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云南近代名人——吕志伊

2023-04-17 16:09分类: 云南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吕志伊(公元1881年5月17日—1942年3月4日),原名占东,字天民,别署侠少、旭初、金马。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人。中国同盟会的核心骨干、云南革命党人在国家政治格局中的代表,辛亥革命先驱,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载入史册的“护国军”这一名称的提出者,“中国”这一党名的建议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5个起草者之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总会评议、云南主盟人。参加了黄花岗(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道)起义,促成了“腾越(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起义”和云南昆明“重九起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历任云南都督府参议、南京(今江苏省南京市)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参议院参议员。后参加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民国九年(1920年)后,历任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内政部次长,中央立法院立法委员。由于吕志伊在支持韩国民族抗日独立运动中作出过卓越贡献,1960年,还被韩国总统朴正熙(今韩国庆尚北道龟尾市人)追授予韩国总统(大统领)勋章。

  吕志伊少时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毕业于普洱宏远书院。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纂《光绪普洱府志》思茅部分。后就读于云南昆明经正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中举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后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组织的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云南主盟人,同年被孙中山派往云南负责云南革命运动,投入推翻满清帝制的斗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参与创办《云南》杂志及姊妹刊《滇话报》,鼓吹革命。除了担任《云南》杂志主笔外,还经常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撰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与杨振鸿(今云南省昆明市人)等发起组织云南独立大会,被清政府开除官费,予以通缉。之后赴缅甸仰光(今缅甸仰光省仰光市)为《光华报》总主笔,《进化报》主笔。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光华报》撰联“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发起征对,名震海内外。清宣统三年(1911年)初,参加黄花岗起义,任统筹部印信、密件保管及撰写檄文等工作。失败后赴上海任《民立报》主笔;同年七月,与宋教仁(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陈其美(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等创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同年九月,受湖北革命党人和中部总会委托赴香港请黄兴(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到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领导起义。武昌起义提前爆发后,奉黄兴命赶赴云南参加云南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光复后,出任云南都督府参议。中华民国成立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次长。后任中国同盟会驻沪(上海简称)机关部副部长、《民国新闻》总编辑。民国二年(1913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后参加“二次革命”和反袁(袁世凯,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斗争,民国四年(1915年),奉孙中山之命回云南昆明,策动了“护国起义”,期间曾被捕后获释。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任司法部次长。民国八年(1919年),建议中华革命党改名中国,后历任广州军政府司法部次长、内政部次长、代理内政部长等职。民国十一年(1922年)九月,任中国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后担任中国中央参议。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起,担任广州大元帅府大理院院长兼管司法行政事务。孙中山逝世后逐渐淡出政坛,民国十七年(1928年)起,一直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四日,病逝于云南昆明,享年61岁。

  吕志伊不但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还是一位诗人。著有《中国史稿》,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文献。还著有诗集《偶得诗集》、《吕天民诗集》、《南社诗集》等。民报》:《云南讨满州檄》;《民国新报》:《云南举义实录》;《滇声报》:《致各国驻华公使及领事照会》、《中华民国护国军讨国贼袁世凯檄》;《云南》:《国民主义》、《国民的国家》、《论国民保存国土之法》、《国会问题真相》、《云南之将来》、《英国之亚洲铁路政策》、《滇缅疆界谈判》、《俄亥俄州之理想乡》、《二十世纪中国民族之花》等等;参与创办或主编《云南》、《滇粹》、《滇话报》、《进化报》、《进化报》、缅甸《光华日报》、上海《民立报》、《民国新闻》等报刊。

  在今云南省青茶飘香的普洱市思茅区,也有一条朴实热闹的街道名叫“天民街”。其名源自当地人民在几十年前专门命名并保留至今的,为缅怀和纪念出自家乡的一位辛亥革命先驱——其字“天民”的吕志伊。

