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广东省王姓人物汇总

2023-04-25 22:19分类: 河南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王渐逵(1498~1558),字用仪,号青萝子,番禺沙湾人。明代名儒湛若水的门生,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明,官刑部主事。告归,家居十余年。以荐起,言事不报,复乞归。嘉靖年间,王渐逵与国至国子监祭酒的伦以训在广州越秀山麓结“越山诗社”。王渐逵在2011年“十全十美看番禺”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番禺的历史名人之一。渐逵著有《青萝文集》二十卷,集文八卷,首载《陈愚见以裨圣化》《乞创立以存根本》两疏

  王隼(1644~1700),字蒲衣,广东番禺人。王邦畿之子。七岁能诗。明亡后,尝弃家入丹霞为僧,名古翼,字辅昙。旋游匡庐,居太乙峰六、七年,始归返于儒。筑庐于西山之麓,其地与屈大均沙亭咫尺,旦夕相从。性好琵琶,家稍裕,即理书卷,手胝口沫无休时。窘,即弹琵琶,琵琶声益急,则其窘益甚。妻弟闻之,尝遗十金不顾,而弹益切,俄而闽使者及粤大吏先后馈至,合500金,乃舍琵琶,召宾客,大作岁事,分济贫亲友,金缘手尽,率以为常,未几而琵琶声复作矣。娶潘梅元之女孟齐,能诗,通史汉诸书;倡随相得,乐贫偕隐。有女瑶湘,亦能诗,后嫁于故人李恕之子仁。自度新曲,作昆山腔,以寄其意,仁倚而和之,瑶湘吹洞箫以赴节。卒年五十七岁。同人私谥清逸先生。著有《大樗堂初集》十二卷,与《诗经正讹》、《岭南诗纪》、《梳山七书》(均清史列传)等,并传于世。选辑岭南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二十四卷,隐然有抗衡江左三大家之意。(岭南三家,即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其诗蔼然以春,肃以秋,荣于草圃,朗若玉山,丽则典瞻,而纯由学问酝酿变化以出之。《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24首。

  王彪(1923——2000),又名王士光,东莞厚街西元村西门巷人。1937年6月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8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0月加入中国。先后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士、班长、政治服务员,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在东莞、宝安、惠阳、博罗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抗战胜利后,奉命留在粤赣边九连山区坚持武装斗争,任九连地区大队大队长、中共九连地区工委副书记。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第四团团长、纵队独立第六团团长等职,参加解放广东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市公安局公安总队副总队长,公安第十九师第一团团长,广州市公安总队第一团团长,广州市公安总队副参谋长,中南军区公安军内卫处处长,公安军高级干部学校训练部副部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学院训练部部长,第二炮兵三○五工程指挥部负责人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上校军衔。“文革”结束后,任湖南省军区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顾问(正军职)。2000年3月逝世。

  王士钊(1910——2005),东莞虎门南栅人。1933年在东莞中学当图书管理员,组织并参加-。1935年任中国领导的秘密革命组织——中国青年同盟东莞分盟书记。1936年加入中国,任中共东莞特别支部副书记。1938年调任中共南(海)顺(德)工委委员,在南海县大榄乡组织农民抗日自卫团。1939年回东莞,任中共莞太区区委书记。1940年任中共东莞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7月任中共东(莞)宝(安)临时工委委员、组织部长。1943年任中共宝安县特派员。1944年7月任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副主任,负责武装群众、减租减息、征收公粮、办东宝中学、出版《东宝新闻》等工作。同时,任中共路西县委委员。1945年底,任东江纵队第一支队代政治委员、中共路西县委代书记。1946年6月随东江纵队北撤。194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组织部长。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组织部副部长。

  1954年转业到地方,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处长。1955年至“文革”期间,历任广东省有色金属管理局局长、广东省地质局局长、中共韶关地委第三书记、广东省手工业局(后为省二轻厅)党组书记兼副局长、全国工艺理事会副理事长。“文革”后任广东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五届政协常委。1984年离休。2005年2月逝世。

