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七夕风俗文化:和顺“牛郎织女”传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全国范围抢救与保护濒危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热潮之中,民间神话传说的保护也成为热点话题。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虽然有着多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但她发生在秦汉之前农耕文化早已发达的黄河流域最具可能性。和顺县是该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这些观点是日趋明朗的。
和顺县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南天池、牛郎峪一带历来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发展滞后,至今保持着耕织为业的生产方式和淳朴的民风。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
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八仙洞、哪吒塔、驴打滚等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踪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
近百年来,七夕风俗逐渐淡泊已是公认的事实,七夕风俗许多内容赖以生存的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和顺南天池村一带长期保存着关于七夕文化的诸多记忆。民国《和顺县志》记载:“七月初七,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向牛郎织女乞巧。”许多村庄这天讲究吃好的、放鞭炮、贴窗花、敲锣打鼓“接织女回老家”。至今,南天池村仍然保留着七夕“看天”的习俗,晚间在院中朝南向摆上桌子或案板,上面供放着连着杆茎一起煮熟的毛豆和带包叶煮熟的玉茭。南天池村民把许多现象与七夕联系起来编成故事,如村中有一眼古井,每至七夕井水就漫出井沿,村民曾经给井口压盖一块磨盘,据说井水上漫时能将磨盘托起。村民认为是牛郎织女显灵,至今对这口古井心怀敬意。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七月正值当地雨水旺盛之期,原本丰富的地下水与之相融,井水满溢的现象并不奇怪。当这种自然现象与牛郎织女传说相结合,在民间艺人的口碑里必然撞击出绚丽的火花。点点滴滴的火花,为牛郎织女传说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南天池村民讲述的牛郎织女传说与民间流行的故事基本一致,而且更加丰富、生动。村民讲,牛郎排行老三,居住在距南天池仅几里路的牛郎峪,其舅姓青名似海,因做食盐生意居南天池村,青似海把织女沐浴的时间地点告诉牛郎,促成了牛郎织女相识相爱;南天池原住户有八姓,为李、乔、张、何、吕、曹等姓,应与“八仙”姓氏相同,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下凡抓织女回天宫时,八仙曾经施法阻挡天神,现存的八仙洞、哪吒塔、驴打滚以及托塔李天王放塔之处都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