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道起源地历史探源与记忆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马场道起因于1886年以德璀琳为会长的天津赛马会的佟楼养牲园赛马场的修建。德璀琳与李鸿章关系甚密,担任天津税务司22年,10次被推举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在与李鸿章交往的二十五年中,几乎算得上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部长。“马场道”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1890年德璀琳创办的英文周报《中国时报》上,而1909年中国官方制作的地图,将英租界以外通往赛马场的这条路称为“英德大马路”。1913年天津一制图商第一次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将这一路段标注为“马场道”。1921年中国官方制作的地图,第一次将这一路段标注为“马场道”。从1887年天津赛马会建成的赛马场,到1925年天津英商赛马会重建的赛马场,其赛道和设施在中国乃至东亚都是一流的。天津解放后,赛马活动被取缔,场地和设施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
在我的记忆中,1958年以前的马场道南头,是干部俱乐部。那时,干部俱乐部大门两边各有两个大院,成凹字形排列,相隔很近,只是干部俱乐部门的东边还有一个紧闭着的木栅栏门,门内有一条向南延伸的道路,通向马场道的起源地—佟楼养牲园赛马场遗址(2000年版《天津市旅游图》工业展览馆区域)。
因为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干部俱乐部附近,干部俱乐部是我常来玩的地方,对这里总有一种眷恋之情。初中毕业后闹起了“文革”,学校停课。不上课的我,常骑着自行车来到马场道南头干部俱乐部门口,为的是能站在这里翘望干部俱乐部大门内的景色,还有东边院里曾在里边玩耍的三层青砖楼。
每当想起这一片几座欧式情调浓郁的建筑,还有典雅幽静的庭院环境,总想探究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这也成为我后来生活中的一个心愿。
这些年,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也购买了相关书籍学习考证,还有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天津地图。在探究这里的历史过程中,我发现这里早年发生过的事情,都与一位一生酷爱赛马、与清廷关系密切的德国人古斯塔夫·冯·德璀琳(Gustar Von Detring, 1900年加入英国国籍,1842-1913)、以及与他息息相关的赛马会有关。尽管一些历史资料之间相互表述不一,但我还是热衷于根据史料、结合我熟悉的这片环境,挖掘着历史逻辑链中的本来面貌。
古斯塔夫·冯·德璀琳,1842年12月24日出生于德国日耳曼贵族家庭。1864年在德国统一前的普鲁士财政部的安排下来到中国。因德国当时在华与英国无利益冲突,德璀琳又有真才实学,受到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英国人,1835-1911年)的关照,遂予以厚待,安排在北京海关总署学习汉语,后在赫德手下任四等税务员。
赫德任职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仅次于各国驻华大使的实权职务。他从1860年开始任代理总税务司,1863年正式任总税务司,成为清朝海关总监,到1908年因病卸职回国,他在任48年,为清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并逐步增长的税收来源。他在中国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创建了中国近代邮政系统,是中国洋务运动中外籍人员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正因为赫德的这些突出作用,《环球时报》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帮助下,经有关专家和资深媒体工作者共同筛选,将他确定为“对中国近现代发展影响最大的50位外国人”之一。
1869年,他以三等税务资格调至天津海关。后出任镇江海关、浙江海关税务司。
