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波做了什么?从大同离任当天万人签名挽留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提起耿彦波,很多人都会将他视作《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的原型。雷厉风行,正义无私,一心为民。他,就是耿彦波。
1958年,耿彦波出生在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一户农家。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作为那个年代的高材生,耿彦波凭借一腔热血,踏入仕途。
他平生爱好国学,张口就能背诵《论语》。多年的官场历练,他 “兵家气象,儒家风骨”的气质逐渐深入人心。
一上任,耿彦波就做出一项大胆的决定:斥资五千万修葺王家大院。要知道,当时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一个亿。
消息传出,反对声接踵而至。有人称耿彦波为“耿疯子”,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甚至连县里的不少领导也反对此事。
即便如此,耿彦波仍然力排众议,开始执行。那段时间,他经常将自己写的《王家大院》带在身边,每逢外出都要发放宣传。
1996年,第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在太原举行,全球专家汇聚于此。耿彦波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宣传王家大院的好机会,于是邀请专家们去王家大院参观。
这波宣传让王家大院名声鹊起,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一位古建专家回忆:“王家大院是耿彦波最成功的项目,那才叫原汁原味,基本上没动。”
更令这位专家印象深刻的是,因为他和耿彦波有过合作,“有一天半夜12点,我们都睡下了,城建的人找来了,说耿县长找你们看方案。”
事儿办成了,耿彦波的腰也弯了。没过多久,耿彦波就去北京做了一次腰部手术。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初心始终没变。
2000年4月,耿彦波主政榆次,他大手一挥,修复了常家庄园。当他修复榆次老城时,有人打出“谢谢你,彦波”的横幅。
就在耿彦波离开榆次两年后,“耿粉”自发在网站上开设“耿彦波论坛”,人们对耿彦波的好,念念不忘。
大同作为两汉名郡、明清重镇,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云冈石窟、华严寺、古城墙都是大同的文化标签。
然而,耿彦波上任前:大同城内城墙残破不堪,古城小巷和违法建筑“混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耿彦波回忆说:“2008年2月,我刚到大同的第一天,就去三道营房附近转悠,我记得很清楚,街道到处都是垃圾,污水结成了冰,冰的颜色都发黄。”
第二天晚上8时,耿彦波来到大同市规划局视察。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明君起初还沾沾自喜,因为当时山西省只有大同和太原的规划获得了国务院批准。
谁曾想,耿彦波经过细致地调查和研究后提了三点意见:“第一,城市布局比较散、没有特色;第二,城市路网设计得不够合理;第三,产业布局不够集聚。”
大约一周后,针对大同的规划,耿彦波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一轴双城”的思路:“古城实行整体保护,在东边建立御东新区,中间以御河为轴,西边传统,东边现代,两相呼应。”
耿彦波提出的这一思路绝非空穴来风,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曾赴大同实际调研,并留下诸多珍贵的文字和图录资料,这为后来大同“旧貌换新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解放之初,梁思成提出将北京新旧城分开建设以保护古都的方案,可惜未能实现。此次大同重建,耿彦波正是借鉴的这个思路。
最让耿彦波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的,是他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在残缺的黄土城墙上,数百年来大同古城的里坊结构竟从未遭到破坏,还有包括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在内的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存。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全国现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筑,70%都在山西,而其中建筑规格最大的,就在大同。
耿彦波的底气不止来源于此。多年前,他主政晋中灵石县时修复王家大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让他的腰板硬了不少。
最终,耿彦波拍板:恢复大同古城面貌,修复周长7.2公里的古城墙,把大同建设成“一轴两城、双城并美”的城市新格局。为了保持古城风格,必须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耿彦波的第一步,就是拆掉大同“街面上多年拆不掉的违建房”。很多人都明白:能明目张胆修建违章建筑,还压着马路红线的,绝非等闲之辈。
不少人曾暗示耿彦波,这些违建不能拆。耿彦波脸一沉,说道:“谁的也不行,非拆不可。我对事不对人,它违法我才拆,其他的我不知道。”
在此过程中,耿彦波不仅要解决麻烦,还要面对质疑。一位大同的出租车司机回忆说:“记得耿市长刚到大同时,很多人都质疑云冈石窟的改造工程,还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调查,后来,耿市长说服了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因为经过论证,工程并没有损害云冈石窟本身。”
后来,耿彦波和这些文物局的专家都成了朋友,后者在大同的城市规划中出力不少。
对待拆迁,耿彦波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钉子户’这个词,不管权贵还是平民,我会一致对待。对于拆迁,我的办法有两条:一是违章的肯定要拆掉,不管是谁的;二是要给老百姓保障房住,如果保障房没到位,就给拆迁补助,让他们有钱租房住。”
一部拍摄耿彦波主政大同时的纪录片中,一些拆迁户大清早就“堵”在耿彦波的宿舍门口,要求耿彦波给出解决方案。
对待确实存在问题的,耿彦波现场办公,打电话解决;对待一些试图“趁火打劫”的,耿彦波心里也有着自己的一杆秤:“我同情弱者,但同情归同情,规矩归规矩!”
