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楼评】三晋风流人物——山西名人浅析?(猛将篇)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一夜“变天”,不由想到了山西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的起源地。在历史长河中,山西境内可谓是代代有征伐,朝朝出猛将,相应的民俗文化和观念也是建立在山西人传承的基础之上。
城市是建筑的森林,建筑是文化的象征,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山西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融合中,出现历史中相当非凡的风流人物。
山西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地势居高临下,山谷纵横,有险可控,它处于亚洲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在大陆文明的阶段:和平时期贡献着的商业和包容力,战争时期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屏障。山西历史上民风彪悍,尚武之风席卷民间。古谚云:“河东出将,河西出相”。
自古山西多猛将,西周时晋国并不太强大,到了春秋时逐渐把山西南部、中部的戎狄并吞,才成为中原最大的强国。但雁北一带还有代、林胡、楼烦等戎狄。山西人在先秦时期就是依靠征战而逐步发展成霸主,秦国名将百里视(孟明视)是山西运城人,秦国首胜晋国,便是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王官之战。(此举比项羽早四百余年)。
在三家分晋后,晋国仍然拿出来个个都是战国七雄,在一手拿农耕的锄头的同时,另一只手也拿着 刀剑棍棒。战国四大名将中赵国就有廉颇(太原),李牧(邢台)。
其中长期守备九塞第一关——雁门关的李牧,败匈奴,破东胡,却秦军开创步兵全歼骑兵,为汉代更有继往者之楷模,当然李牧和廉颇因身处山西,也都与强秦连年征战。
到了汉代,两位戍边“杀神”——卫青,霍去病(临汾)。可谓少年得志,卫青是汉初以来对战匈奴反败为胜,七战七捷;而少年将军霍去病更是“匈奴杀神”。汉朝河西之战胜利后,建立河西四郡,疆域版图从晋北推移到了祁连山一带,建立河西走廊。而漠北之战,让霍去病“封狼居胥”,换来和平发展的几百年。对战匈奴的
士兵大多来自北方边境的啥必须,燕赵之地,豪侠之气,后期北府军,岳家军也大都是如此。
东汉末年分三国,山西再一次爆发出成批的猛将,其中最负盛名“武圣”关羽(运城),斩颜良,擒于禁,杀庞德,谓之忠义化身,奉为关圣帝君。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朔州),以及徐晃(洪洞),均与匈奴,乌桓,鲜卑的作战,山西是个主要的战场。到后期人口减少,曹操迁五部匈奴,五部匈奴的安置为后期的南北朝埋下了纷争的种子。除了耳熟而详的三位,还有拒孔明北伐的郝昭(太原)和征伐辽东及高句丽的毌丘俭(闻喜),这哥们两次破高句丽的都城,基本把朝鲜半岛全部纳入版图。
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其种子就是当初的五部匈奴,在汉化后的匈奴,开始逐步崛起,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中,四朝都是与山西有关,每当朝代更迭之时,山西的猛将必将横空出世。
北魏时期的斛律光(寿阳),祖上部落酋长,经历了东魏,北齐,虽拜大将军,仍披甲执锐,身先士卒,乱世几十年,大小战役数百场,鲜有败绩,位尊武庙。
王僧辩(祁县),汉化乌桓人,初在北魏,后入南朝梁,官拜大司马,能攻善守,多次平内乱,延续梁王朝。位尊武庙。
南北朝统一于隋,然而隋末再起纷争,以山西的割据势力尤为多。此时山西籍猛将,再次出现:尉迟敬德(昔阳),汉化鲜卑族,策划玄武门,破突厥、伐辽东,征高丽,凌烟阁功臣,民间将其和秦琼奉为“门神”;柴绍(临汾)屡破突厥,凌烟阁功臣。
薛仁贵(河津),曾大败铁勒,降高丽,破突厥,功勋卓著,“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后唐书》称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张守珪(平陆),初北庭都护抵抗突厥。后打退吐蕃入侵,平定契丹,拜辅国大将军。
唐末祖籍太原望族的郭子仪,安史之乱后,率军勤王,收复两京,后抵御吐蕃、回纥联兵入侵,击项,单骑退回纥,尊为“尚父”
隋唐时期这些山西籍的将领干的事情,战场都是在在山西北侧和西侧。而伴随着五胡的汉化,在山西境内的汉人或者汉化胡人,对于保境安民的战争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山西又成了边境线,处于北汉,后梁(唐晋汉周)与契丹的交界处,其中李克用(应县),原沙陀族,因其独眼号“独眼将军”,常冲锋陷阵,又称“飞虎子”,箭法超群,典故“一箭双雕”,曾讨伐黄巢,割据河东,其十三太保的中的李存孝,更有后世称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霸”。
到了宋朝,山西就从屯兵的重镇,变成了仅能防守的边塞,伴随着气候的变化,宋朝的中心逐步南移,都城黄河流域逐步往长江流域迁移,等到了南宋,山西全境已经成为金和西夏,山西籍猛将至此,基本结束了其光辉历史,虽猛将少,但描绘战争猛将戏曲评书却多了起来。北宋时期名将有狄青(吕梁文水)和杨业(一说太原一说神木一说河曲)。
狄青面有刺字,善骑射,行军打仗常为先锋,从一骑兵逐步到枢密使,曾破西夏李元昊,民间传说武曲星;而杨业则是在雁门关之战中大破辽军十万,威震契丹。后陈家谷口之战力竭被俘,绝食而亡。呼延赞(太原),身纹“赤心杀贼”,作战勇猛,然而少有建功立业机会。
至于随后的元朝,蒙族悍将颇多,也就没了山西人光辉,进入到明朝初,淮西勋贵二十四将,直到明末出了孙传庭(代县)生擒闯王高迎祥,大败李自成,灭十五股义军。
到清朝,山西基本处于和平发展的腹地,名将少了,而开启了山西纵横经营的晋商时代,猛将少了,商贸多了,开启了山西发展的另一扇门——商帮晋商。
进入到近代时期,山西“猛将”,似乎应该有山西王—阎锡山,晋系军阀,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不过观其生平,好钢没在刀刃上。
山西籍猛将保家卫国的开国元帅(唯一北方元帅),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左权,开国上将赵尔陆(原平)和董其武(河津)等革命先辈,开国将军山西籍共47位。
山西人杰地灵,多出猛将与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先秦时期的征战底子,依靠武力征伐成为春秋霸主,战国三雄。在秦汉时期,山西成为练兵屯戍的边境前沿阵地,猛将的背后是国家统一后的逐步国富民强,可以统一力量办大事,奠定了黄河农耕区的稳定,也对游牧民族形成了反制!连年征战而五胡入迁补充人口后,让山西成为民族融合性较强的地区之一,民风彪悍,互有兼容,进入隋唐可谓是得到了高光时刻,山西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大幅提升,民族融合的进程中为猛将创造了土壤和建功立业的机会;在偏安的宋朝,重文轻武,山西归于辽金。等到元明清民族大一统的时代,山西就不再是民族冲突的的边塞,而逐步成为华夏民族的“腹心”中部地带,猛将退去,晋商崛起。近代时期,山西多山区的特征,为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湖南,江西成为星星之火的红区。
纵观历史,山西的猛将之多,源于战事频发之下的民风尚武,不惧战火;而边界属性,民族融合,更易于参军。回归当下,山西的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应当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