1871年德国统一后,当德国列强开始计划要以武力侵华的时候,德国政府中的一些人提出,德国在东亚的军事实力不如其他国家强大,在与各强国瓜分中国的进程中,德国将很难获得收益。所以,德国应该拉拢中国,扶植中国,以这种方式,来获得在中国的利益。实际上,也确实有德国人是这么做的,德璀琳便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时的中国,为了抵抗列强,大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施者,便是李鸿章。而德国政府在清廷面前主张的是扶持中国发展洋务,因此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
1876年,时任烟台海关税务司的德璀琳在参与中英谈判中首次显露了他的本事。在谈判期间,他一方面从李鸿章手里为英国商人争得许多权益,另一方面也协助李鸿章解决了一些棘手问题,从而促成了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的签订。他既得到了英国谈判代表赫德的赏识,也与清政府谈判代表李鸿章建立了友谊,并与李鸿章的关系由此也越走越近。
1877年12月,德璀琳被赫德委以重任,接替克黎出任炙手可热的天津海关税务司.此时,李鸿章在天津担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主持清廷外交和军事。俩人友谊关系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契机。
1878年,赫德征得李鸿章同意,指定德璀琳在天津设立邮政总办事处,筹办中国海关的邮务。同年3月,在德璀琳的主持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的天津海关书信馆正式对社会开放。之后,德璀琳又筹办发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套海关邮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大龙邮票”。此事成功后,赫德和李鸿章都认为德璀琳是位难得的人才。同年,受赫德重用博李鸿章青睐的德璀琳,被推举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为天津英租界董事会的执行机构,也是英租界的决策高层,间接受英国驻中国领事馆和英国外交部的领导。董事由天津英租界里的纳税人推选产生,任期为一年。英国侨民之所以愿意选这位德国人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主要是因为德璀琳的权势地位。在天津的外国人眼中,除了各国领事,地位最高的便是天津海关税务司。这年之后,他又连续三年被推举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
1880年,李鸿章为北洋水师修造大沽船坞,委派德璀琳为总办,负责船坞“鸠工庀材”诸事宜。德璀琳随即向旅顺工程局推荐了汉纳根(后成为德璀琳的大女婿)等一批德国技术人才,任旅顺船坞工程师和炮台教练,帮助建设旅顺基地。德璀琳与李鸿章的友谊进一步加深。
1884年2月,赫德任命德璀琳为广东海关税务司。在德璀琳的斡旋下,促成了《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李鸿章对德璀琳的信任。
1885年,英国外交部拟任赫德接任暴死的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的职务,李鸿章得知后,酝酿让德璀琳接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职务。但赫德不愿让这一职位落入别人手中,最终以赫德不愿离任而作罢。李鸿章对德璀琳的信任可见一斑。此后,李鸿章凡遇外交事务,辄征求德璀琳的意见,并命协助处理。
1885年同年,德璀琳回天津继续担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并再次被推举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连任至1889年)。同时也深受北洋大臣李鸿章的信赖。
1886年,北京发生蚕池口天主教堂搬迁案。德璀琳与另一洋员受李鸿章委托,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德璀琳负责中、法政府与罗马教廷之间的电信联络,最终达成蚕池口教堂迁至西什库的协议(后因法国政府的阻挠,与罗马教廷协商的计划落空)。在此前后,德璀琳还与时任天津兵备道的周馥研究创办了博文书院(今天津市海河中学),并赞助白银数千两。博文书院成立后,德璀琳以“才识明练、勇于为善”充任襄办。此时的德璀琳,已成为了李鸿章的私人顾问。