此后一年,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房屋拆迁顺利进行,大部分市民会在规定时间内搬迁,甚至有一些人希望提前拆迁,早点搬到新房住。
渐渐地,耿彦波的口碑开始逐渐发酵,散发出清香。人们对他的称呼从“耿拆拆”、“耿指倒”,逐渐变成了“耿市长”、“耿黄牛”。
“要想富,先修路”。随着此次城市规划的推进,不同于以往的小修小补,大同这次是彻底改造路网,单是2009年,改造、新建的城市道路就达43条、总长110公里。在此期间,雨水、污水、弱电、自来水、供热等所有管网工程均一并入地处理。
大同的一位的哥感慨说:“过去是3年修一条路,现在一年修几十条路。以前的路,头一年修好了来年就得重修,叫‘拉链马路’。现在的路,都已经三四年了,还好好的。”
和亲民的形象相比,耿彦波对下属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发现干部在工作中的惰性和敷衍,便当众批评,有时也会让人“下不了台”。
大同人民仍旧记得:“耿市长的鞋,那么厚的灰不说,鞋跟都磨掉一半,都不如老百姓穿得好。”
工地现场,谁也糊弄不了耿市长,他抓起一把灰土,就知道沙和灰的比例,好多工程都是他看了后返工的。
有人会说:“一个市长怎么能管沙子和水泥比例这么细的工作?这是工程监理的活。”
但在耿彦波眼中,这并不是什么深奥的专业,一年不懂可以理解,两年三年还不懂就是态度问题。
大家应该看过这样一段视频,画面中,耿彦波在现场办公期间批评下属:“房屋的拆迁,搬迁,两件大事么,一件事也办不好。”
耿彦波听罢,“啪”一声拍了下桌子,指着那名下属怒道:“就这两天你准备辞职,你就赶快写辞职报告,赶紧换个能干活的人。你在跟我耍流弊,你这么个态度不行啊。”
顿了几秒,他继续说:“我现在都很不高兴,能拿掉你就拿掉你了,大同需要的是能干活的,不是需要你这么个官儿。”
因为性格强势,关于耿彦波的消息在大同流传很广:“有开发商给他送了500万,试图保留违章建筑,被他当场捐给了市政府,作为城建经费。有人找大领导给他写条子,被他当场撕掉。”
此消息后来虽然被耿彦波证明是笑谈,但在大同市民的眼中,面对触及老百姓底线的问题,耿彦波就是个冷面书生,铁面无私。
有大同市民回忆:“十年前,大同的天就像扣了个黑锅盖,一年见不上几天太阳,那时天灰地黑,浅色衣服不能穿,道路尘土飞扬,窗户缝贴上胶布家里依然一天一层灰。”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大同二级以上良好天数为145天,是全国空气污染最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在全国113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环境质量排名倒数第三。
到了2016年,大同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14天,比2015年的292天,增加了22天。大同连续四年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一。
那一年,耿彦波已经离开大同3年之久。但毫无疑问,他在任时的付出,功不可没。
在御东新区,美术馆请的是英国的福斯特,香港机场、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均是其代表作品;大剧院请的是日本的矶崎新;图书馆邀请的是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科恩……“每个大师都给大同留下一个作品”是耿彦波的梦想,也是大同的底气。
面对质疑,耿彦波平静地说:“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大家永远说好,平平静静的,你肯定当不好这个领导。好领导都是在骂声中锤炼的。要挨得了骂,受得了苦,静得下心,我的选择就是咬紧牙,往前走,让历史去回应这些骂声。”
“我觉得生命苦短,人生在世,不管在哪个职位,都应该尽你所能。一届大同市长任期只有5年,想做的事太多了,我常常感到时间不够。在这个位置上,你要面对的是几百万人……因为你所做的事和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干不好,不是留下空白,就是留下罪恶。”
“其实,大同的条件不适合做这么大的事,我是拿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在做赌注。我觉得做官是有限制的,我能做的就是把事业的宽度增加,尽可能在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没有这种境界,就不能踏踏实实做事。”
他想在自己任期内,给大同人民一个更好的未来。为此,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将来。
最让笔者震撼的是,一位记者曾问耿彦波:“听说你在大同的工地上晕倒过8次,你很累吗?”
