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罗帅徐帅都曾是的下属为何排名在聂帅之前?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25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当后来名震一时的黄埔系名将都在论你是几期我是几期论资排辈时,却已经是教官!多少战神级的人物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喊一声“先生”!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在这个堪称是“第一起义”的历史大事件中,很多中国历史上重量级的人物纷纷登场,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当时担任前委军委书记,是起义的重要策划者,起义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拿下南昌城,和他成功把敌军两个团编入起义军有直接关系。当年年底,还和叶挺、等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建军大业三大起义,参与领导了两个,这种特殊资历在早期我军的领导人中,只有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1927年,罗荣桓和也出现在三大起义中。罗荣桓追随参加了秋收起义,则在年底参加广州起义,不过他们都不算是主要角色。罗荣桓当时是部队的基层干部,担任特务连党代表;在广州起义中主要负责工人赤卫队的组织。
在这段时间,尽管罗荣桓和都已经崭露头角,但比起“老资格”的革命来说,他们还算是“小字辈”,虽然三人年龄差不多。
广州起义后,辗转各地,从事革命活动,在上海从事过地下活动,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搞过一段时间的“特科”,1931年,担任参谋长,仍是军委最重要的军事干部。
在进入中央苏区后,担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也是中央红军实力最强的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战力最强,和的政治工作做得好关系很大。
秋收起义后,罗荣桓亲历著名的“三湾改编”,是“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亲历者和执行者,在的亲自指点下,罗荣桓逐渐成长为军中最优秀的政工大师,在部队中的职务也逐渐提升,从营党代表到纵队党代表再到红四军前委委员,直到红四军军委书记兼政委,短短几年的时间,罗荣桓成立为红军的骨干将领。
从井冈山上下来,开辟中央苏区之后,罗荣桓最重要的职位是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和政委战斗到了一起。
1931年7月,成为红四军军长(这个红四军不是井冈山的红四军,是鄂豫皖苏区的那个),当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成为军事主官——总指挥。
红军三大主力中,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处于中央中枢,最重要;红二方面军成立最晚,也相对最弱;红四方面军虽然不是成立最早的那个,也不是最重要的那个,却是最强大的那个。
在红军时代几乎算是唯一一个有能力组织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在他的黄埔同学最多指挥一、两万人的部队时,已经率十万大军纵横无敌了。无论是鄂豫皖还是川陕苏区,都留下不少经典战役,用兵神出鬼没,如果要评选“红军战神”,无疑当属。
综合而言,这段时间里,地位最高,部队最多,而罗荣桓则朝着政工大师的道路稳步前进,可谓可有千秋。
从职位上讲,和并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一个是红一军团政委,地位并不比高,因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和方面军总指挥两个职位不好比较;但罗荣桓却是实实在在的下属,政治部主任是政委的助手,政委出框架,政治部主任负责执行,一个是头脑,一个是手足。
八路军刚成立的时候,是115师副师长,罗荣桓是政训处主任。在八路军恢复政委一职之后,担任政委,这段时间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型关大捷”。虽然这次大捷不是他一个人指挥的,但他肯定是绕不开的那个人物。
紧接着,和罗荣桓出现了“分工”:作为晋察冀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留在五台山地位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是史上最为经典、最为知名的抗日根据地,要知道,日军对华北的军事侵略最为猖獗也最为残酷,却虎口拔牙,在敌后开辟这么大一片斗争基地,他的特殊贡献在军中确实是“独一份”的。
就在“大闹五台山”的时候,已经担任政委的罗荣桓和代师长陈光把115师的主力带往山东,在那里开辟了影响深远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这个过程很长,花了罗荣桓好几年的时间,有、郭洪涛、黎玉和朱瑞等人打下的基础,再加上罗荣桓这个资源调配大师的努力,山东抗日根据地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也许晋察冀是最著名的根据地,但山东却是对后世战争走向影响最大的根据地。山东根据地质量之高、经济之富庶、兵源之广泛,在全国无以伦比,山东军区为后来的东野输送了至少一半的兵力,而华野至少三分之一的兵源也来自山东!东野和华野是解放军中战力最强的部队,其根源就是罗荣桓的山东军区!罗荣桓贡献之大,可见一斑!