1886年,德璀琳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据有关资料记载,“1886年,李鸿章赠给了德璀琳佟楼以南向西‘养心园’的大片土地。后来在该地建造了当时天津装饰最豪华的三座小洋楼,人称‘德璀琳大院’。”同年,“德璀琳又以开赛马会的名义圈占了与‘养心园’毗邻的宽阔土地。”“天津赛马俱乐部靠着德璀琳与李鸿章的私人关系,接管了佟楼以南的‘养牲园’,在‘养牲园’附近约200亩土地建起了赛马场。”赛马场建成后,修建了当时最好的木制大看台。赛马场园内还建有俱乐部的主体建筑—游艺部。人称“佟楼养牲园赛马场”。
有资料显示,1877年在英租界行政中心“海张五”坟地的地方建了一个临时的赛马场,即“老美国兵营赛马场”,“这个赛马场在用了10年之后,迁到了佟楼以南养牲园赛马场。”由此推断,“佟楼养牲园赛马场”应该建成于1887年,1888年开始使用。
“佟楼养牲园赛马场”的赛道和设施在当时的国内乃至东亚是一流的。据1925年出版的英国记者雷穆森著《天津租界史》中对德璀琳的描述,“由于他对养牲园的精心管理和养护,现在的赛马会才能有一个在远东地区无与伦比的赛道和设施。”
从天津历史地图得知,佟楼以南向西并无“养心园”的地名。李鸿章既然赠予了德璀琳这片用于私人的土地,也应该有一个好听的地名,可能“养心园”由此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里是天津府城以南远郊的一片林海。有林必有草,所以是一片林草相间的区域。这片区域的西、北、东三面都是大片的沼泽、一些坟冢相间其中。在当时天津府城以南还是成片沼泽和大水洼的年代,这里确实是一块宝地。地图中也没有“养牲园”的地名,可能是有一些人家在此放养牲口,以后又用于养马、赛马,所以叫得好听点儿就是“养牲园”。
图二:为《津门保甲图—南门外图》(局部)。刊行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是《津门保甲图说》中的一幅。该图方向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是直隶总督琦善为防英国列强入侵,遂将天津全境编以保甲而绘制。从该图看,天津府城以南当时是成片沼泽和大水洼,从天津府城南门向南,经海光寺、八里台再向南有一条乡村道,有资料显示,是通往青县马厂的。自李鸿章1870年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为加强近畿防务,调来淮军将领周盛传的马队在青县的马厂驻防。李鸿章从天津府城出发到青县马厂视察防务,这是一条必走的乡村道。另外,从八里台向东,经五窑(今吴家窑)、佟家楼(今佟楼),有一条堤坝道。20年后的1886年,李鸿章很可能因某种原因来到过距八里台不到2公里的佟楼,德璀琳得到的这片土地,正是佟楼以南向西这片区域,只是超出了该图的视野范围。
德璀琳得到这片土地后,依靠他的权势和影响力,组建了天津赛马会,并成立了附属社团—天津乡谊俱乐部。这也是天津最早的乡谊俱乐部。由他出任天津赛马会会长兼秘书长。赛马会实行俱乐部会员制。会员定期缴纳会费后,除可享受马会的优待外,可自由出入俱乐部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他的五个女婿都是俱乐部会员。
俱乐部文化源于英国,是上层社会一种民间交易的场所。俱乐部实行会员制。在英国社会,一个人拥有多少知名俱乐部的会员资格是此人社会地位高低的体现,具有彰显自己社会地位的作用。有了这样的场所,德璀琳便可以更方便地施加自己在英租界、及各国租界的社会影响,笼络人脉,实现更多的利益。
德璀琳在修建赛马场和游艺部的过程中,将李鸿章赠与他的土地设为自己的宅院。在宅院的核心区域,也是赛马场的正北面,建成了豪华的私人别墅,其中包括那座三层青砖楼。有资料说,德璀琳的私人别墅建于1877年。也有资料显示,是1886年德璀琳得到这片土地后建起的私人别墅。我觉得后者更为合乎历史逻辑。
在他的私人别墅东面,德璀琳建起了自己的私人大马号和养马的配套设施,饲养了许多十有九胜的优良马匹,还雇佣了养马人和驯马师。在他的私人别墅西面,修建了自己的私人花园。德璀琳的这片宅院,人称“德璀琳大院”,因为宅院有私人花园陪衬,因此也被称为“德璀琳花园”。
赛马场建成后,在赛马场西面及德璀琳的私人别墅和私人花园之间,人们顺着被雨水冲刷后自然形成的干涸河道(但在雨水较大的年份仍然是一条有水河道),逐渐踩踏出了一条马踏土路。这条土路向南可与天津府城通往青县马厂的主干道接通,向东北经佟楼可通达英租界。随着马踏土路的形成,德璀琳的私人别墅和私人花园也逐渐被土路隔开为两个区域。