耿彦波回答道:“过去不到50岁,感觉还没那么强烈。到了大同后,感觉很累,主要是心累。曾国藩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可由于历史原因,大同还没有形成团队,所以非常累。至于晕倒8次,应该没那么多,但确实由于焦虑,休息不好,在工地上晕倒过。”
可就在在耿彦波大刀阔斧,夜以继日地投入在大同城市建设中时,一纸调令传来:组织决定任命耿彦波代理太原市市长。
亲历现场的大同市新闻中心主任谷盛明后来回忆说:“欢送现场,多名官员落泪,大家心理很难受,只因为耿彦波是一名好市长。”
云冈建国宾馆外,得知消息的上万市民早就将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大家舍不得耿彦波,都想亲自送别这位好市长。
市民们拉着条幅,上面写着“耿市长,不要走”;更有上万人在“希望耿彦波留下”的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男儿有泪不轻弹,和众人握手告别的耿彦波坐上车,看着窗外流泪挽留的群众,望着这座为之奋斗了5年的城市,向来喜怒不形于色的耿彦波泪流满面。
有人说,离职时能得到万民请愿,是自古以来中国官员都想得到的殊荣。这对耿彦波而言,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笔者上文所说,他毕生所追求的,是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
上任太原后,面对“造城市长”的称号,耿彦波回应说:“说我‘造城’,是一种妖魔化的概念,也有说我造城是政绩工程。从改造榆次老城到现在,我一直伴随争议走到今天。但是,我想反过来问,造城有什么错?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我在整个造城过程中,更多是民生改善的过程。”
他认为,造城要看造什么?耿彦波主要是修路,改造棚户区,修学校和建医院。能否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一个城市及格与否的标志。城市要实现垃圾、污水处理、水、电、气、热全覆盖也是造城的过程。
成为太原市长后,很多太原人说,现在在街头见市长的机会越来越多了,为何市长老在现场办公?
耿彦波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现场办公不仅可以加快工程进度,还能起到自找问题的作用,在路上可以一路巡查纠错。
因为当时还没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没有完整的队伍来支撑太原的城市规划建设,所以耿彦波就经常上路看。
在耿彦波的主持下,2013年,总长49.28公里的太原市中环路全线通车,这是太原乃至山西省的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一年后,太原古县城建设工作启动,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的古城将得以重生。
2015年,太原市开展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170个城中村将陆续启动改造,涉及191平方公里、95万多人。
2016年7月19日,太原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雨,耿彦波在大雨天亲自到现场视察,替百姓排忧解难。
可是面对群众的赞扬,耿彦波谦虚地说:“太原的建设任重道远,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是一任任接着干,来推动太原的发展。”
2019年1月15日,已年满60岁的耿彦波正式卸任山西省太原市市长。宣布免职时,山西省委对耿彦波做出这样的评价:耿彦波同志政治坚定,勤奋务实,对太原发展高度负责,对太原人民充满深厚感情……
文章末尾,笔者想起大同文庙名宦祠内,耿彦波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做个好官留个好名自古善恶有公论焉患位卑位尊,干点实事建点实功从来毁誉在民心何忧名显名隐。