  王启光(1910——1992),又名王次华,东莞厚街西元村西门巷人。1935年,在东莞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翌年3月回国,在广州由国民大学学生张定邦介绍,参加中国青年同盟,随后回厚街发展盟员。同年秋,加入中国,任中共东莞特别支部书记。回厚街发展党组织,建立厚街党支部,并在厚街组织世界语拉丁化新文字学习班,团结教育青年。1937年12月,随第九十三师到宝安第二区组织区、乡抗日自卫队。1938年1月,以“救亡呼声社国防前线多名队员赴宝安南头、深圳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任该队队长兼中共支部书记。同年秋,第十二集团军第一五三师九一三团被日军击败,与师部失去联系,军心动摇。受中共东宝边区工委派遣,到该团开展-工作,争取该团共同抗日。团长李纯同意成立临时政治部,由王启光当主任。政治部还设立一个武装政治大队,后改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随后编入由王作尧领导的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1939年春,领导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宣传队在东莞的黎村、谢岗、上桥头、樟木头、石马一带开展抗日斗争。1940年被中共广东省委往广西十万大山地区活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湛江专署副专员、中共湛江市委常委兼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等职。是广东省第四届政协委员。1992年逝世。

  王河(1920——),原名王思荷,东莞厚街西元村西门巷人。1936年11月加入中国,任中共厚街支部组织委员。1937年9月至11月在东莞中学读初一,后调到高埗开展党的活动,任中共高埗支部组织委员。1938年至1949年,历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妇女部长、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政工队中共支部书记、中共大朗区委书记、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妇女部长、中共东莞县委妇女部长、中共香港市委组织干事、东莞交通情报站站长、中山县凤凰山区政权筹备组副组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组织干事、中共东莞县水乡区委书记等职。1950年至1976年,历任中共东莞县委妇女委员会书记、东莞县妇联主任、东莞县大岭山(二区)区工委副书记、东莞糖厂党委副书记、东莞县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共东莞县委委员、惠阳地区农业区域办公室主任。1976年离休。曾当选东莞市第三至第十届人大代表、东莞市第四至七届政协委员。

  王炳耀,(生卒年不详),东莞人,著名学者。汉字标点符号的创始人。我国的古籍向来没有标点符号,往往引起文字含义上的混乱与错误。王炳耀根据我国传统的断句方法,吸收外国的新式标点符号,经过反复研究,在1897年提出了他草拟的十种标点符号:“,”为读号,“.”为句号,“。”为节号,“v”为段号,“:”为句断意连号,“——”为接上续下号,“!”为慨叹号,“I”为惊异号,“?”为诘问句,“”为释明号。这十种标点符号,后来大多数被我国“五四”文学运动的先驱者鲁迅、周作人、陈望道、胡适、钱玄同等人所采用,并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逐步完善为适用于白线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出53号训令,通告全国采用的12种新式标点符号,就是直接从王炳耀倡用的十种标点符号演变而来,与我国现行使用的14种标点符号也有极密切的渊源关系。

  王邦畿(1618—1668),字诚斋,明隆武元年(1645)举人,绍武时以荐官御史。桂王即位于肇庆,邦畿舍家从之。桂王西奔云南,追随不及,避地顺德龙江。晚年礼僧函是于雷峰出家为僧,法名今吼,与程可则、梁佩兰等,结兰湖社,合称“岭南七子”。著有《耳鸣集》。有子王隼,亦出家为僧,取名古翼。死于安逸,被当地人民所纪念,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王邦畿、陈子壮、黎遂球、梁朝钟、苏曼珠、张穆等都是岭南的著名诗人,都有诗集传世,产生了“海云诗派”和“海云书派”。清廷在广东实行恐怖统治,抗清义士大多全族破亡,岭南于高压之下,士子战战兢兢,复国之志渐渐消磨,岭南诗风也从慷慨激越转变成深沉含蓄,士大夫反清复明的追求逐渐从行动转变成寄托,如王邦畿的《过易水》诗:《过易水》王邦畿地入幽州白日沉,寒云莽莽水阴阴。亦知匕首难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

  王炎光,1918年1月17日生,广东东莞人。1937年加入中国。1937年7月任中共中山大学附中支部书记。在广东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曾在中共广州市委、中共广东省委工作,后任中共翁源县工委书记,中共西江临时工委书记,中共广宁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广州郊一区书记,中共西江地区地下党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务。建国后,历任中共西江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中共粤中区委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部长,中共广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广州市花山地区领导小组副组长,曾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第一副部长。1958年3月起任市委秘书长,1958年10月起任市委常委。1959年3—7月间,兼任广州市档案管理局局长。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是中共广州市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共广州市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常委;广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广州市顾问委员会常委。(享受副省级干部医疗待遇),2011年4月10日14时50分逝世,享年93岁。