从历史地图分析,从赛马场伸向英租界的这条路,当时称不上是真正的道路。从赛马场到佟楼段,为受雨水因素影响很大的马踏土路,雨水大的年份,这条路就会变成河道。图七1909年《天津全埠详细新图》的显示就是土道变为河道的例证。从佟楼向北到老墙子河与今马场道交汇处的堤坝,则是一条乡土路。从此处堤坝到墙子河(今南京路)的濠墙(人称“土围墙”),是按照地势自然走向的堤坝路。从墙子河濠墙到1860年的“天津英租界原订租界”,为租界建成后形成的界外道路。
1890年7月,天津暴雨成灾,近3000平方英里的地区遭到水淹,佟楼养牲园赛马场也被淹没,但乡谊俱乐部的游艺部照常活动,每周仍有上层人士举行娱乐交际、舞会等大型聚会。据当时的《中国时报》(德璀琳与英商怡和洋行驻津总经理宓吉于1886年合资在天津创刊发行的英文周报)载:“暴雨过后,乡村已经是汪洋一片,村庄和树丛像岛屿似的屹立着,几天里,位于马场道的土围墙成了一个船码头,人们从那里乘船去赛马场或乡下其它地方。”“美好的月色吸引着人们到赛马场的大看台上去参加大型聚会,那儿的台阶成了很好的码头。”这也是“马场道”最早的文字表述。也就是说,“马场道”的文字表述最早是以英文出现在德璀琳创办的英文《中国时报》上的。
由此根据有关注资料向前追溯,佟楼养牲园赛马场于1887年建成后,为了引导租界的外侨们前往赛马场,德璀琳时任董事长的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将租界通往赛马场的七号路命名为“Race Course Road”,直译为“赛马场道路”,即后来译成的“马场道”。马场道的起点设在今泰安道与浙江路交口(1904年建起了安里甘教堂)处。租界以内有路牌标识。
图三:为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天津地图》(局部),是最早标有“佟楼养牲园赛马场”地域的地图。源自《华北明星报》记者雷穆森(O.D.Rasmussen)编著的《天津—插图本史纲》(Tientsin―An Illustrated outline history)英文原版。该图反映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的兵力部署情况。根据图例,图中看似赛马场的双线条,为抵御义和团的防御线,根据这条防御线可大体看出“佟楼养牲园赛马场”的轮廓。
1895年,随着英国在世界急剧扩张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德璀琳将他的72亩私人花园捐交给了天津英租界工部局。
1900年农历六月,义和团烧毁了佟楼养牲园赛马场,包括木制大看台、游艺部房屋在内的所有木制设施,以及赛马会的各种中英文档案,砸毁了赛马场周边的大部分设备。农历六月初十,德璀琳的豪宅也被烧毁。为了寻求保护,德璀琳加入了英国国籍。
图四:为1900年被大火烧毁后的佟楼养牲园赛马场照(照片源自:陈树林主编《天津干部俱乐部的前世今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加入英籍的德璀琳,将“天津赛马会”改称为“英国乡谊会”;将马会附属的“天津乡谊俱乐部”改称为“英国乡谊会俱乐部”。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在联军炮厂一个有赛马癖的名叫施就的工程师,先是恢复了老美国兵营的赛马场。
1901年当施就积累了部分资金后,便与德璀琳合作,召集了英商平和洋行总经理好屋司等一些英商富豪,商议恢复扩建佟楼赛马场及建设新的庭院等事宜。同年,李鸿章又将养牲园以西的百亩土地赠送给了赛马会,用以扩建赛马场。
图五:为《1903年天津地图》(局部)。是在德国远东派遣军陆军大尉哈斯(Hasee)的主持下,于1900年至1901年(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经过实测后出版的天津地图。图中在跑马场的北面标注有“德璀琳别墅”。
据有关资料显示,赛马会得到这片土地后,“以德璀琳花园为中心的新跑马场开始兴建,并陆续开业。”
为什么说是以德璀琳花园为中心?为什么说是陆续开业?这是因为以德璀琳为会长的英国乡谊会,将领导管理层的办公地点,及附属社团“英国乡谊会俱乐部”的活动地点,确定在了原德璀琳花园里,并建起了一座二层小黄楼。所谓陆续开业,是指包括一个新建木制看台在内的新赛马场,以及原德璀琳花园里建起的网球场、具备娱乐功能的英国乡谊会俱乐部主体建筑二层小黄楼,建成后相继开业。随后将以前从英租界通往赛马场形成的道路进行了翻修。
