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乡崛起生物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围绕省委、省政府“绿色经济强省”重大战略,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誉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实施“生物富州行动计划”中,依托优越的区位和富集的资源优势,大力建设天然橡胶、普洱茶、生物柴油、汉麻产业、傣药南药、竹材、绿特食品“七大基地”,突出培育壮大胶、茶、麻、药等12类生物产业,特色生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强劲动力。
伴随着生物技术重大成果迅速催生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位居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特色生物产业基地正在悄然崛起,一批批浸润着热带雨林元素、散发着傣乡天然芳香的西双版纳“制造”绿色生物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走进国际国内大市场,西双版纳正向世界展现出自己崭新的绿色经济形象。
西双版纳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热区,光热水土自然资源优越,生物多样性富集,十分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各种动植物生长,使她赢得了“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誉,绿色,是西双版纳州最鲜明的底版色调,是西双版纳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资本。正如州长刀林荫所说:“绿色、生态,对西双版纳来说不仅是一种迷人的色彩和风景,更是一种发展的基因,可持续发展之本。”
该州是我国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展生物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然而,经济长期依赖于“粮、胶、蔗、茶”四大传统产业支撑,难有大的突破,资源开发不充分、经济发展不充分,成为了制约该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新世纪是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世纪。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颁布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重大决策,深刻认识到,作为新兴的生物产业,渗透力强,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正是西双版纳急切需要的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边疆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生动力。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重大机遇,把生物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破解农业经济发展瓶颈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选择,坚定地实施“生物富州”战略,把生物产业培育和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州委、州政府成立了实施“生物富州”战略领导小组,设立了州政府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确立了把西双版纳建成云南外向型生物产业特色基地的目标定位,制定了《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生物富州行动计划”。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发展思路。该州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产业扶持作用,坚持统筹规划、集聚发展,促进企业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关联企业向优势地区汇集,形成生物产业集群。依托丰富的热区资源,把绿色生物产业作为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龙头培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品牌打造、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七大工程,大力建设天然橡胶、普洱茶、生物柴油、汉麻产业、傣药南药、竹材、绿特食品“七大基地”。州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生物产业扶持资金,突出培育壮大胶、茶、麻、药等12类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是高起点、高投入、高品质、高效益的新兴产业,产业集聚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该州按照“战略性合作、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的思路,以优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为切入点,选准目标客户,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生物资源开发。强化责任意识,加强软硬件建设,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效能,优化服务质量,建立重点项目“一条龙”服务、建设项目“全天候”服务、投产企业“保姆式”服务体系,营造“创新、开放、亲商、重商、安商”的文化氛围,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落户,打造开放开发“磁场”;依托资源优势,精心组织、设计一批带动面大、关联性强的优势生物产业项目,建立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和督办制度,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
富集的资源优势、优良的投资环境,使西双版纳成为了特色生物产业的投资洼地,一批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加盟西双版纳生物产业开发。雅戈尔集团、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增靓生物、勐象竹业、云南白药、七彩云南勐海茶业、云南高深橡胶、金星啤酒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落户勐海特色工业园区、景洪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生态食品、生态用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工业等产业门类全面发展的格局,一批注重自主创新、产业链较完整、特色优势明显的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显现出来了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西双版纳外向型生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
2007年初,该州成功引进战略投资企业雅格尔集团和宁波宜科两家上市公司,两大公司即速出资2亿元在勐海特色工业园区成立了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支撑体系,开展麻纤维、麻纱线、麻织物以及终端产品麻袜、内衣、衬衫、服装、家纺等领域的产品研发,强势推进汉麻产业化的发展。2009年初,该公司年产2000吨汉麻纤维的世界上第一条规模化汉麻纤维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年汉麻纤维加工值近亿元,其汉麻除胶、麻纱线等研发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建起了3万余亩的汉麻原料种植基地,保障了原料来源,促进了山区农民增收。
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看好铁皮石斛开发的广阔前景,于2009年8月进入勐海县工业园区成立了光明食品集团云南石斛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打造“中华养生第一品牌,领军中国石斛产业”为目标,已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高洁净组培室5000平方米,年可育组培苗5000万丛以上,成为国内石斛行业装备最精、科技含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组培工厂;建成20万平方米高规格钢架种植大棚和1万平方米GMP标准厂房和加工流程,形成了工厂化繁育组培苗、种植到深加工、储运、销售,再到科研、新产品开发的完整体系,已生产出石斛鲜品、铁皮枫斗、颗粒冲剂、酒、养生茶、饮料6大类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武汉等全国各大中城市。2010年,实现产值7000万元,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
“茶有益,茶有大益,大益普洱茶”。这是连续4年先后在中央电视台1台、10台黄金时段每天播出、观众耳熟能详的大益集团经典广告语,深深地印在了茶叶消费者的脑海里。2004年,通过引进著名企业把勐海茶厂成功重组的大益集团,建立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构建遍布全国大城市的营销网络;设立了省级普洱茶重点实验室和业内首屈一指的博士工作站,形成了较完备的普洱茶生物产业技术体系,为普洱茶新产品研发、品牌打造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该集团已将“大益”打造成了国内国际普洱茶市场的第一品牌,获得了“中华老字号”、中国著名农产品和云南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正向“中国著名商标”冲刺。2010年,大益集团生产销售普洱茶6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5亿多元、税收1.04亿元,位居全国制茶同行业之首。对勐海县整个普洱茶产业提升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推动作用,该县2010年普洱茶超过2万吨,已占云南普洱茶总产量的40%以上,已成为中国普洱茶最大最集中的生产基地和普洱茶重要研发中心。
实施生物品牌战略,扶优扶强,确立目标,集中科研、财力,下功夫培育一批特色生物名牌产品,积极培育名、优、新、特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以名牌带动产业发展,增强生物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和省级著名商标,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龙头生物企业,给予重奖。“东风”、“云象”橡胶,“大益”、“大渡岗”、“七彩云南”、“昌泰”茶叶等十余个生物产品获得了云南省著名商标,一批生物农业跨入了国家和省级龙头农业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到达47个,云南名牌农产品6个。
通过3年的“生物富州行动计划”实施,全州生物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调整取得突破,新兴生物产业培植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取得新进展,生物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效应明显。2010年,生物产业总产值达95亿元,同比增长15.8%,特色生物产业保持了强劲发展的态势。
“十二五”期间,西双版纳特色生物产业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州委、州政府科学谋划,围绕西双版纳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总目标,把西双版纳建成云南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作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核心任务,立足国内和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发展”、“大企业带动发展”战略,用足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着力生物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深入实施“七大工程”、加快推进“七个基地”建设,竭尽全力做强做大天然橡胶、傣药南药、生态食品和生态用品“四大板块”生物产业,用5至10年时间,培植成为“四个百亿元产业”。大力提升橡胶产业,建设橡胶深加工项目,力争2015年实现橡胶产业总产值100亿元。生态食品等3个新兴产业,力争在2020年前每个产业实现总产值100亿元的目标,有力支撑和推动桥头堡建设主阵地的全面建设。(赵汝碧)
商讯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