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五华: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双重现代化 打造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五华样本”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昆明五华: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双重现代化 打造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五华样本”
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以来,五华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重大任务。通过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法治化和人文化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同能力的现代化,打造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云南经验”中的“五华样本”。
走进五华区丰宁街道春晖社区的直播教育实践基地的直播现场—“春晖智创共建联盟”,社区、企业、商户创业团队纷纷化身“带货主播”,向广大网友介绍文山的腊肉香肠、临沧的诃子汁和澄江的藕粉等云南的地道美食。既集中展示了云南特色农副产品,提升影响力,也打通了一条全新的销售渠道。有了各位“主播”的切身体验,大家都在考虑如何沿着这条销售新路,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巩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振兴相结合,参与建设“没有围墙的民族村”和“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作为昆明市传统中心城区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各族群众数量和特征的不断变化,对民族工作提出的要求也在应时而变。五华区探索民族工作社会化,以多元共治构建有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双组长,相关区级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同考核。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小组,机关、企业、街道和社区等众多单位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创建,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一竿子”机制。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五华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行动方案》等文件,建立目标量化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党建、巡视巡察、意识形态工作统筹推进,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
三是凝聚“一股绳”合力。加强民族工作力量,配齐选强班子,优化民族工作机构,强化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使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成为推动全区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维护团结稳定的骨干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推动社区党建与辖区单位共建党建联盟,形成了翠湖社区“1+5+N”党建联盟、春晖社区“民族团结进步智创共建联盟”、威远街社区“楼宇党群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党建联盟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在全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后打造了陡坡社区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西南联大博物馆、陆军讲武堂博物馆2个云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顺城、陡坡、瓦恭、春晖、翠湖5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金牛街、威远街、菱角塘等1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五华区政务管理局、护国司法所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等55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形成了以点串线、连线成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五华区积极协调全社会力量,大力推进民族工作社会化,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形成了党群合力、多元共治的“同心圆”,有力地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5年来,五华区构建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1700余人,城镇新增就业2.96万人;实施义务教育增量扩优,成立武成、红旗等4个教育集团,中高考成绩保持全市前列,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1.8年提高至12.15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70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6%以上,努力实现各族群众“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都不能少。”让公共服务既能满足各族群众需要,又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
在王筇路昆明中铁云时代广场楼宇公共法律服务站大厅,前来咨询法律问题和办理事务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正热情地接待群众。“现在企业经营要依法合规,我们办企业,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五华区建立的楼宇公共法律服务站可以给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法治体检,对我们帮助很大。”前来咨询的群众这样说。
法治是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放在民族工作中亦然,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五华区探索民族工作法治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科学稳妥调整相关政策,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
一是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社会救助等服务,使各民族流动人流有去处、诉求有说处、困难有帮助、发展有空间。
二是搭建公共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在全省首推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线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0个街道办事处、101个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一社区一法律服务员”100%全覆盖,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措施,确保辖区少数民族群众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平等参与本地各项事务,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是构建基层矛盾纠纷源头依法治理体系。在各社区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一委(议事委员会)、一室(法律调解室)、一站(一家亲服务站)、一窗口(社区服务窗口)、一平台(五位一体平台)等基层矛盾纠纷源头依法治理体系,各族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达94.99%。近年来,五华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900余场,成立“法治书屋”“楼宇调解室”,建成全省首个“民法典”主题公园,调解纠纷3.4万件。护国街道被评为市级“法治街道”;文庙社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社区”。
与此同时,五华区还利用好每年7月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月,不断创新开展普法工作,让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活起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切实增强各族干部法治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引导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逐步涵养出自觉守法、遇事找法、纾难靠法的情感信赖、心理预期和价值取向;提升各族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使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平等一员,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近年来,五华区已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用法律维护保障民族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在五华区,教育引导全区各族群众铭记历史,可以从好评无数的众多庭院剧说起:《联大往事》《平凡》《雷雨》等主旋律庭院剧不仅收获了观众和口碑,还“闯入”青年群体的业余文化世界,带火了以“红色庭院剧”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亲切的滇剧唱腔和云南方言,配上庭院里精彩的特效氛围,把这些鲜活的人物和年轻化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让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有了更直接的亲近感。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五华区始终把“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作为方向,营造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开展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演讲大赛暨云南省第十三届“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五华区初赛等活动;深入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清明祭英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利用朱德旧居、马家大院等红色文旅的载体,讲好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聂耳和国歌等故事,在赓续红色血脉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利用白族“三月街”、彝族“火把节”、傈僳族“阔时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依托菱角塘社区“长街宴”、王家桥社区“守望相助一勺米”等载体平台,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
当今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千变万化,抓好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就要适应形势,注重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推进理念、手段、方法的创新。五华区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特别是不同民族的心理特点,以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五华区公益宣传牌、街道路标牌、公共汽车站、公共广场等公共空间张贴民族团结进步图文。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中心一广场、环翠湖历史文化核心区博物馆群落等平台阵地,持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此外,五华区还打造了一批滋润民心的文化品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依托10家街道、101家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打造“百家宴”“社区文化大舞台”“邻里守望工作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持续提升“海鸥文化节”“蓝花楹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民俗节庆、民族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推行“五华文化惠民卡”,扩大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积极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魂,文以铸之。五华区树立人文化理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将文化宣传向基层、社区倾斜,向普通民众贴近。在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向各族群众普及国家提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为助推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再添一把“火”。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网络化的发展,民族事务治理的环境与主体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实现现代化的转变。对此,五华区积极推动民族工作数字化,借助网络手段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打造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提升治理智慧,夯实治理根基 ,“治”出社会活力,“治”出和谐有序,“治”出群众满意。
近年来,通过对“互联网+数字化+云平台”建设的探索,五华区民族工作网络化、数据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五华区聚焦群众需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切入点,率先建立了“一家亲服务站”,统一悬挂标牌,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收集社区少数民族人口信息,建设社区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信息库,实现民族工作数字化有效衔接,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打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
为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以街道办事处、社区、示范点、互联网、五华民宗公众号为宣传平台,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大众化、立体化”的宣传格局,实现全媒体宣传矩阵“同频共振”,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掌握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极速传播形式,将一张张宣传展板变成一个个二维码,高效运用微信、微博等工具,让民族团结进入每一台信息终端。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依托互联网空间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开展“云学”“云品”“云游”“云联”等系列活动,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面对新形势,站在新征程,五华区将继续在体系和能力两个维度努力,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双重现代化,通过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各民族流动人员的服务管理水平,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改善城市民族工作的条件,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城市民族关系,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基础,加强城市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