1904年,为了适应俱乐部会员不断增加的需要,在德璀琳的主张下,于今泰安道与解放北路交口,即原利顺德饭店南面,修建了一座二层白柱红砖楼(今解放北路201号),作为重建的“天津英国俱乐部”,也称“英国球房”,由各个股东参加。俱乐部主要供英国驻津高级警官、军官和高级侨民消遣娱乐,也是在津英国商会组织议事聚会之所。俱乐部对其它租界的外国人开放。
天津英国俱乐部实行的是股东制,遇事由各股东决定。英国乡谊会俱乐部实行的是会长负责制,遇事基本是会长德璀琳说了算。前者面对的是租界的高层侨民,后者面对的是包括英国领事在内的英租界决策层和租界精英层。
图六:为赛马场西侧观众区照,向北的远处,为三层青砖楼的德璀琳别墅(照片源自网络:木香草堂《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天津马场道干部俱乐部》)。
图七:为1908年测、1909年绘的《天津全埠详细新图》(局部)。地图标注为:“北洋陆军参谋处绘印 光绪34年秋季测图所测 宣统元年春季制图所绘”。图中显示的“德国花园”应该是中国制图者对“德璀琳花园”的称谓。“德大人公司”,应该也是制图者对“德璀琳别墅”。的称谓。“公司”应该是以德璀琳为会长的英国乡谊会所属的经济实体,以便经营赛马和办理纳税等事宜。根据有关资料推测,“六国跑马场”应该是李鸿章1901年将养牲园以西的百亩土地赠送给了赛马会的地方。在“六国跑马场”东面有一条河道,经佟家楼向北延伸到东西向的老墙子河与今马场道交汇处的一条堤坝。该图还显示,在“六国跑马场”东面的河道还有一条电话线路,向南通往青县马厂,向北沿河道和堤坝通向英租界及各国租界。那时地处偏僻的赛马会,可以通过电话与各租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便于组织赛马活动。1901年,尽管英国继续在天津扩张租界,圈定了天津英租界推广租界,因不被清政府承认,因此地图上没有显示。外国人在1890年提到的马场道,在该地图则标注为“英德大马路”。这也是从历史地图中看到的中国官方制图者对马场道的最早的称谓。根据该地图图例,海光寺以南到佟家楼(佟楼)为大片的沼泽,佟楼以南向西地域为大片的树林。
1913年1月4日,71岁的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客死天津他的豪宅中。根据他的遗愿,其棺木埋在了德璀琳别墅的一角。
德璀琳从1877年开始,任天津海关税务司22年,10次被推举为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董事长。其地位之显赫,活动能力之大,仅次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这除了由于赫德的重用,也在于德璀琳与李鸿章的甚密关系。正是有了李鸿章的支持,才使得德璀琳在天津海关税务司的任职,打破了赫德“税务司在一个地方的任职不得超过两年”的制度。《京津泰晤士报》上说:“德璀琳担任税务司的任期几乎和李鸿章主宰中国命运的四分之一世纪同样长,与李鸿章交往二十五年,德璀琳不仅得到了深厚友谊,还受到了深刻影响;仅就一个政治家,不仅仅是机会主义的卓越的政治家而言,李鸿章也得到了德璀琳的很大帮助。”
有资料显示,“在这二十五年中,德璀琳几乎算得上是中国实际意义上的外交部长,因为在当时,来北京的外交使团如果不先到天津拜见李鸿章和德璀琳,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因此,在津外国人均称他为“古斯塔夫大王”。自德璀琳居住在“德璀琳别墅”以来,这里实际上也成为了天津的社交中心。
1913年1月德璀琳西归后,德璀琳的私人别墅由其妻子和女儿继承,并由其女婿汉纳根代管。有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汉纳根及继承人是德国人,经英美两国领事商议及特派直隶交涉员同意,依照当时管理特种财产的规定,将该产转为美侨卢克托管。至1921年5月,中德订立发还德侨财产的新约后,该产发还给了德璀琳夫人,但仍由卢克代管。1939年,德璀琳夫人去世后,该房产即由其女儿和外孙等继承。同年,他们将院中的一、二、三号楼分别租给了德商美最时经理杜卡夫(Theuerkauf)、德商德孚洋行经理施文德(Schwender)和德商禅臣洋行经理杨宁史(W.Jannings)。1943年6月,著名建筑师德侨盖苓(Rolf Geyling)在私人别墅的德璀琳坟墓北侧购地三亩四分余,盖起一幢二层小楼,大小共计14间房。
“抗战胜利后,随着大量德侨被遣返回国,杜卡夫最先被遣返,施文德避居上海,杨宁史也被列入遣送名单但一时找不到行踪。美军配合军队接管天津后,驻扎津城两年多。当时,德璀琳私人别墅的三幢小楼也分别被山德森(Gen.Sanderson)、何华德(Maj.Gen.Howard)、克来(Gen.A.Craig)三位美国将军占用。其房中原有的家具大多发还给了私人别墅的代理人盖苓,美军驻津领事馆为他们装修了房屋,购置了室内家具和办公用品。