  王永祥,原名王锦枝,1917年生,广东省东莞厚街菊塘村人。1935年在厚街小学读书,组织读书会,出墙报支持北平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青年同盟,9月入读东莞中学。1938年春加入中国,10月调到东莞壮丁常备队队部任交通组长。1939年初,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清溪苦草洞集中整训,任集训中队特务长(事务长),主管后勤给养。同年,参加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党训班学习后调任中共大岭山区委委员。1942年7月,中共东莞一线前线县委成立,领导机关设在厚街,为加强厚街敌占区的情报等工作,组建厚街第一个区委,被任命为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开平县特派员、开平县工委书记,1949年1月任中共开平县委书记,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开平三埠交通联系站。后又派去香港,任粤中纵队驻港办事处特派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广东军区粤中军分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粤西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粤西区委党校校长,广东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惠阳地区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等职。1973年2月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历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顾问等职,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1987年离休。曾任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常委。著有《养颐集》。

  王维,1918年3月1日生,广东省梅县松源乡田心村人。原名王耀秀。中共七大正式代表。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24年起在本村小学、松源中学读书。1935年开始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到思想影响。1936年至1938年在本乡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组织青年读书会、剧社、新文字研究会等进步团体,开办夜校,宣传抗日、妇女解放等。1936年6月参加梅县秘密救国会。11月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中华抗日义勇军,任松源中队中队长。1937年2月加入中国。4月任梅县松源乡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中共梅县松源区委书记。1938年8月至1939年5月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年5月至11月任中共闽粤赣边省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1月参加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同月至12月从梅县到皖南新四军军部。1940年12月到达延安。1941年1月至1945年3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参加整风、审干和党内路线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7月参加南下闽粤赣边区干部大队,任第二中队副中队长。8月出发,经太行、太岳、豫北、冀南、山东抵达淮安。1946年2月至4月任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4月从淮安出发,经苏中、上海、香港回到梅县。六七月间到福建省永宝县向中共闽粤边临委传达七大路线月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11月任中共闽粤边工作委员会副特派员。1947年5月至1948年8月任中共闽粤赣边工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闽粤赣边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0月任中共兴梅地委书记兼兴梅军分区政治委员。1952年10月至1953年5月任中共粤东区委宣传部部长。1953年5月至12月任中共粤东区委副书记。同年9月至1956年10月任广东省水利厅厅长。1953年12月至1956年10月任广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1955年5月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1956年6月至1958年8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8年8月至1960年6月下放博罗县任县委副书记。1960年6月至1961年11月任华南化工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61年11月至1962年6月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1962年8月至1967年3月任广东省农业厅厅长,1962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党组书记。“文革”中受破孩,后平反。1973年9月任广东省知识青年办公室副主任。12月任国营农场路线月任广东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4月至1988年1月任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5月至1987年10月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1988年4月任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2001年9月离休。

  王宋大,男,1935年12月出生,汉族,籍贯广东省普宁,泰国归侨,文化程度大学,1985年7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50年至1956年在普宁三中、汕头华侨中学就读,高中毕业。1956年在西安动力学院学习,1957年院系调整后转入浙江大学就读至1962年毕业。1962年后,在湘潭电机厂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机械部湘潭牵引电气设备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6月至1988年任湘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至1995年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1988年至今任第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1989年至1994年任中国侨联副主席。1993年至1996年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副秘书长兼华侨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至今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96年至2003年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兼副秘书长。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兼华侨委员会副主任。

