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现代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文化不仅是人类的装饰物,更应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存的有尊严、有价值,这是人类文化的另一含义,当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了否定自身生存的时候,人类应当反思、更改自己的文化。
殡葬文化的确立是人类自身的需要,时代不同,人类自身的需求也不同,人口数量越来越多而地球的生存空间有限,人类寿命越来越长,而资源不足,人类的精神与物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环境早到破坏,人类进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与人类文明背道而驰的现象,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去解决,而有些问题必须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才能加以解决。
殡葬文化就是一例。土葬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在地球人口不多的年代,在人类不知环境污染的年代,在人类不知财富意义(增值)的年代,土葬似乎有它合理的一面,然而现实人类面对的挑战不再是自然界而是自身,因此,我们不能不从自身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代人只有用现代思维甚至超前(超现代)思维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正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现代化社会不仅指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更指人的思维现代化。当然,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是不平衡的,既有区域性差异,也有种族性差异,也有人与人的差异,甚至有时会出现自身功能性差异,即自身某个方面具有现代化,而另一方面仍处于传统、落后的状态。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自身各器官功能是协调式发展的,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说也是如此。但是,非协调性发展也是存在的。因此,对于有缺陷的人或社会,就要善于借别人之长补已之短。发展有两个含义,一是自身协调式发展;二是补短式发展(借鉴别人)。
在当代中国,殡葬文化已出现现代化倾向,但是这种倾向离现代殡葬文化还有一段距离,离产生生产力还有更大的距离。文化是生产力,是无形的,潜在、巨大的生产力。当中国人具备现代化思维方式之后,中国会为人类文明做更大的贡献。
火葬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土葬,而二次葬已不再是单一的土葬,而是树葬、海葬、江葬和河葬等多种方式并存。遗体(器官)捐献也悄然兴起,这不正是中国殡葬文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吗?中国人的思维正迈向现代化的轨道。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