“1947年美军撤离天津后,德璀琳私人别墅被政府接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天津第一招待所的一部分。”
图八:为1913年天津最新详细地图(局部),由天津华纶测绘公司出版,商务印书馆天津印刷局承印,现藏中国地质图书馆。全图在1860年英租界第七号路,标注了“Race Course Road”,并用中文标注了“马场道”,一直标注到跑马场。是最早用中英文两种文字标注了“马场道”的天津历史地图。根据图例,图中跑马场周边有人工修筑的水渠。跑马场北面标注有“德璀琳住宅”。
1913年8月,新赛马场扩建完成。新的赛马会,以“天津英国俱乐部”为基础,再加上原德璀琳主持的“英国乡谊会”,正式命名为“天津英商体育赛马会”。
赛马会的领导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由原有的发起人施就、英商平和洋行总经理好屋司等七位有影响力的大佬组成,聘请英国领事为名誉董事长。董事会秘书长由好屋司兼任。
1913年同年,因赛马会所在地不属于英租界,于是英租界当局以沟通马场的交通为名,由赛马会出资,从英租界的中心区域到赛马场,对原有的道路进行了翻修。
天津英商体育赛马会成立后,原“德璀琳花园”,里的“英国乡谊会”改称为“乡村俱乐部”(Country club)。花园里的二层小黄楼,成为了“天津英商体育赛马会”董事会的主体建筑。在以后的时间里,如何使用和沿革尚无资料显示。
图九:为1914年《天津地图》(局部)。地图标注为:“发行兼印刷所 中东石印局 宣统二年六月明治四十三年七月发行第一版 中华民国元年三月明治四十五年四月发行第二版 中华民国三年五月大正贰年五月十日増補发行第三版”。该地图有外国人购于1915年1月18日的手迹,其中花园处标注为“Country club ”。该图显现了以“德璀琳花园”为中心的新跑马场的扩建后的大致状况。图中的“別庄”应该是日本制图者对“德璀琳别墅”的称谓。该图的“別庄”、“观览别席”,应该是“特别”的意思,这一表达可能与制图的日本人不精通中国文化有关。此时,从跑马场伸向东北方向的河道已经出现了断流。
1919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结合海河清淤工程,对墙子河以南的马场道及其北侧大片沼泽进行填筑,并使之成为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此项工程持续进行了7年。
图十:为1920年6月测图、1921年5月制版的《天津街市图》(局部)。地图标注为:“直隶陆军测量局 中华民国九年六月测图十年五月制版”。根据图例,跑马场的观览席及跑马场的周边已有水系环绕,水系内测有土垄维护,并种有树木,椭圆形的跑马道两侧用木栅栏围拢,一座小桥连接于马场与观览席之间。跑马场西北处原来的花园没有标注名称,内有一建筑院落标记,其东侧有一砖墙由北向南直至水渠。这里之所以没有标注名称,应该是已不对外开放的赛马会权贵阶层出于隐私保护的目的。跑马场北面的“德国楼”,此时应该是德璀琳的夫人居住。这一时期的马场道北侧,依然是大片的沼泽和荒地。这也是第一次将通往赛马场的路段标注为“马场道”的中国官方地图。
1925年,大型的新赛马场全部建成,跑马场建有三座看台,分别为:位置最佳的来宾看台,次于来宾看台的特别看台和普通看台。各看台均为混凝土浇筑,使用了24年的木制看台随后拆除。赛马场有2400米的椭圆形跑道,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跑马场,也是中国第一座具备国际标准的赛马场。
图十一:为1925年建成后的新赛马场(照片源自:陈树林主编《天津干部俱乐部的前世今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图十二:为1931年英商赛马场平面图(照片源自:陈树林主编《天津干部俱乐部的前世今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根据天津市财政局特制《英商赛马场图》,民国二十年七月二十一日测勘的数据,其面积为七百一十九市亩二分一厘二毫。这应该也是1925年大型的新赛马场全部建成的面积。
同年,英国乡谊俱乐部的游艺大楼(今干部俱乐部南楼)落成,该楼为“英国乡谊俱乐部”主楼,也称“新英国俱乐部”。主楼为二层建筑,内设:游泳池、台球室、保龄球房、乒乓球室、西餐厅、舞厅、图书馆等多项娱乐设施。成为中国近代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英国乡谊俱乐部主楼建成后,原天津英国俱乐部与英国乡谊俱乐部合二为一。
