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丨贾樟柯:不忘初心载誉归来回报桑梓(附视频)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丨贾樟柯:不忘初心,载誉归来回报桑梓(附视频)
绿色沁源杯·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由山西省文明办指导,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山西晚报社承办,碧桂园山西区域联合承办,沁源县委宣传部协办。远大·凤玺湾、“心系天下”W2018手机作为合作单位,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4月27日上午,绿色沁源杯·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颁奖会在太原隆重举行。
国际影展,群星汇聚,平遥古城,璀璨重生。你说,自己是一只风筝,飞遍二十四城,萦系山河故人。你将古老与现代、山西与世界连在一起,挺起文化旅游又一峰。
贾樟柯,男,47岁,著名导演,国际作家和作曲家协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平遥国际电影节发起、创立人。他执导的多部电影,获得多项国际电影节展奖项。其中,1998年,《站台》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2006年,《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2015年,他本人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2017年,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引发国内外、行业内外瞩目。短短8天时间里,40多部海内外电影相继展映,大师梅尔维尔的回顾展,吴宇森、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一票难求,范冰冰、李晨光鲜亮丽吸人眼球……拥有27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搭起桥梁,非西方电影与西方电影在这里对话。“平遥”二字,一时间在国内外名声大噪,这一切幕后的推手就是贾樟柯。
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立人,他让这个庞大的电影工程,从无到有,从梦到线部长篇电影称做他的“第一个作品”,而平遥国际电影展则是他的“第二个作品”!因为,1年与20年;1个电影展与11部电影,浓缩了同样的心力。
非常荣幸能够当选2017“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鼓励。因为我的新片《江湖儿女》要去法国做后期,所以实在没有办法来到现场接受这份来自家乡的厚重的荣誉,非常地抱歉,也感谢各位,感谢山西晚报。
我过去两年在山西做了一些事情,包括在平遥举办了平遥国际电影展,在老家汾阳创办了贾樟柯艺术中心,正在筹办种子影院。所有这些都是应该的,因为用我所学、用我所有去回报家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支持和赞誉,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来源。
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是第一届,现在我们已经在积极地筹备第二届,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工作者、观众能够来到山西,看看我们的太行、吕梁,看看我们的长城,看看我们的平遥古城,去了解我们山西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了解当下的山西。另外一方面也希望透过平遥国际电影展能够让世界各地的媒体、电影界的同仁了解到年轻一代的电影工作者的才华。平遥国际电影展一直致力于能够让人们了解山西,了解中国电影。今年第二届还将在十月份举行,希望能够进一步发展,能够给我们山西做成一个品牌式的文化活动。
山西是我的故乡,这份故乡之情激励我一直扎根山西,为山西所想,尽量多地能够把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引进过来。
樵夫:曾看过贾樟柯的几部电影,我觉得他是那种山西情结、家乡情结很重的人,每一部电影里都有山西元素,甚至就是在讲山西故事。乡音难改乡情难却,这么恋家的导演,我觉得中国非贾樟柯莫属。所以,他能在平遥办电影展,我一点也不意外,落叶归根势必要滋养大地。
Goodluck么么哒:去他在汾阳开的山河故人餐馆吃过饭,也去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看过电影,据说他的贾樟柯艺术中心也在筹建,真是很期待啊!希望今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更加精彩,我一定不会错过到时的开幕红毯。在山西能有这么一条真正的电影人红毯,对于我们这些影迷来说,真是千载难逢的围观机会。为感动山西的贾樟柯点赞,因为他的努力,感动了我和我周围的很多山西人,尤其是在平遥电影宫里拍照、闲逛和看电影的时候,身边不经意间与明星擦肩而过的奇妙瞬间,在看电影后的主创见面会,都让我感觉自己置身于北上广的文化中心。
