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北京的涮羊肉驴打滚 张弦:女指挥没什么不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女指挥家在舞台上很少见,优秀的女指挥家更是为凤毛麟角,中国指挥家张弦算一个。张弦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7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8年她只身赴美,在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攻读指挥博士。这几年,担任新泽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以及BBC威尔士国家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6月24日,张弦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美国著名女高音弗莱明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期间,这位当红的女指挥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聊起了指挥艺术也聊起了家常。
1973年,张弦出生在丹东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为她取名“弦”,是希望女儿日后能走音乐之路。回忆起第一次指挥,张弦说:“我头一次指挥拿的不是指挥棒,是筷子!当时,在郑小瑛老师家吃饺子呢,老师说虽然你才训练了一年,但是可以了,来,拿筷子试一试。”
在张弦的艺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得到了包括郑小瑛、吴灵芬、马泽尔等中外指挥大师的悉心教导。她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登台是郑小瑛老师给的机会。“我20岁大三那年,中央歌剧院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彩排原本是郑小瑛老师指挥,但是头一天她病了,她就推荐我去。之前,我一直是郑老师排练时的钢琴伴奏,根本没有指挥乐队的经历。”张弦回忆说,当时乐团经理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站在指挥台上,有些不高兴。郑小瑛老师在电话里对他说“让她试试,实在不行,我就赶来。”从《序曲》开始仅过了5分钟,张弦就进入状态。中场休息,乐队经理对郑老师说:“这个小孩儿还行,您今天不用来了。”后来的正式演出,最后变成了张弦的大学毕业演出。
2002年,指挥大师马泽尔创办了“马泽尔维拉指挥大赛”,张弦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与另一位选手并列第一名。那是她第一次登上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并进入纽约爱乐乐团作为马泽尔的助理指挥。马泽尔很注重对她的培养,多次安排她指挥乐队。“我跟马泽尔大师主要学的是对乐队的排练时间的统筹,这个对一名指挥来说很重要。他对排练时间绝对是精密的计算,每个曲子多长时间,排练几分钟,哪里要排练,他在排练前都已经计划好了。所以他排练效率非常高。”
张弦于2005年起,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直至2008年。2009年起,张弦担任意大利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于2011年,同时担任荷兰国家演奏学院音乐总监。
作为女性指挥家,不免被人问及是否有什么优势或挑战,而张弦却总是豪爽回答:“女指挥没什么不同。”
张弦坦言:“指挥是对职业音乐家的领导,所以你的音乐素质要格外的高,才能作指挥。排练的时候要有权威,指挥要自己很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怎么做到马上提高乐队的质量。”
张弦指挥乐队1小时,就提前研读谱子20小时,对自己的严格铸就了今天荣耀。
多才多艺,对张弦来说恰如其分。“指挥必须精通某一乐器,所以我小时候就开始学钢琴,对指挥手上乐感很有帮助。”除了指挥这个正差,当初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张弦还学了两年声乐,专修女高音。前天,在国家大剧院,美国著名女高音弗莱明的排练现场,当时弗莱明并不在场,到了应该歌唱家演唱的环节,一边指挥乐团的张弦一边开口演唱。美妙的嗓音,立即令在场演奏家和观众赞叹不已。张弦说:“如果指挥歌曲作品时候,我会跟着一起唱,这样既起着指引作用,同时歌唱家也可以看我的嘴形,起到提词器作用。”
喜欢旅游的张弦因为平时的工作太紧张,并没有太多时间到处游玩。回到北京,也只是抽空见见老朋友老同学。如果是在欧洲,时间允许的话她会去逛逛博物馆。
张弦每年会在世界各地安排八十到上百场演出,其中包括一到两部歌剧。不管多忙,张弦说休息是必须的,今年七月她就打算休假。“去哪儿都可以,就是要跟家人在一起。”张弦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原则,通常演出不超过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必须要回家一下,哪怕待几天再走,我也要回家一下。”作为一名称职的母亲,张弦曾经表示,如果能有一分钟,她的第一任务是自己的两个孩子。
如今,张弦大部分时间住在美国新泽西。平时,回一趟北京不容易。“从11岁考进附中到25岁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14年的时间,我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胃口几乎打上了北京这个城市的烙印。我的老家在丹东,北京就像我另一个家。”张弦说,她虽然仍然喜欢吃东北老家的酸菜火锅,但她更喜欢老北京的美食。