此时的赛马会名称为“天津英商赛马会”。所属英商赛马场和英国乡谊俱乐部的业主为天津英商赛马会有限公司,以便处理广告、纳税等事宜。
也是1925年这一年,马场道由土路和沙土路先后改建为石渣路和柏油路。此后,“五大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英商赛马会的赛马活动,当时在天津租界具有较大的影响。赛马前,天津《大公报》、《中国时报》等各主要报纸都会刊登公告、消息和广告,赛马期间,驻津各国银行、商店、钞关等,均在午后停止办公和关门,员工一律放假;赛马后,各主要报纸都会刊登比赛结果。通过这种形式,赛马会会得到大笔的广告收入和赌金,也会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从海河中挖出的大量泥沙填平了现五大道英租界的成片沼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纷纷在马场道附近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小洋楼。随后,又有越来越多的名人显贵跻身在马场道附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五大道。
1933年,天津英商赛马会的新英国俱乐部改称为“马场球房”,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乡谊会”。
图十三:为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王华隆绘制的《英华对照天津详图》(局部)。图中将马场道路段标注为“马厂道”。这也是“马厂道”最早出现在天津历史地图中的年份。我觉得,该图标注的英文既然是“Race Course Road”,就应该是“马场道”,而不应该是“马厂道”,这可能与当时汉字应用的不规范有关。以后在王华隆编著的1936年《最新天津全图》(地学研究所印行)中也出现过“马厂道”的标注。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天津日本驻军进驻租界。英商赛马会由日伪天津赛马俱乐部接收,不久改组为“华北赛马会天津支部”;赛马会旁的“乡谊俱乐部”改称为“国际俱乐部”,中国人可加入为会员,由日方领导,与赛马会分开。至此,英商赛马会的历史宣告结束。
在日伪统治期间,赛马活动有增无减,日本调来了大批骑马师和中国骑马师一起参加赛马,除春秋两季有正赛,每周六、日都有赛马。
1944年,日本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节节败退。天津赛马支部的日本人大部分撤回了日本,业务交由中国人办理,但仍由日本人来津指挥。
1945年日本投降后,赛马会停止了活动。“国际俱乐部”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占用,改称为“军官俱乐部”。马场周边空地曾作为美军装甲车及步兵训练营地。
1947年美军撤出天津后,6月份军官俱乐部由原天津英商乡谊会收回。不久接收天津,天津赛马支部由国民政府市财政局管理。由于时期通货膨胀,物价一日数变,赛马会再也不可能成立了。
天津解放以后,赛马会带有赌博性质的赛马活动被取缔,跑马场和大型的观众看台由解放军占用。管理的俱乐部由解放军接管,以后又用于市政府接待国内外贵宾,也是国家领导人在此与当地群众联欢、举行座谈的场所。当年赛马会的游艺部大楼保留至今,即天津干部俱乐部南楼。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等多次来此。
1951年3月,天津郊区土改时,市政府按照郊区土改条例将赛马场土地937亩宣布征收。同年9月20日,市政府将原英商乡谊会280亩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中的物品,以及中国雇佣一并接收。
图十四:为1951年《两用天津新地图》(局部)。地图标注为:“复兴与地学出版社 1951年3月3版 邵越崇编著 申屠周绘制 印刷者:人民印刷厂”。
