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足邮亭鲫鱼品邮亭镇的起起伏伏-探长解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重庆市大足区,论景,最有名的则是大足石刻,论吃则一定会提到邮亭鲫鱼。邮亭鲫鱼,在川渝为老百姓耳熟能详,在全国也小有名气。探长到大足吃过几次,那时年纪轻,只顾到吃鱼咂味,吃完走人,对邮亭只有鱼好吃的记忆。
邮亭镇,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大足区的南大门。曾经的邮亭是一处驿站兼行署(衙门),明代蓬溪的一个知县张养性还写过作文记叙。到清代,邮亭的定位似乎更单纯了,改名为邮亭铺(”铺”,大多是清代对邮路驿站的称呼)。1909年,始称邮亭乡,1993年与新利乡和子店乡合并后,才是今天邮亭镇的模样。
现在的邮亭是大足区的工业重镇、明星镇,不过,你可知道,这之前,邮亭其实有好几次机会提前成为大足之星?
邮亭自古以来,都是驿站和邮路节点,唐代就是大足的南大门,在通往重庆母城和大足周边的商路之上。本来稳步发展,少说也得是个知名商贸重镇。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跟整个四川一样,邮亭所在的大足未能在明末清初持续的战乱中幸免,一度因为地广人稀而被合并到荣昌,直到清雍正,邮亭才又成为大足的邮亭。
这次战乱,可以说是第一次中断了邮亭的兴起,所以原本是行署的邮亭成为了邮亭铺。
清代的东大路上(成都至重庆),邮亭铺和周边的单石铺(今属永川),双路铺等,依靠县城到邮亭的石板路和清朝的邮政系统,承担着邮件传递和驿站的作用,并慢慢的修养生息,就这么运转了近200年,虽无大的事件,倒是给邮亭留下了一条老街。
到了军阀混战的民国年间,大足深受其苦。邮亭因离县城几十公里的距离,加上道路不便,倒没被过多骚扰。可西山匪患不断,就连大画家张大千也曾在西山被土匪劫去做了一段时间文书师爷,老百姓的日子着实过得艰难。
时局虽乱,百姓还得苟活。不知什么时候,邮亭百姓靠着太平河的水和泥土,搞出砖瓦厂,用水和九龙滩的砂,烧出有名的邮亭砂罐(50年代,邮亭砂罐年产数十万只,还到北京参加展览)。副业搞出名堂的同时,农业还没落下,据1936年的统计,大足所有乡镇的粮食储备中,邮亭至少排在前3位,储量达到3600石(按100多斤1石算,少说也有200吨上下),足足装满6个粮仓。
1928年,大足境内第一条公路成渝公路邮亭段修通,大足到邮亭的大邮公路也开始了计划,加上清末就开始计划的成渝铁路,邮亭似乎有一次迎来因路而兴的机会。然而,腐败的旧政府官员,早就把用于建设的钱挪进了自己的腰包。到上世纪40年代,大邮路和成渝铁路,除了建成一些涵洞、桥基和隧道,不得不因为缺钱而停工。本以为靠路改变生活的邮亭百姓,除了多几辆黄包车跑运输外,反倒是干了不少苦活。
邮亭位于西山(即今巴岳山)的末端,这个西山虽不是华蓥山脚下盛产煤的西山,但也是华蓥山的续脉,一样的煤铁资源优秀,西山出的好铁,就是大足龙水铁器名头响的重要原因之一。邮亭,做煤产业年头比较早,在邮亭燕子岩曾经有旧煤窑,在洞内留有“洪华”的年号(吴三桂之子的年号,那时四川基本在吴三桂控制之下),证实了在明朝时期就有采煤历史,到1935年还在苦竹林开有煤矿,只是一直不大不强。
抗战伊始,军工企业内迁重庆,需大量生铁。重庆顺昌公司便盯上了邮亭的资源,在邮亭的二郎塘兴办福昌铁厂,建了8立方米的高炉,还引进先进技术,成为大足县城第一所采用机械冶炼的工厂。1937年铁厂采用直流电发电机给电瓶充电,又让邮亭成为了大足县城第一处用电的地方,彼时,现代工业的光芒似乎点亮在邮亭上方。眼看着邮亭有机会成为大足重镇,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抗战胜利,重庆的军工企业搬走,铁厂销量锐减,几经易手后邮亭发展再陷低潮。