低调: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水平非常高,我在那几天里,看了很多以前追片时从未重视过的国家的影片,比如意大利影片《小镇风云》和俄罗斯影片《苏莱曼山》。原来好片子不只在好莱坞,好电影也不一定是大制作。电影展的选片团队实在是太厉害,眼光太独到了,这些电影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电影的大门,五彩斑斓充满意想不到的惊喜。可惜时间太短了,如果今年能有更多的时间,我会在电影宫里看更多的电影。谢谢贾樟柯的付出,你不光让我们看到了你对家乡的热爱,你还让我们通过这里,感受到了世界电影、全球文化的气息。
1月8日下午,当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贾樟柯位于北京的办公室,他的助手接待了我们。随后,他从幽暗的剪片室中走了出来,头发有些乱,眼神有些疲惫。他示意记者先喝口水,自己则快速披上一件外套,冲到办公室外的空旷广场上,抽了一支烟,也顺便让北京寒冷的空气浇醒疲惫的神经。再回来时,他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自信的、思维缜密而健谈的导演——贾樟柯。
去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是2017年山西人集体记忆中无法越过的一个璀璨时刻——一场发生在家门口的电影盛会,一个完全属于山西人自己的国际电影展,一场山西与世界的对话。而这一切幕后的推手,就是贾樟柯,作为平遥国际电影展的创立人,他让这个庞大的电影工程,从无到有,从梦到真。
坐在贾樟柯办公室的一角,背后的展柜中,是他在各个国际电影节展中获得的奖杯,其中也包括那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奖杯。他的助手万家欢笑着跟记者说,因为才搬到这个办公室,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摆出来,这些奖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就在这样一个汇集全世界各大电影节展奖杯的角落,贾樟柯和记者谈起了咱山西的平遥国际电影展。
放着游刃有余的电影不拍,却要做一个明显困难重重的事业,贾樟柯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觉得这跟我个人经历有关。从28岁拍第一部电影开始,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全世界去跑电影展。大部分是国外的影展,戛纳、威尼斯、多伦多、釜山……差不多每年到那个月份,就带着电影出去了。有一天我突然想,我为什么在国外转来转去,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电影展,把中国年轻导演的电影传播出去,同时也把优秀的国外电影介绍给国内的观众。再往深里说,就是为什么是国外的电影节展在评价我们的电影,可不可能我们办一个电影展,代表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别人的电影,形成中国自己电影文化的价值判断。”这个念头让贾樟柯很激动,他觉得:“这是个大事!”
这个大事在贾樟柯的脑子里萦绕了好几年,他也慢慢寻找合适的机会。“做一个电影展要考虑很多综合的因素,比如城市人口、大学数量、有没有电影工业、是不是电影重镇等等,我也考察了很多地方,晋中市委找到我说,为什么不考虑回山西来办?他们给我介绍山西谋求转型的进程,希望让老乡回去建设家乡。”
在山西生、在山西长、将自己所有的电影镜头对准这块土地的贾樟柯,决定让人生中这件大事,回归家乡。
从情感上,他曾把这个大事说给自己的母亲,从这个朴实的汾阳老人嘴里,贾樟柯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撼的答案。“我母亲跟我参加过上海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她知道这是个非常繁杂的工作。当我说想办电影展的时候,我妈说:‘100多年前美国人能在中国开个中学(贾樟柯全家都是汾阳中学毕业的,汾阳中学1906年建校,最初为美国人开设的教会学校),现在我们山西人自己在家乡开个电影节,怎么还开不了?!’她的回答,给我震撼特别大,我没有想那么远的事情。”
从理智上,贾樟柯开始了实地考察,也发现了可能性。“一方面,山西需要有新的文化项目促进全省转型,带来全方位新的理念提升;另一方面,山西以前有那么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这个财富在当代急需激活和转化的地方。电影展恰好有这个能力,它是一个信息量巨大的资源,长期的效益在未来会逐渐呈现出来。”
更让贾樟柯感慨的是,在落实项目之后,他感受到了“山西速度”、“晋中速度”、“平遥速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策展到基础建设全部完成,8天的影展完美落幕。来自国内国外电影业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选片水准非常高、电影氛围非常好的影展 ”的评价;来自冯小刚的“它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影展”的期许;来自法国著名电影制片人的“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超过戛纳电影节”的赞誉;来自上百家报道的“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感叹,让贾樟柯充满了成就感。
他将自己用20年时间拍摄的11部长篇电影称做他的“第一个作品”,而平遥国际电影展则是他的“第二个作品”!
