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中的平津战役历史(26) 传奇“密写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革命文物的收藏、利用阵地,平津战役纪念馆坚持秉承“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围绕用好革命文物,赓续红色血脉,激扬爱国主义精神,焕发人坚守理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时代精神,积极发挥好自身作用。
2022年11月29日,是平津战役发起74周年纪念日。我们推出“文物故事中的平津战役历史”专栏,将在公众号上每天推送一件文物的故事,以64件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为载体,讲述平津战役故事,讲述天津解放的故事。
这是一封秘密信件,为竖式行文,2页,内容为如何发展革命力量、开展地下工作及有关在塘沽、大沽、海河沿岸的军事部署等情况。这封重要的信件,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墨水”——米汤。
1948年底,国内局势风云变幻,华北、淮海正面战场鏖战尤酣,隐蔽战线上的对敌斗争同样扣人心弦。在领导下,天津地下党开辟了第二条战线,密切配合解放军的军事进攻,为解放天津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8年4月,中共冀东区委天津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正式成立,随机选派当时活跃在天津地区的地下党员吕朗、林朝,他们是中共冀东区委天津工委领导下的内线干部,分别任政治联络员和政治交通员。
林朝在塘沽工作期间,秘密搜集敌情,并将地下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给吕朗同志。1948年12月10日,吕朗在大沽寰海中学宿舍借着夜色掩护在防空灯罩下将林朝汇报的情况记录下来,准备给工委书记于文送去。由于当时敌我斗争激烈,为了防止密信被敌人截获,这封信就采用了米汤密写的方法。米汤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用它在纸上书写不会留痕迹,干燥后仍是白纸一张。如果在这张纸上涂上碘酒,由于淀粉遇碘会显示蓝色,随之就能显示出像墨水一样清晰的字迹来。
当时,冀东地下党工委机关设在宁河东棘坨小芦庄村,因情况紧急,正迅速向宝坻县林亭口镇窝贝厂村转移。吕朗到达驻地时,没有找到工委组织,便没能将密写件交给组织,只能先行返回,再尝试与工委机关取得联系。返回时,他机警地注意到有敌人巡查,马上明白事态不妙,便急中生智用双层油纸将信包裹好,深埋在小芦庄村一居民院内,匆匆离开。后来找到工委机关后,吕朗将信中内容向工委书记于文进行了口头汇报,为解放塘沽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眼到了1985年,原地下党同志聚首塘沽,共忆往事时,记起了36年前埋在宁河小芦庄村的这封密写信。没想到在原地挖出了油纸包裹的信件,打开后大家激动地发现信件保存完好,用碘酒擦拭后,字迹重新显影,仍然清晰可见。现在,这封密写信就陈列在平津战役纪念馆,而它承载的传奇经历和地下党员勇敢机智的精神,也将代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