50年代搞建设,1951年大邮公路全线年全线通车,并设邮亭铺站,让邮亭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砂罐厂公私合营,产量提升,不知当年有多少川渝家庭用的都是邮亭砂罐。长河碥煤矿的开挖,让邮亭境内的煤炭资源得到真正的挖掘。
60年代发展水利,今天邮亭境内的新利水库、红旗水库都是那个时候修建。利用水库搞渔业、强农业,给邮亭在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借助交通之便和建设之趋,邮亭铺站成为当时大足、安岳、潼南、铜梁几县的货物集散枢纽,一个小小的四等中间站,60年代中期年货物到达量达31万吨。
1964年,我国引进了法国贝利埃重型汽车生产技术,原本准备设厂在宜宾,但因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得不考虑在成渝铁路沿线重新选址。几经考察,把厂址定在了邮亭镇的高家店(现地名应为高家湾)。这么好的机会,大足当然不会放过。高家店,当年并无大的企业,几乎都是田地,靠近太平河,动迁很快完成,开始动工。结果,高层领导到现场一看,这里不满足“靠山、分散、进洞”的战备原则,又在1964年重新选址到了双路铺,也就是今天的双桥。
可惜啊,邮亭错过了真正是最好的一次机会,要不然,今天邮亭为大众所知的除了邮亭鲫鱼,还得加上红岩牌重型汽车了。
即便如此,邮亭人也没有懊恼,该怎么干就怎么干。随着70年代磷肥厂的投产和茶叶垦荒的开展,邮亭又有了新的支柱。此时的邮亭凭借悠长的农业发展历史,坚持水旱轮种(中稻为主,收获后种小麦、胡豆、油菜等作物),1979年整个邮亭的轮种土地面积达到20余万亩,占到了大足全县的70%左右,还在80年代初率先建起了一条龙全自动打米厂,又一次拿到大足的第一。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几次错过了发展的好机会,工业发展业走了一些弯路,邮亭地处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让邮亭注定不会沉寂。进入新千年,邮亭镇一跃而成为重庆市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重庆市“百镇工程”实施镇和重庆市市级中心镇。虽然几十年前失去得到造出“红岩牌”重卡的机会,但若干年后,却仍然依托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建设成了数百家企业入驻的工业园区。现在的邮亭镇,真正是成为了大足的工业重镇,这个时代,真正成就了邮亭。
说完邮亭的过往,探长不由唏嘘,若不是过去命运的捉弄,邮亭或许能够是不一样的邮亭。所以,哪里有我们成就时代,真正是时代成就了我们。
从探长看到的资料,大足县原本并不特产鲫鱼,是在1978年从老江北县引进了白鲫,并在大足境内各水库投放才开始有大量出产。
探长估计,拥有13座大小水库的邮亭百姓,很有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大量拿鲫鱼做各种各样的美味。探长由此推断,这道菜的成法至少是在80年代就有了,只是那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传播不广。
至于1992这个年份,很可能是这前后,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公路运输运力剧增,来往老成渝公路的汽车越来越多,邮亭鲫鱼开始被南来北往的司机朋友们广为传颂,可能性较高,毕竟那个时候,大多数重庆美食都是由司机朋友们尝遍美食的嘴亲自品鉴后才能传播四方。而到1995年成渝高速通车后,邮亭鲫鱼才真正被川渝广大市民所熟知,进而传遍全国。
看了探长的文章,以后大家到邮亭吃正宗邮亭鲫鱼的时候,可别再像探长当年傻乎乎的只顾吃,也跟老板吹上几句,说不定老板一高兴,给你打点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