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源:瓜果飘香产业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低热河谷槽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条件优越。通过项目带动,分别于2011年投入1000余万元改造沙营坝子3000亩中低产田,2016年投资300万元改造箐脚坝子2300亩中低产田。
改造后的土地成为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沟、渠、路、桥、涵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模式,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是当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近年来,古敢乡依托优异的气候环境、便捷的交通、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先后在古敢坝子、沙营坝子、箐脚坝子等地发展大棚西瓜、火龙果、姬松茸、时鲜蔬菜、百香果,红托竹荪等特色种植业,村民们通过发展特色种植、流转土地、就近就便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时下,百香果陆续上市,沙营坝子的200余亩百香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又大又圆的百香果挂满藤蔓,果农们在地里摘果、掐叶,整理藤条,清除杂草……忙得不亦乐乎。
百香果具有滋润喉咙、美容养颜、促进食物吸收和消化、降脂降压等功效,深受群众喜爱。通过对市场、气候、土地等方面的实地调研,2018年古敢村民周友香在沙营坝子种植百香果70余亩,品种是从广西引进的“紫香1号”和“台农”,由于销路不畅,市场不景气,2018年收支基本持平。“我们通过不断探索总结,2019年开始只种‘台农’,这个品种口感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产量高,亩产在1吨左右。”周友香介绍。通过精心管理,积极拓展市场,2019年周友香盈利50余万元。
如今,古敢的百香果在周边地区已是小有名气,2021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余亩,产品大部分批发销往广西,也通过线上销售到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喜爱。
“今年气候条件好,百香果结果多,目前果子陆续进入采收,我们每天都有十余人在基地里摘果、管理,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游玩。”基地管理人员介绍。
初步预计,2021年古敢百香果产量可达300吨,根据百香果的品质,按市场价格8—20元每公斤出售,百香果种植可实现产值200余万元。
在古敢坝子里一垄垄韭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忙着收割、分拣、打包、装箱、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收割韭菜都是选择在晴天早晨或晚上进行,清晨的韭菜水分充足,收割后韭菜新鲜脆嫩,储运时间短,产量和品质都比较好,利于销售。”正在收割韭菜的菜农介绍。
2020年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村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场调研,在古敢坝子流转土地150亩,种植无公害韭菜,2020年10月开始育苗,12月开始移栽,2021年6月第一批韭菜开始收割。
“自育苗以来,移栽、除草、施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用人,基地里每天都有10多人前来务工,这些活计都很轻松,也没有太多的技术要求,前来务工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妇女,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合作社负责人肖本芝说。
古敢韭菜,采取无公害种植模式,严禁使用高度高残留农药,种植韭菜品质极佳。合作社与贵州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收割的韭菜根据市场价格而定,保底价格为1.8元每公斤。今年的韭菜市场较好,自收割以来的韭菜均按照2.4元每公斤售出,目前合作社已实现产值5万余元。
古敢气候条件好,韭菜种一次可收割5年,一年可收割5—8次,每隔22-25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一次,亩产约500公斤,按照2.4元每公斤的价格售出,合作社可实现产值18万元。
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批韭菜收割到第四年打算发展韭黄。韭黄的销售价格比青韭菜高,栽培非常广泛,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时鲜蔬菜也是古敢的一大特色,白菜、小瓜、莲花白、生姜、大蒜……不同的时节生产出相应的菜品,播种、除草、施肥、采收在沙营坝子每天都能见到菜农们忙碌的身影,耕地机、农用车、运输车等各种车辆在沙营坝子的机耕道上来回穿梭,各种新鲜的蔬菜一车又一车往外运送。
古敢水族乡众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是一个专门种植蔬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在古敢、沙营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过白菜、西红柿、西瓜、莴笋、莲花白……每年向市场供应时鲜蔬菜约800吨,收入250余万元。
“这一季我们种的是主要是茄子和小葱,目前已进入采收期,每天都有20多名工人在采收,每天能采收茄子5吨、小葱2吨,3辆运输车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新鲜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冷建忠介绍。
古敢水族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这一要求,采取“党建+合作社+N个基地”的发展模式,引进种植大户8户,种植各类瓜果蔬菜5000余亩,通过这样的模式,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解除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了“人走地荒”的矛盾。( 张政伟、王石美、曹月祥 文/图 富源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