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往事成為有溫度的故事——《津門往事》如何講述天津歷史故事(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編者按:紀錄片《津門往事》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了,引發了媒體和觀眾廣泛熱議。為了響應人們的關注,特邀請主創人員分期對該片作一些創作闡釋。
有人認為:歷史題材紀錄片就應以敘述歷史為主,不應穿插一些現實故事,這樣既不相稱,也容易造成空間的混亂。而筆者卻認為:一部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如何具有當下性,是對這部作品重要考量和價值判斷。在歷史中去發現、挖掘出能啟示當下的價值意義,提煉出歷史與現實相融通的敘事邏輯,這種古今一體的交叉敘事方法,恰恰是一部好作品的價值所在。
歷史題材的紀錄片敘事,不能從歷史到歷史,那樣會失去一些歷史知識儲備少的觀眾。因此,在開始講述歷史故事之前,讓一個發生在當下的故事提出疑問,交代重要的歷史背景信息,引導觀眾深入到歷史故事中去。所有的歷史故事講述,都應由現實故事和人物向前推進,刺激觀眾想要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想要知道歷史的細節、故事的發展,從而期待屏幕上的展開,《津門往事》對此下足了功夫。
剛剛播出的第一集《要塞危急》,核心故事是通過鴉片戰爭中天津大沽口的幾場慘烈戰斗,看西方列強是如何用堅船利炮打開“天朝之門”的,從而揭開中國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歷史篇章。
第一個映入觀眾眼簾的場景,不是歷史上的大沽口之戰,而是大沽炮臺遺址博物館崔館長在開車上班的路上,車窗外下著靡靡細雨,車內聽著氣象預報,崔館長表情凝重用這樣一個身份恰當的現實人物和正在發生的故事,引領觀眾隨著故事的發展進入歷史場景。接著《天朝之門》的作者、歷史學者、博物館工作人員等逐次展開的現實故事,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把歷史故事的細節一一呈現。
現實故事的穿插能讓冰冷的歷史具有溫度,能讓歷史文物活起來,達到一種深層透視歷史,深刻觀照現實的境界。這種歷史與現實交叉敘事的方法貫穿了每集片子的始終。
這就是十年前我們在拍攝紀錄片《五大道》中,探索出來的一種多條故事線交叉敘事的復合結構,我形象地叫它“麻花結構”。它是由A故事、B故事、C故事、D故事等多條故事線組成。A故事承擔總故事的敘事功能,由主要人物承擔;B故事、C故事、D故事,則承擔著人物、背景、情感、氛圍的輔助功能,由次要人物和橋段過渡人物承擔。這些故事之間彼此相通,在敘事邏輯上相互勾連,形成一個邏輯自洽的敘事鏈,推動著故事向前發展。
一部由故事驅動的紀錄片,會大大激發受眾的觀影熱情,這正是當今紀錄片的高級形態和國際紀錄片的審美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