  王鲁明,男,广东省东莞厚街大塘村人。原名王寿祺,1915年11月出生。青少年时期就追求思想进步,积极投身革命运动。1935年夏在东莞中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国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青年同盟”,在“中青”的领导下开展学运工作,当选为东莞中学学生自治会主席。是年冬发动全校学生停课上街--,响应与支援北平学生发起的“一二.九”抗日救国运动,并成立东莞中学学生救国会,当选为主席。1936年10月参加中国。同年西安事变后被县政府拘捕并被学校开除,经鼎力营救获释后转入地下秘密工作。1937年春任中共东莞临时工委委员。1938年4月任东莞中心县委委员兼水乡区第一任书记(未到职),随即调往广州参加广东省委干部训练班学习。同年10月从广州回到东莞,参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工作,12月常备壮丁队与模范壮丁队在清溪苦草洞集中整训和县委改组后,于1939年初任东莞县委宣传部长,1940年夏任惠阳县委宣传部长。1942年夏任惠中片特派员。1944年至1945年在中共广东省临时工委、广东区党委任干事。1946年至1947年调香港地下组织从事党务工作。1948年3月任东江江南地委书记、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政委,1949年江南支队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任支队政委。建国初,任东江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3年调粤东区党委,先后任城工部副部长、工业部长、区党委副书记。1956年初曾任抚顺石油二厂党委书记,随后调任外交部机关党委书记。1958年冬至1966年5月,先后任驻罗马尼亚大使馆、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1966年5月回国任外交部政治部办公室主任。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审查及下放干校劳动。1972年2月至1974年5月任驻瑞典王国特命全权大使。回国后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党组副书记。1980年6月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1982年6月经中央国家机关第五次党代表大会选举,当选为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顾问。1987年离休,作为中央观礼团成员参加了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和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活动。1988年回东莞定居,享受老红军待遇和正部级医疗待遇。2003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王颂汤,男,汉族,1938年3月生,中共党员,广州远洋运输公司原总经理。王颂汤退休后,牵头成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在他的推动下,协会志愿者从2名发展到2661名,累计募款1.25亿元,组织40多次“访贫助学行”,资助广东省35个县(区、市)24346名孤贫学生,举办“千名孤贫儿童省会行”“中秋思亲访贫童”等系列活动,开展“爱满罐”储蓄捐赠、“爱心午餐”“乡村学校蜕变”“全城爱心接力义剪”、重症贫童救助等慈善活动,帮助24346名孤贫学生实现上学愿望、1274名重症病童得到救治。2004年,王颂汤发起成立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历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代会长。工作中,他不仅不领取任何报酬,还捐出自己的退休金补贴公益。为确保慈善款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他坚持亲力亲为深入实地调查,足迹遍及广东省境内35个县。他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却曾腰绑着固定带、手拄拐杖奔波近千公里,对1470名贫困学生逐户家访核查,深入了解申请资助学生情况,真实记录每户家庭情况,筛选最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与志愿者一起,自带干粮,到偏远地区看望穷困群众,安慰孤儿孤老。他还一次次来到医院病房,把社会关爱送到重症病童身边,让病童及家人看到生活的希望。王颂汤带领促进会与广州当地多家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签订协议,设立“爱心直达专项基金”“天天公益专项基金”“真情追踪专项基金”,开展精准扶贫“小草行动”,通过媒体发声,激发社会正能量,助力恤孤助学等公益活动。王颂汤十分注重款项使用的公开透明,坚持每月在网站上公布财务报表、捐赠清单、资助款使用明细表和资助款汇付一览表,主动对协会资金进行审计并公开审计结果,坚守慈善事业的纯洁性。王颂汤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王治勇,男,汉族,1977年1月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菠萝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王治勇在佛山市南海区组织成立以城市救援为主的专业救援队伍——“菠萝义工队”,并任队长。5年里,他带领义工队先后参与高州、英德水灾,湖北荆门水灾,云南鲁甸、普洱地震等大小各类救援活动400多起,直接救助群众2000余人次。王治勇在广东奋斗多年,靠勤劳致富,事业有成后,开始投身公益。2008年,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遇特大低温冰冻灾害,他利用开办物流公司的便利,免费为灾区承运电塔。2010年,广东省高州市发生水灾,他又第一时间组织车辆向灾区运送物资。2012年8月,他依托企业员工,正式注册成立“菠萝义工队”,决心“用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帮助他人”。为办好义工队,他甚至把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公益事业。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第二天,王治勇便带领载满救灾物资的车队赶往灾区。救灾期间,他带领车队多次冒险突进,在乱石横飞的灾区艰难前行,把一车车物资送到被困群众手中。同年10月,云南普洱发生6.6级地震,义工队又急行军30多个小时,行程2000多公里,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王治勇把“尽可能帮助他人”作为自己人生的最大追求,闻灾而动,不遗余力。2016年5月20日,广东信宜发生特大水灾,“菠萝义工队”第一时间进入灾区救援。6月23日,江苏阜宁突发龙卷风、冰雹灾害,义工队又火速赶往救援。7月2日,安徽桐城孔城镇、潜山王河镇发生水灾,王治勇带领队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转移被困群众154名。7月9日,王治勇带队赶往福建闽清参加水灾救援,协助对24个受灾乡镇发放物资。7月19日,王治勇和队员们在湖北荆门、天门水灾地区救援,搜救转移被困人员272人,配合电力部门运送变压器17台。一个多月时间里,王治勇带队马不停蹄地驰援四省参与救灾。连续高强度劳作,使他一度晕倒在救灾现场。如今,“菠萝义工队”从最初28人发展到2763人,下设5大部11支分队,队员遍布整个珠三角,能够面向全国提供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的免费救援服务。王治勇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南阳:历史名人提升城市品牌

下一篇:向世界发布“中国菜”:河南晚宴迎亲烩面打头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