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 大美中轴】民俗旧忆“老天桥”京味儿文化的圣地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很多初来北京的游客,对北京的交通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门”多,、朝阳门、建国门……一个是“桥”多,什么三元桥、亮马桥、双井桥等。
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每年春冬祭祖,都要路过中轴线南部这座桥,因只有天子能走,故名天桥。
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市场和商业群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纷纭杂乱的各种小贩吆喝声、五行八作的民间艺人、鳞次栉比的小摊小店……清末民初的诗人易顺鼎写下的“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是天桥最真实的写照。
当时天桥这一带,河沟纵横,两旁风光绮丽,杨柳垂条。来看风景的人络绎不绝,茶馆,酒肆兴起来了,练把势的,说书唱戏唱大鼓书的都有。艺人在地上画个圆圈,就在圈里卖艺,不需要什么房舍。来客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看卖艺者的表演。
到清末民初,随着南城前门一带交通商贸文化娱乐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天桥一带更兴隆起来。过去不允许的戏园子、游艺园出现,商业、服务业、手工业更兴旺,民间艺人来这里卖艺设场的竟多达五六万人。这时的天桥市场,集吃喝玩乐、游览购物于一地。
天桥富蕴文化内涵,在民国初年形成较为繁荣的平民市场,作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地区,学者齐如山在《天桥一览序》中说:“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以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天桥平民文化。
10月5日,让我们跟随赵兴力老师一起,感受老北京天桥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秘天桥到底是怎样一个创奇的地界儿。另为大家现场表演两项老天桥绝活儿,擎好儿吧您嘞!
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办公室主任,天桥印象博物馆顾问。2001年起从事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工作,2003年筹备成立天桥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办公室,开始寻找天桥老艺人及其传人,成立了天桥民俗文化社、天桥街道民俗艺术团、天桥曲艺茶社、天桥评剧团。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