同年9月,市政府将原英国乡谊俱乐部所在的大院,命名为“天津干部俱乐部”。英国人留下的室内游泳馆、台球房、西餐厅、酒吧间、菲律宾木弹簧地板舞厅和羽毛球室,经过修缮和粉刷依然还在。这片远离闹市区的地方,因为不能自由出入,又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1952年9月1日,天津第十二中学在这里成立。据资料记载,“当时有电业局所属工业学校及天津工业学校在此上课。十二中接收时看台大楼三层有房间83间,西房(票房)大小房间27间,南边厕所(据说是华北物资交流展览会修建)四大间,共计114间。面积:东到华北人民博览馆河沟铁丝网,西到干部俱乐部,南到东边大水坑,北到十二中学四面钟楼南面的铁丝网,大致三万四千余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1951年10月,在赛马场旧址曾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华北地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盛会。10月27日,主席乘专列到达天津,用三个晚上参观了展览会。到1962年,主席又先后六次到过天津干部俱乐部。
1955年冬天,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市委书记处书记和市委常委黄火青、白坚、吴砚农、李耕涛、万晓塘、于志远、李华生、王亢之、张淮三等。
1957年3月17日下午,毛主席在这里的游泳池游泳,并接见了一些民主人士。晚上,毛主席在人民礼堂向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作了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报告。
1958年8月10日,正在天津视察的毛主席,在这里观看了小百花剧团演出的《喜荣归》和《泗州城》。
1959年10月24日,毛主席在这里观看了南开区饮食服务公司技术改革小组10名工人研制的花卷机、饺子机的操作表演。
干部俱乐部东边院里,原来德璀琳别墅里的那几座青砖楼和草坪,是我小的时候与小伙伴经常在里边玩耍的地方。走进青砖楼的一层,是一个东西向很长的阳光大厅,大厅阳光明媚,没摆什么家具,在北墙中央的位置有一个大型的壁炉,很是气派。两侧各有一扇通向大楼内的玻璃门,大厅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尽情地玩耍。有资料显示,这座德璀琳别墅曾是马场道271号,并附有照片。只是到后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这座青砖楼被拆除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干部俱乐部大门向南缩进了近百米,原来大门东侧,那条一直用木栅栏挡着的道路,成为了马场道的一部分,向南延伸了百余米。并有了新的院落出现在了道路的西侧和尽头。
图十五:图为早先的干部俱乐部室内游泳池(照片源自网络:木香草堂《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天津马场道干部俱乐部》)。这也是我记忆中的游泳池。那时,我都是坐在游泳池二层玻璃罩里的座椅上,充满兴趣地看着哥哥和大人们在池中游泳。
如梭的光阴,似水的流年,承载的是历史,留下的是记忆。被列强打造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每次回到天津,还会来到干部俱乐部的门外,凝望着干部俱乐部大院的深处;站在马场道源头的便道上驻足良久,思绪着那渐行渐远的历史,也为找回曾经给我带来快乐的记忆。
注:主体建筑一栏中的游艺部,位于已被义和团烧毁的原佟楼养牲园赛马场内,即2000年版《天津市旅游图》工业展览馆区域;二层小黄楼位于原德国花园内,即今干部俱乐部大门外西院内;二层白柱红砖楼位于今解放路201号,即今市人大办公楼;游艺大楼位于原乡谊会大院内,即今干部俱乐部院内南楼。
陈树林主编《天津干部俱乐部的前世今生》,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金彭育著中国政协天津市河西区委员会编《马场道与赛马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18年版。
天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编著《天津城市历史地图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木香草堂《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天津马场道干部俱乐部(原英国乡谊俱乐部)》。
作者简介:李兆燕1950年9月27日生于北京,大学毕业,高级经济师。童年时代曾在天津五大道生活,1968年从天津赴内蒙呼伦贝尔扎兰屯插队当知青,1978年调河北省物价局工作直至退休。详细人物介绍请搜百度:李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