同时,的表现就相对黯淡一些,他本是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和著名的刘邓搭档。他的战斗区域比较广泛,在冀南也待过,在山东也待过;既是129师的副师长,也带过115师的兵,既在山东当过八路军一纵司令员,又在陕甘宁当过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
作为前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红军战神,在抗日战争中的成绩不如、罗荣桓以及刘邓那么亮眼,甚至不如陈毅和重建新四军军部那么关键,而且,他早早就被召回延安筹备七大,他回延安是在1940年,但七大实际上因各种原因一推再推,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才召开。
也就是说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是待在后方的,虽然他也努力工作,当过抗大代理校长,但客观情况的变化,以及他的身体原因,都使这位军事天才并没有机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罗荣桓在解放战争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东北野战军的“爆兵”:从最初的11万人用短短三年时间猛增到百万大军。
东野最初的11万人中,罗荣桓从山东带来的六万精锐成为班底部队。随后他再度发挥“爆兵”神技,东野大军不仅人数猛增,战斗力也表现出令人恐怖的强大。
这对罗荣桓来说不算难事,早在山东军区的时候,就对动员贫苦农民参军有独特的心得,山东军区在后期拥兵数十万,数量和质量都是各大战略区之冠。
到东北之后,罗荣桓别出心裁组织“二线兵团”,让新兵在二线兵团中接受训练,技战术和心理都过关之后,再充实到一线兵团中。罗荣桓就是用这种阶梯式的练兵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了150个团的二线兵团。
据说陈诚初到东北的时候也信心满满,七拼八凑强征了50万壮丁,结果一打听,罗荣桓轻轻松松就募兵一百万,是他的两倍!吓得陈诚从此龟缩在沈阳,闭门不出。
东野的强大,辽沈战役的摧城拔寨,平津战役的摧枯拉朽,虽然有军事的因素,但基础的基础,却是罗荣桓的兵源。并不以军事见长的罗荣桓后来在十大元帅中能有一席之地,东北爆兵是最重要的背书。
抗日战争后,他和刘邓再度搭档,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这个时候,他成为军中极为罕见的没有自己的班底队伍的高级将领,他是从延安空降晋冀鲁豫的,而此时,刘邓正准备千里跃进大别山,如此重要的战略行动,自然要把精锐部队全部拉走,留给的,只有几万从民兵武装升级的部队。
再反观他们的对手阎锡山,却是武装到牙齿的敌人!阎锡山在山西经营数十年,碉堡林立,武装先进,兵工厂众多,阎系的晋绥军足有30多万,而且阎锡山的政治洗脑既残酷又彻底,很多人把他视为父兄,甘愿为他当炮灰。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率几万部队打遍山西无敌手,阎锡山的战略重镇一个一个落入手中。如果的部队基础足够好、武器足够强,他的仗会打得更漂亮。相信这时最羡慕的一定是东野强大的火炮,如果有了这个“战略武器”,不仅战斗会很快结束,尤其重要的是不会让战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去攻打敌人的城堡,当时对付阎军坚固的地堡的武器只有手榴弹、炸药包和爆破筒!
但在山西仍然表现出了战神的风采,最后山西全境解放,阎锡山发话要与太原共存亡,但关键时刻,他还是借口开会逃离老巢。
解放战争中的,虽然职务只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但完成的却是一个战略大区的任务!
但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并不如亮眼,也不像罗荣桓那样有特殊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军区,出任军区司令员。此时的华北军区实力是异常强大的,晋冀鲁豫军区是由八路军129师在刘邓的领导下开辟的,和晋冀察根据地以及山东根据地齐名。
但此时,把华北军区的部队一下子复员十万,这在客观上多多少少影响了华北军区的战斗力。
在中国现代史上,军队最强的两个军事统帅应该算是白崇禧和傅作义,他们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给我军带来重大损失。在华北,先后在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战役中败给傅作义,使华北局面一度比较被动。
辽沈战役已经改变了解放军和军的部队数量对比,敌军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当时东野有部队上百万,华北军区差不多30万,而傅作义部队再强再精锐,毕竟只有60万,而且分布在漫长的战绩上,因此战败已经是他注定的命运。
东野强大的战力和超乎寻常的炮火浇灭了傅作义的希望之光,他原本以为在天津可以和解放军打上三个月,结果被刘亚楼一顿炮轰,29小时结束战斗。傅作义老本全部蚀光,只能乖乖接受条件和平起义。
在平津战役中总前委的排名中,罗荣桓排第二,排第三,罗荣桓在正式排名上第一次排在了老上级之前——平津战役两大野战军都有巨大贡献,但东野肯定更多,罗荣桓排在之上有足够的理由。
1955年,大授衔。十位元帅中,罗荣桓位于陈毅之后排名第七,第八,第九。而罗荣桓和在不同时期都曾是的下属。
红一军团时,担任政委,是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上司;抗日战争时,两人职务相当,一个是副师长,一个是政委(也当过政委),而且两人的贡献也很类似,开辟了晋冀冀根据地,罗荣桓则创建了山东根据地。
两人的差距是在解放战争拉开的,比起,罗荣桓在东北扩军,功劳更为明显。
则是在华北军区当过的下属,聂是司令员,是副司令员。但在山西的战事基本是独自一人在撑,起到的是战略大区的作用。
就在在傅作义的纠缠下陷入被动时,在山西却越战越勇,之所以在元帅中的排名超过,和华北的战事有一定关系。
当然,元帅排名最终徐先聂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授衔之前,担任军委总参谋长,而是副总参谋长代理总参谋长职位(身体不好不能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