采访中,记者问了几个对当时因回忆而神采飞扬的贾樟柯来说,显然“不合时宜”的问题。
“动摇过,这个很难免。2017年我自己还得坚持创作,还得监制一部金砖五国合作的电影,工作非常繁重。对电影展在经验上又欠缺。我个人对策展、电影运作很清楚,但我们要面临基建的问题,涉及到建筑、功能、规划等等,对我来说是知识盲点。说白了,以前没有盖过房子。”
“求过,这个团队的人都是我求来的。电影展有很多同事来自广东、北京,他们有大型活动组织经验。但人家为什么要离开北上广去平遥工作生活?我确实是做了很多思想动员工作,他们现在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平遥生活。”
“哈哈,天天有。我不怕误解,因为我拍电影20年就是被误解的过程。在诸多误解里,比如我们让平遥国际电影展走市场运作。因为在国内大部分的节展完全依靠政府的拨款,政府一断奶就没有生存能力了。而我们希望平遥国际电影展在政府的指导支持下,迅速市场化,在市场的活水里保持常鲜常新。你要走市场化道路,大家有些不理解,觉得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是不是因为影展特别赚钱,所以要走市场。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但既然开始一个新的事业,总会有暂时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就这样,在动摇、误解、求贤若渴的一年中,贾樟柯由一个导演迅速成长为一个“全才”,由操心一个剧组,变成了操心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客服、放映排期、放映拷贝、字幕、志愿者组织、车队管理、安保、食品安全、放映安全、消防、医疗、用电……电影展的方方面面,都成了他和他的团队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考虑的事情。
在电影展开幕前,贾樟柯和建筑设计团队、策展团队的负责人都住在了平遥柴油机厂的工地上,轮流值班盯工期。开展8天时间里,“凌晨最后一场电影放完,我们开全员的总结会,每天都在总结。第一天的问题,第二天一定得到了解决,第二天的问题,第三天一定不会出现。总结会开完天也蒙蒙亮了,第二天上午9点多,就又开始一天的影展活动。”贾樟柯掐着指头一算,他们每天只能睡三个多小时。
即使这样废寝忘食,却也有百密一疏。谈到最意料之外的困难,居然是天气!10月28号开幕式上的寒冷,让所有人始料不及,能容纳1500人的露天影院还会有观众么?!但意料之外的意料之外是,贾樟柯过虑了,“站台”影院在那么冷的天气里,达到了93.2%的上座率。回想起天气的冷和影院的热,至今贾樟柯都感慨万分:“我觉得平遥国际电影展确实拥有最好的观众!”
如今,才过去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贾樟柯已经开始筹划第二届电影展了。而以迈出的这一步为原点,他又开始做一个导演“分外”的事情——写报告、做调研!
这个导演的报告,不仅谈了远期电影展的规划,也涉及到整个山西文创产业的发展。“比如文化产业高薪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我不是办平遥电影展,也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文创产业最主要的生产力是人才,人才的流动很重要。外省的、国外的人才如何流动到山西?相应的人才流动吸引政策、创业政策、税收政策,这些都应该去考虑。比如,平遥电影宫是电影园区、旅游园区、产业园区的结合,对于电影宫来说电的消耗很大,一些省市有文化用电的概念,用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产业的到来,我们山西是不是可以也有这方面的政策出台?我希望平遥国际电影展成为一个试点,把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感受呈现出来,把我们取得的经验提供给地方政府,希望能够一起来推动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一个影展的效应不单是几天的事情,我觉得它能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贾樟柯说这些的时候,显然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导演了。他身上有了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逼着他思考更多摄影机以外的事情,逼着他将所有的落脚点,都放在了家乡。
在山西做了这么大一件事情,他肯定听到了很多家乡人的夸赞,但贾樟柯很平淡地跟记者说,做了这件事情,有很多外地的山西人都想回来看看,都想回来做事情,这要比怎么夸赞电影展都重要。“我一直有个理念,就是连山西人都不愿意回去建设山西,那可怎么办啊?!”
贾樟柯在他的电影《山河故人》中,用一把钥匙代表了对家的全部思念。而当记者问他,家乡于他是否也是一把钥匙时,贾樟柯说,这是一把最容易打开他情感闸门的“钥匙”,但也是一根细细的、却扯不断的“风筝线”。“这些年四海为家,但是始终有一个情感的牵绊,这就是山西。”
从入行到现在,记者已经跟踪采访了贾樟柯12年时间。看着他一点点被国际电影界认可,一次次走上国际电影展的领奖台,也同时看着他一步步走回了家乡。
这是两个不矛盾的方向,一个人的眼光看到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他的心就会越来越沉入生养过他的泥土。而贾樟柯,也许是中国导演届里最“恋家”的导演。他的镜头里全是山西,他的贾樟柯艺术中心也建在了汾阳,他在这个小村庄开起了“山河故人餐厅”,如今又穷尽所有人脉资源,创立了平遥国际电影展。
这些年,能看出来贾樟柯很累,他手上的雪茄和鼻梁上的墨镜,并不是为了装酷。就在记者这次采访前一天晚上,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新书签售和访谈,而那一晚,贾樟柯在朋友圈里吐槽自己又失眠了。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他钻在新公司的剪辑室里,为他的新片《江湖儿女》做剪辑工作,一看就是废寝忘食的状态,吸支烟提神,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导演、作家、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电影展创立人的工作,未来贾樟柯还会在这些状态中切换。唯一不变的是,那个原点是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