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源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沂源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是山东省的几何中心,处在淄博、济南、泰安、临沂、潍坊五市的结合部。
商朝山东地方统称为东夷,有5个方国,沂源县属商的“人方”(又称尸方国)。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拥兵割据,纷争不已。齐长城之一段在沂源县北部,西起境内车场西北三县山,由博山入境,东到上技北山,东入临胸县境,东西蜿蜒六十多华里。其遗迹,至今在冬春之际尚见于荒山野岭,那时沂源的北部(即今三岔区)尚属齐国。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战事尤为频繁,各国疆界,朝属夕改。一时强齐雄居东方,北望幽燕,南据莒、鲁,沂源属齐,领邑为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实行中央、郡、县三级行治。时沂源县属琅琊郡莒县,郡府置琅琊(今胶南县琅琊),县邑即今之莒县城。
西汉时沂源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县,郡府置奉高(今泰安县祝阳、范镇一带),盖县即沂源县的盖冶村。
三国时沂源县为曹魏区域,属徐州东莞郡东莞县,郡府置东莞即今沂水县高桥扬庄一带,县邑设沂水县城驻地。
西晋时隶属徐州的东莞郡盖县,郡府仍置于今之沂水县高桥杨庄一带,县邑设沂源县盖冶村附近,当时沂源县西部属兖州泰山郡牟县和新泰县时公元265——316年。
公元317——420年:山东琅琊王司马睿南逃,都于建康(今南京)即晋元帝、偏安淮南,史称东晋,国势日衰,淮北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不断南侵,并前后建有十六国,历经百余载,广大人民深受战乱涂炭。公元319——351年,沂源县属羯之后赵国(即襄国,都河北邢台)的青州东安郡,州府置青州即今之益都,东安郡即设于沂源县东安村北。
公元337一374年,慕容晃建前燕(都于邺,即今河北彰德)沂源县仍为青州东安,郡府置沂源县东安村北。
公元350—394年,氐族前秦建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沂源县辖属如前。
公元384—407年,鲜卑族后燕国建立,建都中山(即今河北定县),沂源县属徐州东安郡,州府置临沂市,东安郡仍为我县的东安村。
公元398——410年,鲜卑族南燕国建立,(都广固,即今之山东益都)沂源县属徐州东安郡,州府置今之莒县,东安郡所仍为沂源县东安村北。南燕国亡于东晋,此后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沂源县一度属于南朝刘氏宋国(都建康,今之南京)的徐东安郡,州府置彭城(今之江苏徐州),东安郡移于今之沂水县城,时为公元420-476年。
公元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圭建北朝魏国,史称北魏,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洛阳,沂源县曾属北魏国的南青州,东安郡盖县,州府和郡所均置于沂水县驻地,盖县即设于沂源县盖冶村附近。
公元534年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沂源县属东魏(建都邺,即河北彰州)的南青州东安郡,州府置于今之沂水县驻地,东安郡所移于沂源县盖冶村附近。
时公元534一550年。公元550――577年,高洋氏灭东魏建北齐仍都邺,时沂源县属北齐的南青州东安郡,州府置今沂水县,郡所移于莒县。
公元577——581年,鲜卑族宇文觉灭北齐,建北周国(都长安),时沂源属北周的莒州。
公元581——618年,杨坚统一南北,建隋朝,都长安,此时沂源县属琅琊郡东安县,郡府置今之临沂市,县治设于沂源县东安村,时沂源县的西部属鲁郡赢县,西北属齐郡淄川县,北部属北海郡临朐县。又旧《沂水县志、舆地沿革》记:“隋开皇四年,郡废改新泰日东安,十六年又改东安日沂水县,属琅琊”。
李唐王朝时期,沂源县属河南道沂州沂水县,州府置临沂市,时沂源县的北部,属青州的临胎网。