  缅甸仰光由清末革命党人主办的《光华日报》吕志伊曾出联征对。联曰:摄政王兴,摄政王亡,建虏兴亡两摄政。应联佳作为:兼祧子成,兼祧子败,清朝成败二兼祧。

  吕志伊清光绪七年四月二十日(公元1881年5月17日)出生于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其父吕佐侯,系思茅当地耕读世家。据其《偶得诗集》自序所述:“伊舞勺失怙,弱冠远游,更奔走国是,学殖荒落。惟自五、六岁时,趋侍庭训,多习韵语,遂解属对,并渐学为小诗”,吕志伊幼年时父亲早逝,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接受家庭教育。又据其女儿吕唤生、吕寿全《先考天民吕府君行述》所记“先考幼敏慧而谨厚,勤苦好学。先后受业于外祖侯公,舅祖陈公西屏之门”。陈西屏(籍贯不详),滇南名士也,其为吕志伊母舅,时任普洱(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宏远书院山长。民国初年,曾任云南昭通县(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县长。为官清正廉明,民众、士绅多所传扬。后来龙云(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人)主政云南,回乡省亲。闻其名,钦其人,特延聘为师,以指导其子女。正是在母亲和老师陈西屏的影响和帮助下,吕志伊“十五入泮,肄业普洱宏远书院”。普洱宏远书院是清末普洱府新设立的官办学校。当时书院的教育方式,已经从过去个人苦读,按期应试的常规,改变为课堂讲习,集中讨论,课试考核,按期应试。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项变革。吕志伊在普洱宏远书院学习了4年,学业优异,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肄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吕志伊第一次离开故乡,赴云南省会昆明参加庚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庚子年]乡试。途中,行至把边江(红河支流)时,适逢中秋佳节。面对故乡的山水明月感慨万千,曾赋诗云:“两度中秋夜,月圆人不圆。惊残女娲石,难补别离天。”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厚谊。

  到达云南省城昆明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清政府以“庚子之乱”为由,决定各省乡试缓期一年举行。吕志伊作为思茅考生,经云南省督学院面试及举、贡、生、监局试取,再经两院查阅试卷复核,取入云南昆明经正书院内课高材生班继续攻读。云南昆明经正书院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二十三日经清光绪皇帝御批,准奏筹建的。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初五,清光绪皇帝亲书“滇池植秀”匾额,正式开办。云南昆明经正书院录取学生十分严格,分为“内课”、“外课”两班。内课为高材生班,每期取员不超过24名。每期学习12个月,学生每人每月发膏火银6两。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该院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办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撤消,13年中仅肄业内课高材生92人。其中不乏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如袁嘉谷、秦光玉、钱用中等,而吕占东(吕志伊原名)之名,亦列其中。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云南庚子、辛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为辛丑年]倂(倂同“并”,合在一起之意)科乡试如期举行。时年仅20岁的吕志伊不负乡亲师长期望,一试高中,被取为庚子、辛丑倂科举人。从此以后,吕志伊在故乡思茅一举成名。庆贺者、提亲者纷至沓来。年底,奉母命完婚,娶启蒙之师侯仲达(籍贯不详)之女为妻。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吕志伊赴京(今北京市)参加全国会试。再次告别故乡和亲人,先由思茅起程,到云南昆明与全省参加会试的举人集中后出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一月二十九日,途经贵筑(今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筑街道),适逢癸卯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癸卯年]春节。云南赴京会试的举人集会欢庆,人皆赋诗明志。吕志伊亦即席口占七律一首:“英雄成败岂由天,大好头颅负少年。云锁乡关征雁杳,雪穿庭树落花妍。万家烟火竹王国,千里风尘祖逖鞭。愿合同胞铸新脑,生存廿纪抗强权”。据其在《偶得诗集》后叙中回忆:“忆予初学诗时,读杜甫诗有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固亦常藉以自勉,且生平确信人定胜天之名言。曾于癸卯元日,有句云‘英雄成败岂由天’。师友见之,相与惊诧。予仍自信之不谬也”。由此可见,这首明志之诗,血气方刚,不仅充分表现了青年吕志伊敢于向封建传统的“天命观念”提出挑战,而且鲜明地表达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思想。此次赴京会试虽然无果而终,但在旅途往返之时游历大江南北,开阔了眼界,尤其对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有了切身体会。常在旅途所写的一些诗中感叹:“江上利权均外移,荒山落照禹王祠”、“雨打窗纱灯闪青,荒村鬼哭血风腥”、“既倒狂澜难遽挽,上书徒报贾生忧”;同时表示:“忧乐此身天下寄,岳阳风月渺无边”、“暂困泥途何所辱,为霖志在济苍生”。充分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由爱故乡发展到爱祖国,忧国忧民,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吕志伊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被选送为云南公费赴日本留学生;同年秋,吕志伊由云南昆明转道上海,乘轮船赴日本。吕志伊把这一次东渡留学看作自己开阔眼界,寻求真理,以逞宿愿的大好机会,毅然辞别故土亲友,踏上遥遥旅途。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吕志伊写下这样一首诗:“直挂云帆赋远游,东瀛奇景豁双眸。山苍有骨横秋老,海碧无情亘古流。怒浪掀天驰万马,阴霾匝地斗群虬。太平洋上风潮急,好挽狂澜奠九州”。198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暨吕志伊诞辰100周年,原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人大副主任、云南省民革主任委员张天放(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人),曾以80余岁高龄深情回忆并挥笔书写了此诗的后半阙,以志怀念。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吕志伊到达日本东京,开始了留学生活。此时正值母亲六旬晋五寿辰,远在日本的吕志伊,对母亲的孝敬、怀念之心与日俱增。当时曾赋诗云“国庝山河碎,家离骨肉亲。东游殷负笈,西望每沾巾。薪胆誓光夏,草心藉报春。寒林鸟反哺,羞煞未归人。”其孝家报国之情融为一体,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在日本,吕志伊先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日语。后即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这所日本知名大学里,结识了在湖南组织华兴会,预谋发动反清起义,事泄后逃来日本留学的同学宋教仁(今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在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举行集会、讨论时事、研究新思想等各种活动中又与黄兴(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宋教仁等过从甚密,志同道合,友谊日篤。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孙中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由欧洲到日本,经宫崎滔天(日本熊本县人)等日本政治活动家介绍,和黄兴、宋教仁等结识。吕志伊即因此开始了和孙中山的交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三十日,孙中山邀请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在日本的骨干和全国17省的留日学生代表,在日本东京港区赤坂桧町三番,日本黑龙会成员内田良平(日本福冈县人)的住所召开建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商议会名、纲领、誓词、入会仪式等事项,同时推举章程起草人,并当场由孙中山主持与会人员签署盟誓,宣誓入盟。当天,吕志伊代表云南留日学生参加会议并宣誓入盟,成为了中国同盟会最早的成员。李根源(今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人)在《偶得诗集序》中曾明确回忆记录了这一事件:“然天民以名孝廉游扶桑,与香山孙公、善化黄公三十有余人,歃血慷慨,驱鞑虏,建汉帜”。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二十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港区赤坂灵南坂阪本金弥住所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吕志伊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据史料记载,先后担任评议部评议的还有汪精卫(名汪兆铭,笔名精卫,故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胡汉民(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祖籍今江西省吉安市)、朱执信(今浙江省绍兴市萧山区人)、秋谨(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吴玉章(今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等人。参加中国同盟会是吕志伊的人生转折点。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实现中国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斗争中。当时吕志伊曾写了一首“自题照片诗”:“我人寿者众生相,千万化生皆此身。不救同胞奴隶苦,尘环小谪太无因”。义无反顾的表示,将把个人命运无条件的融入反清救国的革命事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吕志伊组织云南留日学生中率先加入同盟会的杨振鸿(今云南省昆明市人)、李根源、罗佩金(今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人)、赵伸(今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等人,创建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亦称云南分会),被推举为支部长。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成立后,积极在云南留日学生及各界人士中发展和壮大同盟会组织。据有关史料统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的各省人士共有863人,其中云南籍人士21人。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日本东京及日本各地仅由吕志伊“介绍及主盟而入党者,先后达百余人”。其中,多数是官费留日学生,同时也有自费来日留学、考察的开明人士和旅居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等。如旅缅华侨张成清(籍贯不详)、傣族干崖土司刀安仁(今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等,就是由吕志伊介绍及主盟参加同盟会的。

