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昭通、临桂、兴义四座小城造就川、滇、桂、黔四大西南强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清末民初家国变乱,外侮日益严重,在北方北洋军阀掌握权力的同时,西南大地同样风起云涌。
时事生豪杰,一个个未来响彻华夏的人物应时而起,行伍出身的大佬们,或起于微末,或起于新兴地主阶层,旧时代的世家政治生态被他们一手打破,旧中国的历史重此展开新的纪元。
从封建王朝的覆灭,到大时代号角的吹响,西南军阀踏着时代的脉络,某种意义上说,影响了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走向。
大邑、昭通、临桂、兴义,四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长出的西南名将们,造就出川、滇、桂、黔四大西南民国强军,也塑造了一段逐渐升华的历史传奇。
大邑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人口不到五十万。大邑这座小城历史悠久,三国时的猛将赵云就葬在大邑城东。
演义里的“万人敌”埋骨大邑,冥冥中好像注定了武脉的传承,小城大邑在民国时期名将辈出,为川军定型,也决定了未来四川的命运。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小城的名人故事大多也逃不开这个规律,大邑安仁镇刘家一对叔侄的崛起,决定了川军的未来,也让小城大邑名声鹊起。
南方各省军队的建立,大多始自清末的大规模建设新军,若考究川军的源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清政府编练的四川新军,二是保路同志会麾下的武装,三是同盟会熊克武等人建立的蜀军。
四川建立新军后,清政府鉴于“甲午战争”军人素质之思,相继建立武备学堂和速成学堂,用来培养军官,也因此形成了川军后来的两大派系“武备系”和“速成系”。
除此之外,川军还有保定系 、第一军系、军官系、第三军系、大邑系等等,再加上地方士绅和袍哥力量的影响,派系“乱如一锅杂货粥”。
1888年7月1日,刘湘出生在大邑县安仁镇,出身武人世家的刘湘,从1908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开始,一路飙升到川军总司令、四川省省长,既成就了速成系,也隐隐建立的大邑系。
虽然在刘湘控制四川时期,川军仍存在大量派系,但表面的统一,造就了真正的川军,也促成了川军未来在民族危亡之时的华丽转身。
除了刘湘外,川军大邑名将还有23军军长刘成勋、西康省主席兼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24军军长刘文辉、第24军中将代理军长刘元瑄、川康边防军副总指挥兼第1师师长冷寅东等等。
昭通,隶属于云南省,地处乌蒙山腹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尤以彝族最为出名,历史上的昭通彝族堪称彝族的骄傲。
滇军与川军相同,脱胎于清末新军,李根源、李烈钧、方声涛、赵康时、沈汪度、唐继尧、张开儒、庚恩旸等一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担任教官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可谓是对塑造滇军贡献最大。
这些人不但为未来滇军培养了大量人才,也使自己成为了旧滇系的代表。但是,从民国到解放前的几十年中,真正让滇军名声鹊起的是来自昭通的彝族势力。
一批出身彝族土司家庭的青年,在乱世之中纷纷投身军伍,逐渐成长并控制了整个云南,形成了云南彝族四大姓。
1927年2月6日,云南蒙自、昆明、昭通、大理四镇镇守使结盟发动“二·六政变”,改组云南省政府,继而架空唐继尧,攫取了云南军政大权。
四镇镇守使笑到最后的是昆明镇守使龙云,到了1930年,经过一系列的内外战争,龙云终于一统云南,成了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其后的十数年间,云南一直处于龙、卢、安、陇等彝族四大姓的控制下,滇军的大部分将领也被称为“龙、卢家将”。
滇军的指挥系统,是以云南讲武堂毕业之军官为基础,辅以云南籍黄埔军官等组成的。其间蕴杂着血亲、联姻等旧军阀维系手段。
这些人形成了滇军的指挥脉络,除龙云、卢汉外,昭通还有许多影响滇军的名人,如原六十军军长安恩博、在长春率军起义的曾泽生、在海城起义的潘朔端、抗日名将93军军长龙泽汇、在锦州被俘的卢浚泉等等。
临桂,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更是现今桂林市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山水甲天下之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自唐代以来,临桂共出了5名状元,2名榜眼,291名进士,被誉为“状元之乡”。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号称“小诸葛”的高级将领白崇禧等桂系将领皆出于临桂。
桂军的前身是为旧巡防队和广西新军,最早的广西新军是从湖南招募的,1906年,边防督办郑孝胥始在龙州编练新军,随后广西新军逐渐壮大。
桂军之始,始自陆荣廷继任广西都督,旧桂系军阀开始崛起。陆荣廷从陆龙之战讨袁风的生水起,到两次粤桂战争的仓皇逃窜,逐渐失去了对广西的主导。
这一时机让新桂系趁势崛起,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和黄旭初等人皆为陆荣廷时代的桂军基层干部,他们通过一些列战争上位,最后倒陆一统桂系,成为新桂系。
临桂小城,出生了两位闪耀的桂系将领,他们不但成就了桂军,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了中国历史。
兴义,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辖县级市,是贵州、广西、云南三省交界之处,有“三省通衢”之称。
兴义和桐梓两座小城,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左右着贵州一省的风云变幻,也成就了不是强军的强军,黔军。
1858年,盘县爆发农民起义,由于盘县毗邻兴义,兴义地主纷纷开始组办团练,地主刘燕山与儿子刘官箴等人筑堡自守,刘氏团练逐渐壮大。
刘氏一族在兴义兴办教育,发展文化,为后来统治贵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造就了一批后来名声斐然的大人物,这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何应钦。
辛亥革命前,刘家掌权的是刘显世,他不但继承了家族团练之职,还获得了一支团防营,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实力。
辛亥革命后,各省新军与会党蠢蠢欲动,贵州巡抚沈瑜庆急电刘显世出兵保卫贵阳,这一封电报,改变了贵州的军政格局,也使刘家跃进贵州政治权利中心。
兴义系又分旧兴义系和新兴义系,旧兴义系是以刘显世等刘氏家族为主的旧军官集团,而新兴义系则是刘显世的外甥王文华等人组成的新军官集团。
旧兴义系以自兴义、兴仁、普安、盘县、安龙等盘江八属子弟为主,而新兴义系主要以日本陆校、保定陆校及云南讲武堂毕业军官为主,属于“少壮派”,诸如朱绍良、何应钦、袁祖铭都是其代表人物。
城头变幻大王旗,兴义之后,又有桐梓,贵州的天空最后被时代洪流所推动,不再由贵州人做主。
小城故事多……旧时代的西南军阀大多出自小城,他们是那个时代军事强人政治的缩影,他们和他们成就的军队,历经了整个大时代,他们曾站在人民的背面,也曾为民族流血牺牲,是是非非,一切转头成空,唯有历史留下点滴足迹,使人记忆犹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