“我最想念的是离音乐学院很近的真武庙那条街,但是现在没啦,特别心疼。读书时候,老去那里吃火锅,每次回北京也一定要吃火锅。涮羊肉,一定要吃的啊。”除了涮羊肉,张弦还有另一个情节,那就是香糯可口的驴打滚。她说,这是她非常私人口味的秘密,别人很少知道。出国很多年,时不时地就会想起它。“带到美国去就坏掉了,放在冰箱里又硬了,隔夜呢又馊了,只能吃新鲜的。上学的时候,我常去后海一个小吃摊儿吃驴打滚,不是很有名但很好吃。”
女指挥家在舞台上很少见,优秀的女指挥家更是为凤毛麟角,中国指挥家张弦算一个。张弦11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7岁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1998年她只身赴美,在辛辛那提音乐学院攻读指挥博士。这几年,担任新泽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以及BBC威尔士国家弦乐团首席客座指挥。6月24日,张弦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美国著名女高音弗莱明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期间,这位当红的女指挥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聊起了指挥艺术也聊起了家常。
1973年,张弦出生在丹东的一个艺术家庭,父母为她取名“弦”,是希望女儿日后能走音乐之路。回忆起第一次指挥,张弦说:“我头一次指挥拿的不是指挥棒,是筷子!当时,在郑小瑛老师家吃饺子呢,老师说虽然你才训练了一年,但是可以了,来,拿筷子试一试。”
在张弦的艺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得到了包括郑小瑛、吴灵芬、马泽尔等中外指挥大师的悉心教导。她永远忘不了,自己第一次登台是郑小瑛老师给的机会。“我20岁大三那年,中央歌剧院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彩排原本是郑小瑛老师指挥,但是头一天她病了,她就推荐我去。之前,我一直是郑老师排练时的钢琴伴奏,根本没有指挥乐队的经历。”张弦回忆说,当时乐团经理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姑娘站在指挥台上,有些不高兴。郑小瑛老师在电话里对他说“让她试试,实在不行,我就赶来。”从《序曲》开始仅过了5分钟,张弦就进入状态。中场休息,乐队经理对郑老师说:“这个小孩儿还行,您今天不用来了。”后来的正式演出,最后变成了张弦的大学毕业演出。
2002年,指挥大师马泽尔创办了“马泽尔维拉指挥大赛”,张弦在强手如林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与另一位选手并列第一名。那是她第一次登上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并进入纽约爱乐乐团作为马泽尔的助理指挥。马泽尔很注重对她的培养,多次安排她指挥乐队。“我跟马泽尔大师主要学的是对乐队的排练时间的统筹,这个对一名指挥来说很重要。他对排练时间绝对是精密的计算,每个曲子多长时间,排练几分钟,哪里要排练,他在排练前都已经计划好了。所以他排练效率非常高。”
张弦于2005年起,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直至2008年。2009年起,张弦担任意大利米兰威尔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并于2011年,同时担任荷兰国家演奏学院音乐总监。
作为女性指挥家,不免被人问及是否有什么优势或挑战,而张弦却总是豪爽回答:“女指挥没什么不同。”
张弦坦言:“指挥是对职业音乐家的领导,所以你的音乐素质要格外的高,才能作指挥。排练的时候要有权威,指挥要自己很清楚到底想要什么,怎么做到马上提高乐队的质量。”
张弦指挥乐队1小时,就提前研读谱子20小时,对自己的严格铸就了今天荣耀。
多才多艺,对张弦来说恰如其分。“指挥必须精通某一乐器,所以我小时候就开始学钢琴,对指挥手上乐感很有帮助。”除了指挥这个正差,当初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张弦还学了两年声乐,专修女高音。前天,在国家大剧院,美国著名女高音弗莱明的排练现场,当时弗莱明并不在场,到了应该歌唱家演唱的环节,一边指挥乐团的张弦一边开口演唱。美妙的嗓音,立即令在场演奏家和观众赞叹不已。张弦说:“如果指挥歌曲作品时候,我会跟着一起唱,这样既起着指引作用,同时歌唱家也可以看我的嘴形,起到提词器作用。”
喜欢旅游的张弦因为平时的工作太紧张,并没有太多时间到处游玩。回到北京,也只是抽空见见老朋友老同学。如果是在欧洲,时间允许的话她会去逛逛博物馆。
张弦每年会在世界各地安排八十到上百场演出,其中包括一到两部歌剧。不管多忙,张弦说休息是必须的,今年七月她就打算休假。“去哪儿都可以,就是要跟家人在一起。”张弦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原则,通常演出不超过两个星期。“两个星期必须要回家一下,哪怕待几天再走,我也要回家一下。”作为一名称职的母亲,张弦曾经表示,如果能有一分钟,她的第一任务是自己的两个孩子。
如今,张弦大部分时间住在美国新泽西。平时,回一趟北京不容易。“从11岁考进附中到25岁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14年的时间,我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胃口几乎打上了北京这个城市的烙印。我的老家在丹东,北京就像我另一个家。”张弦说,她虽然仍然喜欢吃东北老家的酸菜火锅,但她更喜欢老北京的美食。
“我最想念的是离音乐学院很近的真武庙那条街,但是现在没啦,特别心疼。读书时候,老去那里吃火锅,每次回北京也一定要吃火锅。涮羊肉,一定要吃的啊。”除了涮羊肉,张弦还有另一个情节,那就是香糯可口的驴打滚。她说,这是她非常私人口味的秘密,别人很少知道。出国很多年,时不时地就会想起它。“带到美国去就坏掉了,放在冰箱里又硬了,隔夜呢又馊了,只能吃新鲜的。上学的时候,我常去后海一个小吃摊儿吃驴打滚,不是很有名但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