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逃离北京新方式:去驻京办吃饭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去年omakase,冬天围炉煮茶,还捣鼓过100块3口吃完的东北bristo;
在北京不存在社交尴尬,只要起头骂一句北京饭店难吃,空间里就会充满快活的气息。
但所有人骂骂咧咧一阵,心里都会想到同一个名字,说一句“其实北京也有好吃的”。
这名听着像个政府单位,但它在所有在京人听来,它是各个地方开在北京的国营餐厅。
一位四川籍朋友一口下去被辣到原地磕头,江西籍朋友这才安心下筷子,他知道只有这个辣度才正宗。
主打的就是一个厅局风餐厅,整个调调正经到,让你感觉自己裤腰带不提到胸口都不对。
我的朋友董老师是个吃汉堡都会剩个肉饼的女孩,但石河子驻京办的大盘鸡,她连剩的汤都打包带走了。
为了保证所有菜品根正苗红,食材是空运的,做饭用的水是空运的,厨师是空运的。
外地人会觉得很腥,只有贵州人本人知道那是家乡泥土的芳香,吸一口就想原地唱山歌。
广西驻京办那栋楼被螺狮粉熏蒸了九九八十一天,总有找厕所的出租司机在这迷路。
小苏第一次来在这坐了一天,因为他家螺狮粉鸭掌煲的料太厚了,吃里面的料算一顿,吃完料下粉晚饭又解决了。
豆泡腐竹让给第一次来的朋友吃,经常来的朋友都会直接捞芋头,全锅的精华都吸在里面。
螺狮粉被科技与狠活祸害成过气网红,川菜馆子卷生卷死,但驻京办们依旧地位不减。
驻京办最老的馆子都是80年代的了,但味从来都没变过,顾客也没少过,平价标准也没变过。
我有次一个人去贵州驻京办,被服务员领到四人桌,地毯很软,桌布很白,感觉像坐在宴会厅里。
我点了个肠旺面,只要20块,还被反复确认有没有忌口,上菜时候还跟我说久等了。
大城市总有那种论调:北京/上海/杭州不是没有好吃的东西,你得去京兆尹,你得去米其林,你得舍得吃贵的。
要不就说你得会找,吃过几个好吃的就洋洋自叫自己“老饕”,那副嘴脸比潇湘阁的金钱蛋还油。
“会吃”这事弄的人压力贼大,驻京外地人都快把《舌尖1》导演陈晓卿后脚跟踩烂了,他前脚吃完后脚就成网红店。
餐厅不再是给人开的,成了划分阶级的工具,拿着消费主义pua自己又去pua他人。
管你去敦煌是坐头等舱还是硬座,想来甘肃驻京办吃一口,都得忍受北京要命的交通。
驻京办它老得恰到好处,让人想起小时候随父母吃喜酒的婚宴厅,父亲的升迁宴,或是一家人没来由的热闹聚餐。
熟悉感抚平你的眉头,翻开折痕斑斑的菜单,点个锅包肉、大拌菜、拔丝地瓜……
也是,这是小时候一家三口下馆子点的,如今只有自己一个人,怎么吃得了,只好打包。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