  普洱宏远书院,今为普洱中学,位于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县宁洱镇宏远路35号。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威楚(今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同知傅鼐(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建于文昌宫,名“凤鸣”。并率绅士捐银三千余两置产生息以作经费。清嘉庆三年(1798年),知府福桑阿(籍贯不详)议定月捐膏火银十两。清嘉庆六年(1801年),知府林以渭(籍贯不详)改建于城北凤凰山麓。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知府王善垲(籍贯不详)捐银一千两,置田收租增加膏火,定年束修银一百二十两。清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火。清光绪元年(1875年),迤南道陈席珍(籍贯不详)、知县魏广心(籍贯不详)等移建于城内后街。后乡绅朱沛、李熙廷等又增建书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迤南道陈灿(籍贯不详)等倡捐改建,更名“宏远书院”,建筑仿云南昆明“五华”、“经正”制,并购图书三千八百余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宏远书院更名为“普洱译算学堂”。后改为“普洱府中学堂”,开启了边地现代教育先河,后来有人甚至称其是云南新学第一校。孙中山(今广东省中山市人)组建政府时的司法部次长吕志伊(今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人)、云南独立战争蔡锷(今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人)的参谋总长庾恩旸(今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人)将军、我国早期的炮弹专家柳灿坤(籍贯不详)、著名诗人雷同(籍贯不详)等都是普洱府中学堂的首届生。

  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后与内阁成员拍摄于,司法部次长吕志伊(左一)

  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南社在在上海思园雅集,有吕志伊(前坐左二)等

  《偶得诗集五卷》吕志伊著,民国铅印本,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在日本创办的刊物《云南》杂志;同年十月出版创刊号

  《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吕志伊:杜韩甫(今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人)事略”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国民政府[大厅内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陈列展览中挂有吕志伊巨幅像及介绍

  云南普洱宏远书院[吕志伊曾就学于此,今为普洱中学(位于今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县宁洱镇宏远路35号)]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云南近代名人——胡若愚

下一篇:近代中国军校有三杰云南就有一杰被誉为百年军校、将帅摇篮!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