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让年轻人不再空虚的单品80%来自天津的一座小镇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一句简单的问候,加上小猫的鼓励,让孤单在外打拼的人们心头一热,便有了“家”的感觉。
出门累了一天,回到自己的小窝,踢掉鞋子,光脚踩在软乎乎的地毯上,没有比这更解乏的了。
从传统的居住方式来看,地毯在我们中国人的家里从来都不是刚需。但有人说,有了地毯之后,房子就有了温度——
在小红书上一搜,不少人在分享关于地毯的分类,选购。翻看了十几篇后,发现有一个被频繁提到的地方: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
不禁好奇查了一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镇,密集生长着1200多家地毯企业,不仅拿捏了国内地毯销售的大动脉,在出口方面也占据了总量的半壁江山,美国、日本、法国、新西兰、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崔黄口镇的地毯。
人类使用地毯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兽皮铺在地上用来防寒保暖。
1960年在青海出土的一块毛毯残片,中国最早的地毯生产历史大概在商周时期。
唐朝时,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变,地毯已不仅是御寒的“地衣”。在画家孙位的《高逸图卷》中,人们端坐毯上,亦或玩耍游戏,亦或谈古论今。此时,地毯的编织技术也从新疆等地传入北京、天津。
“地毯”一词,最早出现在《元史·世祖皇后察必烈传》中:“宣徽院,羊儒皮置不用,后取之,合缝为地毯。”虽然文中讲的是羊皮,但在元代,已有用羊毛线织地毯的记载。
20世纪初,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中国看到了华美的宫廷地毯,十分之喜欢。他们把从北京和西北地区买来的地毯,全部集中在天津装箱,走水路运往欧美。慢慢地,一些外国人发现这可以作为一门生意,便开始在天津开设地毯工厂和店铺,既方便复刻,又节省了转运费,一举两得。
那时候,天津的300多家地毯厂,都是外国人办的。他们为自己谋求便利的同时,也给崔黄口镇带来了最早的现代化纺织技术。
2010年,一台机器一天能产出2000平方米地毯,10年间,效率翻了几十倍。
不同于规格各异、需要专门定制的外贸订单,国内电商的订单的规格相对类似,且顾客多为年轻人,他们喜欢布料和花色在选择方面可以更丰富,并且最好做到“当天下单,当天发货”。
欧美ins风、北欧小清新风、厚重奢华风、暗黑风、兽皮风……各式风格应有尽有,面对喜欢素雅的年轻人,就推出纯色的丝毯,打造爆款;
遇到需要定制图案的年轻人,最新的热软印技术就能搞定,购买一块地毯也能享受“私人定制”;
考虑到现在年轻人都喜欢便捷,现在崔黄口的地毯都经得起多次水洗,同时兼顾抗菌除臭、防水防油、超柔、高亮……你想要的,都能满足。
如今,在崔黄口镇地毯企业的直播间里,蹲守着许多年轻人,只为等到自己心仪的那一张地毯。
自清朝产出第一张地毯,到如今每年生产地毯数亿张,崔黄口围绕一张地毯,做什么的都有。设计、布料、印染、编织、销售……大企业一条龙,小企业小作坊便通力合作。以前要去江苏采购布料,要考虑路费、运输费,每次最少都要订一车;现在家门口随拿随走,不压货也不压钱。
镇上,不管是青壮年,还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的,一半的人都会做地毯,拿着超过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的收入。难怪有人说:
目前,崔黄口的地毯已有1420多个品种,1200多家企业中有自营进出口权的81家,地毯产品出口量一度占到全国的50%。今年1月,崔黄口镇地毯商会组织了镇内的7家企业,前往德国参加展览会,一举拿下350万美元的订单。
就是这样一个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人口5万左右的北方小镇,撑起了国内地毯行业的半边天。百年来,崔黄口用“中国制造”征服了外国人,也用这一张张地毯温暖了自己人。
如今,都市打工人用产业源头买来的地毯营造生活,而崔黄口镇的人,也因地毯,换来了好的生活。
*本文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1] 中国地毯小镇的四百年:靠舶来技术孵育本土产业,借新电商探索内需转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