五代时沂源县属朱温所建后梁国(都于东都,即今河南开封)的沂州,州府置于现在的临沂市,是公元903—923年。嗣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国,沂源县辖属如前。
公元960—1127年,北宋时期,沂源县属京东东路的沂州、沂水县,州府置于今之临沂市。
公元1127-1279年,赵宋偏安江南,北方已沦为金地,沂源县属金之京东东路莒州沂水县,州府置莒县地。时沂源县的北部属益都府临胸县,西北属淄州的淄川县,西部属泰安州的莱芜、新泰县。
公元1279—1368年,忽必烈建元朝,沂源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县,州府置于今之莒县,时沂源县西部属新泰、莱芜县。
公元1368—1644年,明朝时,沂源县大部属山东青州府莒州沂水县,时沂源县的西部属蒙阴、北部属临朐。
公元1644-1911年,清朝时,沂源县大部属山东沂州府沂水县,州府置临沂市,当时沂源县的北部属青州府临朐县,西部属泰安府莱芜、新泰县。
中华民国初期,废府制,改山东为十道,沂源县属山东省岱南道的沂水、蒙阴、临朐三县。1915年改属济宁道。1925年军阀张宗昌割据山东,改属琅琊道,仍分属前三县,1927年废道制,沂源县仍属三县,直辖于省,后又改属省第三专员公署。1938年11月,日寇由博山经池上入侵沂源县,溃败南逃。时沂源县籍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沂第三专员公署”的沂水、蒙阴、临朐三县。但从1928年开始,沂源县就有中国的组织活动,沂源县人民在的领导下,内反独裁以求民主,外御日寇以求救亡。这一时期,沂源县前后曾属新蒙、博莱、沂北、沂中、蒙阴、新泰、沂水、临胸、益都、边联等各县,上面隶属于鲁中区的五行署。
1944年5月,沂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从此沂源县始成为行政区,属山东省第五行署,时辖六个区:历山(以南麻为中心)、青山(以悦庄为中心)、安乐(南北安乐为中心)、太平(太平庄为中心)、大泉(前后大泉为中心)文坦(上下文坦为中心)。
1945年3月,原属博莱县的鲁阳区、乐村区,合并为鲁村区,划归沂源县。安乐、太平两区合为安平区。同年5月,原属蒙阴县的张庄区、黄庄区,划归沂源县,时共辖八个区:历山、青龙、安平、鲁村、张庄、黄庄、大泉、文坦。日寇投降后沂源县改属鲁中区的二行署(原沂蒙行署)。
1950年5月,改属沂水专区。1953年8月,沂水专区撤销,沂源县改属临沂专区,1978年7月,隶属临沂地区行政公署。1990年1月1日,沂源县由临沂地区行政公署划归淄博市。
1951年1月1日,原属沂水县的唐山区、东里区划归沂源,此时的沂源县统辖10个区,其顺序是:南麻、鲁村、悦庄、燕崖、张庄、黄庄、大泉、三岔、东里、唐山,下划分90个乡,759个自然村,上属沂水行署,至此体制明确、县界稳定。
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设:张庄、黄庄、徐家庄、草埠、鲁村、九会、燕崖、中庄、金星、西里、马庄、东里、张家坡、石桥、三岔、埠村,悦庄十七个乡和南麻镇。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沂源县下设十四个公社:南麻、鲁村、张庄、徐家庄、黄庄、燕崖、中庄、九会、三岔、悦庄、石桥、东里、唐山、张家坡。下划分84个管理区。
1965年,公社改区,徐家庄公社并入黄庄区,中庄公社并入燕崖和唐山区,石桥公社并入悦庄区和张家坡区,九会公社并入南麻区,时全县有十个区:南麻、鲁村、张庄、燕崖、悦庄三岔、东里、唐山、张家坡、黄庄,共辖69个小公社。
1971年,区复改为人民公社,在原区划基础上增设徐家庄、中庄和石桥人民公社。全县14处人民公社辖84个管理区。
1984年6月,实行政社分开,建区辖乡(镇)。将14个人民公社改为12个区。下设42个乡(镇)(土门镇为县直辖镇)。
1985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撤区调整乡(镇)。调整为6镇11乡,即:南麻、土门、悦庄、鲁村、东里、黄庄镇和燕崖、中庄、梭背岭、金星、韩旺、张家坡、石桥、大张庄、徐家庄、沟泉、三岔乡。
2020年辖10个镇、2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67个村(居)、19个社区,人口57.4万。(历山街道、南麻街道、鲁村镇、东里镇、悦庄镇、西里镇、大张庄镇、中庄镇、张家坡镇、燕崖镇、石桥镇、南鲁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