从不消极等待,从不退缩畏惧,而是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形成了一种积极主动、自力更生的首创精神。

  通过以上对山东革命传统的概括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山东革命传统的形成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是总体上仍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人类历史的开端一直到中国诞生以前,后一个阶段是中国的成立一直到今天。前一个阶段的山东革命传统,是山东人民在长期的、自发的反对专制、反对剥削压迫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朴素的农动的特点;后一个阶段的山东革命传统,则是在中国领导下,山东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传承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革命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时期。这个时期,山东人民在中共山东党组织领导下,组织和开展了抗战初期的各地武装暴动,开辟和巩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成立和壮大了八路军武装队伍,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政权。在山东人民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过程中,山东革命传统被赋予了更多内容,增加了更加丰富的元素,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成为山东根据地干部教育尤其是学校干部教育的强大精神来源。以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为例,处处都闪烁着山东革命传统的光芒。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山东党组织独立创办的一所较有代表性的干部学校,从1938年6月到1939年8月,该校共举办5期,培养干部达3000人,完成了为根据地培养了大量军政干部的历史任务,解了抗战初期山东干部紧缺的燃眉之急[7]。彼时,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为代表,陕甘宁、晋察冀等根据地已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干部教育,而山东抗日根据地一是缺少具有相关经历的工作人员,二是缺乏开展干部教育的相关经验,三是根据地内经济条件和办学环境十分艰苦。同时,越发紧迫的抗战形势,又在召唤着山东广大干部群众奋起反抗日寇的侵略;于是,中共山东省委迎难而上,积极开设干部训练班,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以解决根据地内干部恐慌的问题,体现了山东人民抵抗日寇侵略的自主性和首创精神。

  干校办学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尤其是第一期随省委南下期间,经常会碰到一些对八路军了解不深的群众。此时,干校师生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不让进村,就露宿村外的打谷场等地;宁肯忍受腹中饥饿,甚至有些伤病员忍耐不住,也绝不摘取群众一个果子……干校驻扎岸堤之时,师生每天都负责给房东扫街打水;还经常深入群众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发动群众奋起抗日。在干校的感召下,许多群众认识到抗日救国和妇女解放等真理,岸堤街的刘大娘,不仅送儿子刘乃光到干校学习参加抗战,还劝说女儿打破封建枷锁,摆脱包办婚姻;岸堤的群众尽管自己家里困难,也依然捐献库存的粮食给干校师生食用;爱国商人辛葭舟受到中共山东省委有关负责人的感化和教育,把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送进了干校,儿子辛曙明和大女儿辛锐先后牺牲在大青山突围和莱芜反“扫荡”中[8]……鱼水一家亲,不只是敢于反抗、不畏斗争的大义,更是舍己为人、毁家纾难的大节。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怕困难、战胜困难,也是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的优良传统之一。干校办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主食是高粱煎饼,全班一盆菜,内为熬豆芽、豆腐或白菜萝卜,周末才能吃上一顿猪肉、锅饼或者馒头;学习材料三人一份,衣服被褥配备不全;刷牙洗脸用的是河水……但是,干校的师生没有因为艰苦的条件而退却,没有教室,就在村头、树下、河边找一处地方作为课堂;没有课桌,双膝就是课桌;没有训练场,打谷场就用来训练;纸张反复用,用紫颜色粉粒泡成墨水来用;冬天河水冻成冰,就破冰取水,用来洗脸刷牙;天冷了大家依偎着取暖,睡觉就用门板、长凳作床。在这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过程中,干校师生还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地改造了油印的方法,创造了可移动的图书馆[9]……这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作风,把学员锻炼成了坚强的战士。

  当前,中国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业,广大党员干部是这个征途上的排头兵,青年一代是这个征途上的生力军。教育和造就一大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青年干部,是完成这个征途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而当我们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青年干部之时,决不能忽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合格建设者,青年一代的思想、信念、精神、品格必须是坚强的、过硬的,亦即,他们的革命传统必须是坚强的、过硬的。“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革命传统就是青年一代的固本之要,同时又是串联革命事业的纽带,是保证一代代革命事业走向成功的钥匙。近年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条件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革命传统的丰富内涵和深邃实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帮助青年认识、了解革命传统的精神实质,理解、把握革命前辈的人格魅力,锤炼、铸就自身的广阔胸怀,使对“中国梦”的追求与信仰成为青年人的自觉行动。

  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国在山东革命传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明确百年革命实践证明的真理,那就是只有中国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中国才能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前进,同样,只有中国才能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就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养成“热爱党,拥护党,坚决跟党走”的坚定性,要信赖党、忠于党,坚定远大理想。这也是山东革命传统乃至中国革命传统的核心要义所在。

  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就要大力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社会的两大主题,发生侵略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再具备。但是,这决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安逸地躺在温床里睡大觉,必须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捍卫国家统一与主权完整,仍然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也是爱国主义传统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体现。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当前,要防范部分青年那种对国家、对民族不自信的思想和不维护的倾向,而是要不断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传统,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

  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还要求青年一代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养成“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一贯性。中国走过的100年光辉历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支持,才能在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引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历史上,山东人民对党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仅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就有95.7万青壮年参军,动员了1106万民兵、民工参与战勤工作,使用大小车146.8万辆,牲畜76万头,担架43.5万副……山东人民与中国的这种天然联系,是当今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良好、最生动的素材。

  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还要注重培养青年服从整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战争年代,中共山东党组织和山东人民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服从整个革命形势的需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中,为了配合全国战斗,山东党组织忠实执行中央决策,抽调主力部队11万人、干部2万人挺近东北,这是党在历史转折关头最大规模的部队、干部调动,为同反动派最后决战的胜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当代青年朝气蓬勃,自主意识强,但是有时候容易在利益面前迷失方向,所以要培养他们团结奋斗的意识和集体协作的荣誉感,学习革命先辈“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迎上去,成为讲奉献、有作为的优秀人才。

  开展山东革命传统教育,也要求青年一代培养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斗争精神。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愈来愈发达,战胜困难的手段愈来愈丰富,以往那种“天灾人祸”也愈来愈少。但是,越是在小康社会已经全面建成的时候,越是在幸福美满的理想更加接近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困难少不代表没有困难,困难小不代表容易战胜,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发扬那种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刻苦自励精神、拼命三郎精神、勤俭创业精神,在艰苦奋斗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拒腐蚀、永不沾,才能永葆中国人的青春色彩。

  山东革命传统,是山东人民创造、形成和发展的,但它必定是属于全中国和全人类的、共同的精神力量,必定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中国即将迎来成立百年的重要时刻,在党领导我们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重要节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发挥山东革命传统的思政教育价值,以党的革命文化来涵养我们跨入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底气和魄力,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0.

  [2]鞠茂勤,赵延庆,主编.山东革命传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

  [3]辛玮,主编.烽火育英才——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专辑[M].山东临沂: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1988.

  [4]朱铭,王宗廉,主编.山东重要历史事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4-35.

  [5]鞠茂勤,赵延庆,主编.山东革命传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42.

  [6]丁龙嘉,编著.找党——中共山东各地组织的独立斗争和与中央接续关系始末[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7]朱瑞英.从山东抗日军政干校随到一分校[J].春秋,2000,(3):14-15.

  [8]郑玉强,编著.革命干部的摇篮——岸堤干校[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48-50.

  本文引用格式万广远. 山东革命传统及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抗战时期山东学校干部教育为视角[J].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2021.3(2):1-7,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北方第一强省山东16市各有什么历史?济南、青岛双核心曹县6

下一篇:哪个省历史最悠久?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山西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